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架飞机一口气空投100个辐射工兵,还会落地成盒吗?原型计划:番外篇

现代战争的大国后勤从来都不是地面机器的独角戏,那么接下来的我将介绍两个阵营的空中补给机器——从各自的伞兵运输机开始。我们下面会以起飞重量为顺序,一架一架的进行东西方之间的比较并得出谁好的基础的结论。
ps. 以下讨论的皆为各机型中的最新量产服役款
2. 翱翔雄鹰 2 飘扬赤旗
2.1 C-130 “赫拉克勒斯”

我看到有位朋友问红警2里盟军到底是拿什么飞机,其实这也是我自小学起就有的疑问,但是拿鼠标去看却只是显示“运输机”,还是不知道是什么。今天我就来回答各位的疑问。
这的确不出意料之外就是象征着“美国力量”的C-130,从第二次柏林危机给美国带来全面胜利,到越南战争带着大兵们安全撤退,再到海湾战争短时间运送天量物资,C-130的确已经像红警2中的伞兵一样,成为了美国的标志之一。
在原型计划的后续篇章中我会介绍它的性能和评价(已经写好文案了)
在红警中,它一次可以空投6名伞兵然后扬长而去。但是在现实中它的常规搭载是70名以上士兵/64名伞兵(这就是一个参考数字,理论上它可以装22吨人+座位)。另外,伞兵可不像在红警中表现的那样是炮灰,它们通常都是军队中选拔标准如特种部队的精锐,而且伞降也不会挑一个像辐射工兵的脸上一样会落地成盒的地方。
美国的空降作战理念是跨越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利用机动性、意志力强大的伞兵快速夺取关键位置或者切割战场来为大部队抢夺主动权。
2.2 安12 “幼狐”?是C-130哒!

这真是西木做的一件大屑事,因为从远处看安12的轮廓和C-130相似度较高所以,C-130的建模!直!接!给!了!苏联运输机!
西木(美帝蓝):“哎呀,凑合一下嘛,玩游戏别那么计较嘛,只要我不给近距离镜头也不提同建模的事,有几个人能认出来苏联用的就是美国的C-130?”
更让人气愤的是,真的没几个人发现,这个国王的建模就这么大摇大摆的环游了世界,在感受中国朋友们的热情赞扬时全网就我影中墨色这一个烧饼喊出来这事。
那我拿什么证据说苏联投放伞兵的运输机就是安-12呢?
首先是对应位置上,C-130于1956年12月9日开始服役,安-12自1957年开始服役,双方互为竞争对手。
然后是时间上,红警2时间线三战爆发于1972年,而1972年是C-130大踏步成为世界各国主要军备的时间,也是安-12数量最庞大的时间,期间双方各为己方阵营小规模空降的惯用飞机。如果苏联要在红警2的空降中对位盟军,那安-12当仁不让。
再是运载量上,C-130虽然在宣传之中是与安-12并驾齐驱,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双方在1972年的数据在一点上相同,那就是标准载重量都是20吨,但是C-130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装15吨,但是安-12大部分情况下是装25吨甚至更多。C-130标准运载64名伞兵,但是安-12标准运载100名伞兵,也对应上了美国空降6个人,苏联空降9个人的人数比例。
由此,可以推论出红警2中苏联的运输机就是安-12“幼狐”。
在安-12服役的时代,安-12可以说是全面超越了C-130,这一局,是苏联完胜。
2.3 C-17 “环球霸王3”

C-130 20T的载重量显然无法承担主战坦克的运输,那想要把一只立足不稳的轻步兵部队武装成体系完整的信息化部队就需要运力更强大的运输机,这就是属于C-17的位置,极其宽敞的货仓和77T的运载能力使其可以运载美国100%的武器装备。
C-17无愧于运输机设计史上的杰作,它的货仓宽度上明显超过对手伊尔76,主战坦克无需任何临时改装就可以进入货仓。不过考虑到C-17可以运输2布莱德利/3长弓阿帕奇/1爱国者发射车/2M270,坦克在这些选项面前显得性价比不是很高,这或许是为什么美军并不怎么拿它运坦克。
C-17也不是毫无缺陷的,中央翼盒的下陷使得将近一半的货仓只有3.80米高,这使得77T运力的环球霸王很难安装第二层机舱,所以只能运100名伞兵,同时只好运3架共31吨左右的全副武装的阿帕奇,这方面运力使用效率远不如C-130。
但是那是4.05米高的阿帕奇,心灵终结中美国的主力直升机是战鹰直升机——它的原型科曼奇直升机只有3.39米高!也更短!所以C-17可以运6架!加上现实情况,你能想象盟16萌指去北非幽灵狩猎时最低配置都是6架战鹰和十几个面包人吗?
2.4 伊尔-76 “耿直”
(这北约取的什么鬼名字,耿直和伊尔-76有什么关联吗)

如果有一架大型运输机撑起来整个第二世界的空中运输网络的话,那必须是伊尔-76,它有着坚实可靠的机身和较低廉的成本。
但是既生瑜,何生亮,伊尔76在世界舞台中似乎总是在C-17面前抬不起头来,只能在空降领域上笑傲江湖。2009年的全新伊尔76运力为60吨,可以运载足足186名伞兵/217名士兵/145名伤员,双甲板改装时理论上没有伞降能力(办法总比困难多)可以搭载305名士兵。
由于设计的问题想要搭载主战坦克需要拆掉它的侧裙板,但是我认为其运力决定了其搭载坦克的机会不多,所以不是大问题。
总结一番,除了核心数据运力之外伊尔-76的数据都可以和C-17抗衡,再加上价格低廉使其成为小国眼中比C-17更好的进口选项,但是单论这场苏联VS同盟国,这局苏联输了。
2.5 C-5 “银河”


从这个等级开始,就算超重型运输机了,历史上只有美苏设计过400吨级的超级运输机,很多国家别说能不能造了,都没有这个需求。
400吨级的超重型运输机1个特征就是可吊起机头,前后形成一个贯穿的通道,进货出货效率大大提升,头门也可以进入一些尾部怎么设计也进不去的货物(比如带着铁轨的高铁)。
C-5M“超级银河”是当前世界最大最重的运输机,最大起飞重量419吨,最大运载量超过129吨,满载时航程约6000km(翻译:5500km多)
它可以运载360名士兵(理论上有伞降的能力,但是C-5这么大用这个伞降是真的只能娱乐)/2辆时刻准备战斗的满配艾布拉姆斯和车组成员(货仓长度不够,所以还是6架战鹰)。
其货仓采用极其复杂先进的加压技术,使的人可以在货仓中被运载,但是仍然需要和货所在层隔离。这一点是世界唯独美国可以做到,但是银河实在是太贵太难以保养了,哪怕是美国那3个中国的军费也只是堪堪维持52架C-5M(现役全部C-5)。
2.6 安-124 “鲁斯兰” 北约:“秃鹫”

说完了C-5,那可少不了提起它同时代的竞争者安-124“鲁斯兰”。
安-124于1986年开始服役,而它的竞争者C-5于1968年研制完毕,毫不意外,安-124在结构上相比C-5是明显更先进更具潜力的。
在发动机落后的情况下,安-124也在缺钱的情况下改进出来了最大起飞重量402T,最大载重量150T,120T载重情况下航程5400公里的安-124-100M-150。
再看看最大起飞重量419T,最大载重129T,满载航程近6000km的超级银河。
鲁斯兰,正如普希金笔下的那位英雄一般于最底谷时浴火重生。
在成本接近的情况下维护所需时间、条件和成本都明显低于超级银河;航程利用率也拉平了之前的差距,体重对于载重的利用率也明显超过超级银河。C-5M能超过新鲁斯兰的就只有加压技术和微弱的最高速度、最大航程和自动化优势了。
新鲁斯兰的这些优势如果放到实战中只会越发的放大,劣势也是大大的减少。
150T什么概念,要知道T90主战坦克的战斗全重可是46.5吨,这可真是1趟连着杂物弹药和3辆坦克和1辆台风一块带到前线,C-5M一次可是只能带2辆艾布拉姆斯的。
超重型运输机在于非紧急的洲际运输,航程的微弱优势改变不了皆为洲际的事实,稍快的航速也改变不了运输不紧急的事实;至于加压技术带来的可运载大批人员能力,这的确是C-5M落实的明显优势。
可惜,新鲁斯兰的量产计划已经随着俄罗斯军费的拮据和俄乌关系的破裂很可能要永远离去了,所以无论安-124-100M-150怎么优于C-5M,也不能改变老安-124在缺乏国家支持下对C-5M的落后。这局,C-5M赢了。
这局结束后,肯定有看官想问,安-225呢?那其实就是放大、6发动机版本的安-124,而且它很难被认为是军事后勤体系的一份子,所以我没有算上它。
另外,就算有又怎么样呢?它对降落场地的要求太高,运输效率还不如安-124,美国也可以造1架更大的飞机,之所以不这么做正是因为不需要。
我参考了苏联在索马里的强大空中航线所表现出来实力,也了解了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坚韧庞大空中运输网,我也看到了数十年来双方补给力量的发展史。我的结论是美国始终在空中运输中有着更强的实力,而苏联,也是唯一接近,并差点超过美国空中运输能力的国家。
尾声:
我没有列出海上的补给机器,不仅是因为那些表层数据都是存疑的,更是因为这些舰船的实力是会受到人为因素巨大影响的,恐怕几乎没人能做出2大阵营舰船实力的客观评价,我有自知之明,就不写这个忽悠各位了。
后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不是列出几个机器就可以把后勤概而论之的,但至少,对这些双方补给中部分中流砥柱的存在的介绍可以给各位看官一个基本的印象,去初步了解双方的补给系统。
这集原型计划是临时做出的,并不在计划之中,但是给问问题的人一个还算不错的回答会让我感到荣幸。谢谢你,毒蠊异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