「闹独立」就能促进动画发展吗?|“法国奥斯卡”的改革之争


作者/Dear Cosmos
编辑/思考姬
排版/饮川
“动画不应该被区别对待……吗?”
在今年第43届法国凯撒电影奖*的颁奖典礼上,最佳导演揭晓的一瞬间全场哗然:波兰犹太裔法国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凭借《我控诉》得奖,这是他第二次获此殊荣。
*可以理解为法国版的奥斯卡奖。

右:罗曼·波兰斯基
罗曼·波兰斯基曾被指控对一名13岁女孩实施性骚扰,法国女演员Valentine Monnier 也在2019年爆料她曾被波兰斯基侵犯。因此,将最高奖项授予背负着强奸犯嫌疑的波兰斯基,而不是呼声更高的女导演瑟琳·席安玛*,让许多女性电影人愤然离席。
*该导演凭借《燃烧女子的肖像》获得提名

颁奖典礼之后,凯撒奖董事会在强烈反对声中集体辞职,奖项面临改革的转折点。而在这一波的声浪当中,动画却意外地成为了改革以及讨论的焦点之一——来自法国动画业内的人士指出:
法国电影艺术暨技术学会(凯撒奖的主办方Academy of Cinema Arts and Techniques)的人员构成不够多元化,应该去白人化(less white)、去男性化(less male)并且更加开放地面对动画艺术(more open to animation)。
由此,动画界也迎来了一次巨大的发声机会,法国作为欧洲最大的动画制作国,其行业带头人开始呼吁,凯撒奖需要增加更多的动画行业相关人员进入评审。
然而,在具体实施方法上,行业内部却发生了重大分歧,争论焦点在于:
“需要为动画评审人员设置独立的分支协会吗? ”
为动画争取独立的评审待遇
法国动画电影工会(Syndicat des Producteurs de Films d’Animation,简称SPFA)和视效法国(VFX France)共同拟定了一份提议公开信,要求创立一个动画与视觉效果的独立分支协会。
作为法国电影工业的最高荣誉,素有“法国奥斯卡”之称的凯撒奖,到现在却还没有像奥斯卡一样创立关于动画和视觉效果的分支协会。
在这里我们需要简单地了解一下奥斯卡这类“学院奖”(Academy Awards)的评选机制。奥斯卡奖全称为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由当时号称好莱坞之王的米高梅公司总经理梅耶于1927年提议创立,意在将好莱坞的精英分子集中起来,对电影产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随着好莱坞的全球扩张,奥斯卡也逐渐成为整个电影行业的指向标。实际上,梅耶提出的“学院”并非教育研究机构,而是关于整个电影工业的行业协会,下设包括演员、导演、摄影等17个分会(Craft Branches),其中也包括短片与专题动画(Short Films and Feature Animation)和视觉效果(VFX)。除了最佳影片以外,其他的奖项都将由各自的分会进行提名评选。
学院成员变换采取会员邀请制,只有在电影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学院候选人,发出邀请的权力属于主管委员会(The Board of Govenors),于每年春季释出新晋名单。主管委员会每三年选举一次,截止2020年四月,委员会共有54名成员:17个行会各选举出3人进入,另有3人来自成员委员会(Members-at-large),负责管控和行政诸项事宜。
在2019年公布的842名新晋成员中,有超过20%的成员进入了动画分会和视觉效果分会,这体现出了学院对于这两个行业的重视程度。同时,超过半数的新晋成员是女性,提升了学院成员的女性占比,有色人种成员占比也显著提高。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学院奖的政治调整是十分敏感、十分有力的。

反观凯撒电影奖,至今仍然没有设置关于动画和视觉效果的独立分会,那么在奖项理事会的成员中,相关从业人员的占比就会非常低,对整个奖项的价值取向、风向引领没有足够的话语权。设置独立分会的建议,其要旨就在于增加动画从业人员占比,尤其是正在改组的理事会成员构成中,至少要有10%的席位属于动画领域的行业代表。
看来设置独立分会的举措是势在必行,有非常多的行业领头人已经参与签字,包括玛嘉·莎塔琵(代表作《我在伊朗长大》)、让-弗朗索瓦·拉吉奥(代表作《画之国》),还有不少真人电影导演也加入声援,比如让-皮埃尔·热内(代表作《天使爱美丽》)。

然而,法国动画界中的另一种声音,也可谓声势浩大。
“动画不应该被区别对待”
对于上文中提到的建议,法国业界许多领头人都提出了反对意见,包括米歇尔·欧斯洛(代表作《叽哩咕与野兽》)和杰赫米·克拉潘(《我失去了我身体》,安锡水晶奖得主)。
他们在另一封提议公开信中表达了诉求:同意必须要有10%的动画领域代表进入理事会,但反对设立专门的动画与视觉效果分会。因为他们认为这会将电影与动画这两种视听媒介割裂开来,但在实际的影视行业中二者是不可分离的,这些动画从业者应该加入现有的相应分会,比如导演、制片人、技术分会等,视觉效果不应与动画共同成立分会,而是应该归入技术分会。

“我们希望重申的是,动画不是一种(电影)类型,而是一种创造影像的方式(another way to create cinema)。”公开信中这样写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今,这两种媒介之间的联系愈发复杂紧密,比如有越来越多的有着真人电影从业经历的导演进入动画领域工作,反之亦然。”独立分会的设置,或许会为动画与视觉效果领域的从业人员带来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但是否能促进动画行业的发展,在电影与动画密不可分的前提下,需要打一个问号。
公开信还指出,凯撒奖现有的分会都是以电影行业专称命名的,这就意味着如果设立动画与视觉效果分会,动画行业将是电影行业的下属部门,这显然对动画界是一种损害,因为在动画界从事导演、编剧、制片等职业的工作者,他们的资历丝毫不亚于真人电影相关领域的从业者。“凯撒奖学院改革对于这次动画业界发声运动(campaign)至关重要,”信中如此呼吁道,“给予动画应有的地位,在影像创作中的核心地位(the heart of cinematographic creation)。我们必须要受到平等对待。”
不设立专门分会的主张显然是从动画本身的行业独立性、完整性出发的,但是法国动画电影工会一方认为,这种做法必然导致动画行业失去它在学院中应有的可见度(visibility)。SPFA公开信签字人之一,制片人尼古拉斯·施默金指出,上述主张会很快导致理事会中动画从业者席位数量下降,他还提到了凯撒奖在动画短片评审中的挖墙脚现象:评审席位被更多的分配给了真人电影从业者,在最终票选中他们的数量远远多于动画短片的创作者们。这些问题,如果不设立专门的动画分会是无法解决的。

“(反对设立动画分会的运动)在思想上当然是值得鼓励的,”施默金说,“但它也冒着相当大的风险…一个专门的动画分会的优点在于清晰透明、没有模棱两可并且高效有序,还能保证动画短片的代表席位。我们更需要的是团结壮大,而不是在大量真人电影从业者中被稀释、被忽视。”
动画是一种类型,还是一项技术?
凯撒奖的改革争议再次触及到了动画与电影这两种媒介之间的微妙关系,两种不同的改革声音也代表了动画业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电影奖项,尤其是学院派电影奖,其根本目的是要促进电影行业的发展,所以奖项的设立与学院制度的改革,都与行业动向息息相关。
随着动画行业的不断发展,它在电影行业中的地位也与日俱增,直到面临独立的临界点,奖项设置的变动非常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直到2001年第74届颁奖仪式,奥斯卡才设立了最佳动画长片奖(Best Animated Feature),但最佳动画短片奖从1932年第五届奥斯卡就开始颁发了。两者设立时间相差久远的原因是,直到世纪之交,诸如梦工厂等动画公司的出现才打破了迪士尼对动画长片行业市场的垄断,使每年动画长片的发行数量明显增加,这才让长片评选成为可能。
在此之前,动画长片的年产量实在很少,奥斯卡常常将一些特殊奖项授予这些影片:1937年上映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让沃尔特·迪士尼荣膺终身成就奖;1989年的《谁杀死了兔子罗杰》和1996年的《玩具总动员》则获得奥斯卡特别贡献奖。在动画长片奖设立以前,只有1991年的《美女与野兽》曾获得最佳影片的提名。
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因为动画行业的改变而设立,同时也正迎合了动画从业者与观众对提升动画电影的知名度、拉动动画电影票房增长的诉求,进而增加动画电影产量、促进行业发展。日本电影学院奖于2006年设立最佳动画电影奖,而凯撒奖则更晚,直到2011年才设置动画长片与短片奖项。

然而在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项设立之初,就有反对的声音出现,认为这种做法有意阻断了动画长片赢得最佳影片的机会,尽管学院声明获得最佳动画长片的动画电影并不会失去最佳影片的提名资格。
梦工厂曾宣称他们的获奖电影《怪物史莱克》(2001)本来获得了最佳影片提名,却最终成为了第一部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2008年《机器人总动员》获得最佳动画长片却没有获得最佳影片提名,让批评的声音愈发突出,很多人都认为这部甚至有资格成为最佳影片的动画电影受到了学院提名的冷落。

再一次,学院很快做出了调整,2009年和2010年的最佳动画长片《飞屋环游记》和《玩具总动员3》都获得了当年的最佳影片提名。

显然,奥斯卡奖在处理动画与电影的关系问题时,采用的方法就是设置独立分会与奖项,这是一种更倾向于实用价值的做法,它也确实为美国动画行业带来了更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但这种做法,依然是站在电影工业的视角去看动画行业,似乎隐含着一种“正向歧视”(affirmative discrimination),为动画电影争取到独立评审待遇的同时,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动画电影从最佳影片的选择中排除。
首部以人类为主角的CG动画电影《超人总动员》的导演布拉德·伯德就曾指出,“奥斯卡依旧是以演员(真人)为大宗”,最佳动画长片奖的设立或多或少减少了好作品获得最佳影片的可能,“我希望看到动画片夺下最佳影片,虽然发生的可能性很低。我想演员们需要新的认知,动画师也是演员们,和演员有相同的思考过程,仍旧是在创造角色,对该角色的感情也一样深刻。我期待演员们给动画师同等尊重。”

在学院体制之外的欧洲三大电影节(柏林、戛纳、威尼斯),它们的评审机制是以主席为核心的评审团制度,没有专门的分会,也没有为动画电影设立的专门奖项。
它们对待动画电影的态度相比起来就更为平等,动画电影也有获得最佳电影提名的机会(入围主竞赛),第一届威尼斯电影节和第一届戛纳电影节都有动画电影入围(分别是《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和《为我谱上乐章》)。但同时真正能够获得最佳影片的动画电影便少之又少,目前只有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获得过第52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为了摆脱电影行业的视域,与其在电影奖项内部设置分会与专项奖,不如创办专门的动画奖项来声明动画的艺术审美的独立性,比如国际动画电影协会(International Animated Film Association)认可的四大国际动画电影节:安锡(一译昂西)动画电影节、萨格勒布动画电影节、渥太华动画电影节和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
这些动画电影节为动画电影提供了更为独立、更为专业的评审场所,在更加本质的意义上促进了动画艺术的发展。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需要解决动画在电影行业内部的定位问题。

在今年凯撒奖的颁奖礼上,最佳动画长片得主杰赫米·克拉潘在获奖感言中说道:“动画不是一种(电影)类型(genre),而是一种影像技术(cinematic technic)。但它似乎又是比电影略逊一筹的东西(the poor relation of cinema)。如果你们支持电影艺术的包容性,就请不要忘了我们。”
克拉潘的这番话,点明了更广泛、更深刻的议题:动画长久以来作为电影的下级事物存在,不论是艺术鉴赏还是工业体制中,是时候给予动画从业者更多的关注与权利了。
本文部分翻译内容来源于外媒报道:
https://www.cartoonbrew.com/awards/a-crisis-at-the-cesar-awards-is-creating-a-rift-in-frances-animation-sector-190393.html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