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解体症状与治疗
喻东山 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精神科 人格解体症状与治疗(上) 发表于 2015-04-20已阅读1346次 意识状态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界面,当我们注意一个事物(如做功课)时,这是意识;在注意的同时,能边缘地感受到其他事物,如看到周围的事物、听到周围的说话声、脑中泛起杂念,这是前意识,这些边缘感受并不清晰,事后不能描述前意识看到事物的细节、听到的说话内容、泛起的杂念;潜意识是我们完全意识不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例如,我们在做功课时,意识不到脑中储存的大量生活记忆。打个比方,你站在河边,清晰地看见岸上的草木,相当于意识;模糊地看见靠岸浅水里的水草,相当于前意识;看不见深水里的水草,相当于潜意识。 人格解体就是应当处于意识状态的那部分沉入前意识和/或潜意识,按轻重分,沉入前意识的为轻症,沉入潜意识的为重症。意识按照对象分为环境意识和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又分为自我躯体意识和自我精神意识,当环境意识沉入前意识或潜意识时,引起现实人格解体;当自我躯体意识沉入前意识或潜意识时,引起躯体人格解体;当自我精神意识沉入前意识或潜意识时,引起精神人格解体。 【现实人格解体】 现实人格解体包括外感觉模糊(非现实感)和外感觉缺失。 一.外感觉模糊 外感觉模糊是外感觉处于前意识状态,病人与环境好像隔着一层隔膜,这种隔膜不是平面的镜片,而是立体性将头罩住,使病人与环境有距离感。外感觉信息80%以上来自视觉,其次为听觉,再次为其他感觉,故当外感觉处于前意识状态时,以视觉模糊为多,听觉模糊其次,其他感觉模糊更少。 ⒈视觉模糊:包括成像的亮度、清晰度、视野和立体感下降。⑴亮度下降:当视觉中枢兴奋性下降时,病人看事物的亮度下降,感到环境变暗。⑵清晰度下降:当视觉中枢兴奋性下降时,病人看事物的分辨率下降,成像不清晰,病人形容为醉酒感、梦样感、水底感、薄雾感或飘渺感。⑶视野下降:正常人视角为120度,当视觉中枢兴奋范围缩小时,病人的视角变窄,诉视觉范围缩小了,好像看不见周围,即管状视野。⑷立体感下降:视觉中枢有一种成像差别敏感细胞,能将左右眼看到成像的差别综合成立体图像。当视觉中枢兴奋性下降时,该功能下降,成像由立体变成平面,病人诉处于单维世界里,看所有东西没有立体感。 知觉形成减慢。当现实人格解体病人的视觉中枢兴奋性下降时,视觉成像速率下降,对事物多个个别属性综合成像的速度下降。病人说,“看东西不能第一眼就看懂,要停一下才看懂”,“感觉不到事物的流动感” 。其原理就像电脑主机的配置差,导致用电脑放电影时不流畅一样。 继发性后果:⑴意志减退:由于外感觉模糊,病人看外界吃力,多数精力被“隔膜感”消耗掉了,故很疲劳,而疲劳引起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减退,病人感到脑子很累,心有余而力不足。⑵动作不准确:正常人运动时需用感知导航,病人的视觉模糊,导致动作不准确,在家行走时经常会撞到桌椅。⑶多睡:病人觉醒时看事物不真实,就用睡觉来回避,故表现多睡。 ⒉听觉模糊:包括声音响度和清晰度下降。当听觉中枢兴奋性下降时,病人听外界声音的振幅下降→响度下降;当听觉中枢兴奋性下降时,病人听声音的分辨率下降→声音清晰度下降。病人诉耳朵里像进水一样,听声音遥远而不清晰。 ⒊触觉模糊:当触觉中枢兴奋性下降时,病人触觉变迟钝,诉“弟弟尿湿我的衣服,我竟没感觉”。 二.外感觉缺失 外感觉缺失是外感觉发作性沉入潜意识状态,病人瞬间感到失去了外感觉,像跟外界失去联系一样,不知自己在哪,但意识深处知道在哪,瞬间又恢复正常,当时无跌倒,外人看不出来,故病人不说,别人不知道。 【躯体人格解体】 当内感觉模糊或缺失时,引起躯体人格解体,内感觉是指躯体深感觉和生理感觉,故躯体人格解体包括深感觉模糊和缺失,生理感觉模糊和缺失。 ⒈深感觉模糊:深感觉包括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等深部结构的本体感觉,当深感觉处于前意识状态时,表现躯体感不真实, 病人感到自己的身体像假的一样,有发木感、异体感或轻飘感;正常人固定一个体位时间长了,感到不适,会下意识(前意识)地调整一下体位。病人对不适的感受变迟钝,不会下意识地调整体位,非要有意识地让自己动一下。 ⒉深感觉缺失:当深感觉处于潜意识状态时,表现躯体感缺失,病人说,“头没感觉了”,“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感觉心口缺一块东西” 。 ⒊生理感觉模糊:生理感觉包括饥渴、性欲、心悸、便意和疲劳感。当生理感觉处于前意识状态时,表现食欲、性欲、心悸、便意和疲劳感减退。病人说,“性欲能感觉到,能勃起,但不会射精” 。 ⒋生理感觉缺失:当生理感觉处于潜意识状态时,表现食欲、性欲、心悸、便意和疲劳感缺失。病人说,“对女孩子不动心,几乎丧失性欲”。 【精神人格解体】 精神人格解体是病人的注意、记忆、思维、情感、行为或灵魂处于前意识或潜意识状态。 一.注意 当注意处于前意识状态时,表现注意模糊;当皮质一个位点处于意识状态的范围比正常人为小,而前意识和潜意识范围比正常人为大时,表现注意缺失。 ㈠注意模糊 注意模糊(出神)是病人发作性变得不注意了,例如,病人在看电视期间,发作性发呆,此时病人感觉不到在想什么,过一会又能继续看电视了。严重出神时持续不注意,病人说,“我的不在状态是持续的,就是别人提醒,还是不关我事一样。”“看表知道现在是几点,过一会又看表,中途发生过什么,根本不知道。” ㈡注意缺失 注意缺失(注意狭窄)是注意广度变窄,是那种想分心都不能分心的状态,表现内、外两个方面。对内注意狭窄是在想问题期间,想找一个杂念也找不到,病人说,“想一件事就是一件事,没其它任何感觉”;对外注意狭窄表现无意中看到或听到的能力减退,病人说,“做事时完全听不到周围人在讲话。”管状视野也是一种对外注意狭窄。 对内注意缺失可表现为行为自动化,病人能边缘性意识到自己在说或做,但意识不到在说什么或做什么,就是对言语内容和/或动作目的处于潜意识状态,分别称为言语自动化和动作自动化。 ⒈言语自动化:病人在跟别人说话时,意识不到自己在说什么,说完就忘。由于意识不到自己在说什么,故说话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说错;由于说完就忘,故对说过什么话,虽然第一感觉是自己说过,并没有任何印象。 ⒉动作自动化: 病人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自己看到在做,但感受不到做了什么,例如病人在做试卷,只看见自己的手在动,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动,好像是别人在动一样。 二。记忆 当回忆处于前意识状态时,表现回忆模糊;当回忆处于潜意识状态时,表现回忆缺失。 ㈠回忆模糊 回忆护膜是回忆的内容不清晰,病人回忆最近的事,就像回忆很久以前的事那样不清晰,病人说,“早晨发生的事,下午想起来就很模糊。”病人将这种模糊感形容为朦胧感、梦样感。注意:这里是回忆的朦胧感或梦样感,不同于非现实感的视觉朦胧感或梦样感。由于回忆模糊,病人分不清哪些事是梦里发生的,哪些事是真实发生的,即出现潜隐记忆。 ㈡回忆缺失 病人在脑中找不到记忆,主诉“脑中没有记忆,这种没有记忆不像一般人的记不得,而是一团黑,好像什么也没有。”但他却能说出记忆的内容,病人说, “尽管我没有记忆的概念,但无形中却能把记忆的内容说出来。”说明尽管病人意识不到记忆,但记忆还在运作,回忆缺失分为病后和病前两类,因为越远的记忆越难忘,所以病前回忆缺失比病后回忆缺失重。 ⒈病后回忆缺失:病后由于回忆模糊,好像没有经历感,病人说,“我上了4年大学,现在快毕业了,从没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学校都没什么印象。”由于没有经历感,故没有留下时间的标记点,所以没有时间感,病人诉“5年的日子在经历,但我仍处于5年前的解体状态中,没有真正成长过,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病人由于非现实感和回忆模糊,病程一长,自己也忘了正常的现实感和自己的样子,病人说,“由于罩子感,十几年来下来,我忘了正常的现实感是什么样子,连自己长什么样子都记不得了。”病人的回忆模糊并非对每个细节都模糊,就像一根拔河长绳抛入河中,有的节段浸在水里浅,模糊可见,相当于回忆模糊;有的节段浸在河里深,看不见,相当于回忆缺失,故病人对一个连贯的事件只有部分记忆,另一部分忘却,病人说,“记忆很模糊,没有连贯性。” ⒉病前回忆缺失:当中枢抑制程度较重时,相当于河床水位上涨,病前经历的记忆痕迹统统淹没在水下,处于潜意识状态,病人说,“我过去的精神财富没了,以前的我消失了,想不起我是谁” 。轻一些是只有病前的部分经历沉入潜意识,病人说,“同学聚会,讲起小时候的事情,有我参加,但我一点印象也没有,像是听故事一样。”再轻一些的是病前经历尚能记得,但当时的想法沉入潜意识,病人说,“我以前是怎样一个人还记得,但记不得以前的想法。” 三。思维 当思维处于前意识状态时,表现思维模糊;当思维处于潜意识状态时,表现思维缺失。 ㈠思维模糊 病人感到思维不清晰时,形容为混沌感,可引起3个问题:⑴思维断续:因为思维不清晰并非都在同一水平,就像一根拔河长绳抛入河中,有的浸在浅水里隐约可见(前意识状态),有的浸在深水里看不见(潜意识状态),故病人的思维断断续续的,病人主诉“思维不连贯,支离破碎”。⑵思维默念:病人因为思维不清晰,看东西要默念才能确认,易误判为反射性幻听。病人说,“看东西,脑中用无声的声音念出来,才带有印象。”⑶反应速度减慢:思维模糊导致反应速度减慢,当遇到对方责难时,无法快速应对,甚至脑子停顿。⑷失控感: 由于思维不清晰,病人感到自己不能驾驭思维,诉“我连自己的思想都掌控不了,感觉快失控似的” 。 思维模糊可分为抽象思维模糊和形象思维模糊。 ⒈抽象思维模糊:表现⑴整合能力减退:对问题抓不住重点,病人听完一个会,对会议精神不能概括,只留下片段的回忆。⑵构建能力减退:病人不能立体性思考,如电路出现问题,不能根据原理逐节排除。 ⒉形象思维模糊:表现空间构象能力减退,病人不能回忆出人的相貌,不能根据走过的路画出示意图。 内部言语是一种纯意思性思维,并夹杂有片段言语,当转换成外部言语时,需找到适当的词汇,不能用只有自己懂的言语,词序要理顺,不能漏词漏字,句间关系要紧凑,要剔除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做到这6点,别人才能听懂你的话。思维模糊时由内部言语转换成外部言语常做不全这6点,其中找不到适当的词汇,就用近似词汇或言语代替,成为错语症;用只有自己能懂的话表达,成为私人用语;词序不理顺就表达,成为语法缺失;漏词漏字,成为思维删节;句间关系不紧凑,边讲边解释,成为反复使用干词;表达时不能剔除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成为过度包含性思维。 错语症、私人用语、语法缺失、思维删节、反复使用干词、过度包含性思维都可致病人讲话听不懂,这种用听不懂的复杂言语,表达简单意思,称为诡辩性思维或复杂性思维(Sophistic thinking)。 ⒈错语症:例如病人想不起“思维丰富”,就用“思维紧密”代替;想不起“记忆积累”,就用“记忆成长”代替;想不起“魂飞魄散”,就用“感到自己有个什么东西碎掉了”代替。 ⒉私人用语:相当于语词新作,第一种形式是自创新词,例如病人说,“‘飘’是这样形成的,就是离正常的远了,退的多了,就会出现脱离思维,脱离主心骨的现象。” “飘”就是私人用语。病人说,“我找不到我的精神胚胎。” “精神胚胎”是私人用语。第二种形式是用成熟词汇表达自己独特的意思,例如病人把 “思维形式上的障碍”解释为“不知道怎么去关注一个东西”; 把“感觉不到心理活动”解释为“看外界有层罩子感”; 把“擦边球”解释为“人格解体与未解体的临界点”。 ⒊语法缺失:例如,病人把“营养基础”说成“基底和营养”,其中“基底”是“基础”的错语症;把“我过去的精神胚胎”说成“过去的我的精神胚胎”;把“擦边球状态”说成“状态擦边球”。 ⒋思维删节:例如,病人把“‘飘’是完全不正常的、扭曲的、不稳定的状态”说成“‘飘’的完全不正常的、扭曲的、不稳定的状态”,把“在记忆中留下刻痕”说成“在记忆中刻痕的”。 ⒌反复使用干词:例如病人说,“感觉像是强迫在干扰,但这种强迫不同于以上的强迫,以上的强迫知道自己为什么强迫,此时的强迫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强迫,只是觉得思维变慢、反复、僵化,好像有点思维‘痉挛’”,6句话用了7次“强迫”。删去方框中内容发现,病人只是表达:“这种强迫好像有点思维‘痉挛’”。 ⒍ 过度包含性思维:例如病人说, “我在过去正常的状态下,没有用性格在活,即没有成长时间的更替”。 其中“时间的更替”是过度包含性思维,删除“时间的更替”,则全句反而通畅。 ㈡思维缺失 病人存在思维,但他意识不到。病人说,“听不懂别人说话,但却能正确回答。”说明能听懂和应答,病人意识不到,该过程在潜意识里运作,病人将思维缺失表达为 “思想不知道跑哪去了,只剩下一个空壳”。 ⒈思维受限:当大部分思维处于潜意识状态,只有少部分思维处于意识状态时,病人感到思维像是困在周围都是大海的礁石上一样,明显受限。病人说, “当思考表浅事物时,问题不突出;当思考加深时,思维明显受限,并非能力不行。” ⒉部分思维找不到:当少部分思维处于潜意识状态时,病人能意识到大部分思维,感到少部分思维像是掉进一个深水坑里,意识不到了,诉“感觉一部分思想被移走了,不知道到哪去了” 。 四.情感 ㈠轻重 ⒈情感模糊:是指当情感处于前意识状态时,体验情感能力减弱,是情感缺失的一种前驱症状,病人诉 “情感还有,不像以前那么到位,不会促进交流” 。 ⒉情感缺失:是当情感处于潜意识状态时,体验情感能力丧失。病人说, “我知道环境中存在快乐,但我享受不到,我很想享受。” 情感缺失是情感反应与意识分离,又称情感分离,病人意识不到情感反应,又称情感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