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安北魏韦氏纪年墓出土瓷器及相关问题探讨

2021-11-06 11:08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西安北魏韦氏纪年墓出土瓷器及相关问题探讨


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3期 魏 女(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瓷器的烧造中心在长江流域出土瓷器的墓葬也大多分布在这一区域。195年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出土的4件青瓷莲花纹大尊是北朝瓷器的首次发现此后其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多集中出土于河北、河南等地的北朝墓葬中。由于窑址资料的缺乏这些瓷器的烧造地点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成为陶瓷学界讨论的焦点先后有数篇对河南、河北、山东或整个北方地区出土的北朝瓷器的讨论文章发表[2]20世纪80年代陕西发掘了第一座出土有北朝瓷器的纪年墓[3]近几年又有新的重要发现。本文通过西安近年来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两座北魏韦氏墓葬出土瓷器的特点分析以期对其烧造地点做一初步判断。


一、出土资料


(一)韦彧墓


1998年发现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北塬为北魏望族、平远将军、东豫州刺史韦彧之墓[4]。据墓志记载韦彧葬于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其妻柳氏葬于西魏大统16年(公元50年)。墓中出土各种质地的随葬品30多件其中瓷器有青瓷砚及砚滴各一个(图一)。其特征如下:



青瓷砚高10、直径32厘米。圆形砚面微鼓四周有沟槽沟槽之外是一圈较矮的边墙下附12只比较瘦高的蹄足。砚面露胎无釉微泛红色并有一圈支烧痕蹄足及边墙施青釉釉色青绿釉面光泽度较强有细小开片。砚台的外底略施一层浅浅的青釉并有一圈16个支烧痕点。色灰白胎质纯净很少看到沙粒等杂质。


青瓷砚滴与青瓷砚台为一套。整体呈卵形口沿微敛上腹部略鼓下腹内收成小底并外撇。器物的外壁均匀地分布着拉坯成型时所形成的轮旋痕。器表施青釉釉色同砚台但釉质更加光亮开片也更为明显。


瓷质砚台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多为圆形三只熊足。西晋后期开始出现蹄足。随着时间的推移蹄足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向高瘦发展。东晋足的数量开始增加到四至五个不等;南北朝时蹄足多为六个以上有的多达十几个[5]。根据考古资料北朝的墓葬或遗址中极少出土瓷质砚台目前仅在北魏洛阳城大市遗址中出土一件[6]造型与胎釉的特征和韦彧墓所出基本相似有14只蹄足没有砚滴。大市遗址的地层清楚时代准确再结合蹄足砚的演变规律韦彧墓所出砚台的时代可确定为北魏。


(二)韦乾墓


201年发现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北清凉塬此墓的纪年为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7]。墓中出土了两件青瓷:盘口壶和鸡首壶各一件(图二)。



青瓷盘口壶高39.5、口径12.5、最大腹径底径13.6厘米。盘口较深口沿微外敞盘口的外壁接近盘底处有凸棱两周。颈部较高向上微收缩颈上亦有凸棱两周。肩部堆贴六个双泥条形系。上腹圆鼓下腹内收接地处外撇平底。青绿釉微泛灰釉层较薄釉面不均匀并有细小开片下腹内收处及底部不施釉。胎色浅灰胎质稍粗。肩部刻有隐约的覆莲装饰莲瓣之下划有两周弦纹。


青瓷鸡首壶高43、口径12厘米最大腹径底径13.6厘米。盘口较深口沿微外敞盘口的外壁有凸棱一周。颈部粗高挺拔向上微收缩。肩部一侧堆贴鸡首鸡嘴微张鸡颈粗壮;另一侧装双环柄其余两侧各堆贴一对方形桥系。上腹微鼓下腹微内收平底外底有一周不甚规则的长条形支烧痕。釉色青绿底部露胎。胎色浅白胎质比较纯净。


瓷质的盘口壶从东汉晚期开始出现一直流行至唐代中晚期。鸡首壶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至唐代中期被执壶代替。这两种器形的流行时期不仅相似其造型和纹饰的演变规律也几乎接近:其形体越来越瘦高纹饰由三国、西晋时期的纹饰带(由弦纹、联珠纹、网格纹、铺首组成)发展到东晋时期的褐色点彩南北朝时期则流行莲瓣纹(这也是大多数六朝瓷器的发展规律)。莲瓣纹的装饰手法也有一个大致的变化规律即由划到刻再到堆贴纹饰的立体感越来越强。韦乾墓中出土的盘口壶的肩部刻有简单、隐约的莲瓣纹再结合造型特点其时代大约在南北朝早中期与墓葬的纪年基本一致。


二、烧造地点分析


(一)北朝窑址的发现概况


北朝瓷器多出于墓葬窑址资料很少根据考古出土资料北魏统一北方之前北方的制瓷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窑址以及墓葬的出土资料从东魏时才开始增多北齐时期最为丰富因此一般认为北方的制瓷业在北朝晚期才逐渐成熟起来。截止目前发现的窑址多为北朝晚期并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如山东淄博寨里窑、泰安中淳于窑、枣庄中陈郝窑、临沂朱陈窑;河北临城陈刘庄窑、贾壁村窑;河南巩县铁匠炉窑、安阳相州窑、辛庄灵芝村窑等。其中河北临城县陈刘庄早期窑址的上限可能已经到达北魏晚期。因为在临城县陈刘庄早期窑址中发现了与邢台三义庙北魏纪年墓(正始三年公元506年)出土的一件青釉四系盘口壶特征几乎完全一样的盘口壶残片(图六1、2)而同墓出土的青釉敛口钵在窑址中也有发现于是杨文山等学者断定临城陈刘庄早期窑址的时代应属北魏时期[9]。其产品的特征是:胎质粗胎色青灰、浅灰青釉泛绿光泽度不高;器形以盘、碗为主偶见瓶、壶、钵等施釉多不及底。


近年来所发掘的河南巩义白河窑是北朝窑址考古的重大突破。共发掘了六座窑炉其中在二号窑炉的火膛中出土了大量的北魏青瓷和少量的北魏白瓷。青瓷中碗的数量最多其次有盘、豆、钵、盆等器物的胎体较厚器内满釉外壁半釉。其造型与北魏洛阳城内出土的北魏青瓷完全一致。如果说临城陈刘庄早期窑址中的北魏瓷器还属类比推测那么白河窑出土的北魏瓷器就是首次在窑址中的确切发现。


(二)韦氏墓出土瓷器的地域特征分析


1.青瓷砚台:北魏的青瓷砚台除韦彧墓外目前只在北魏洛阳城大市遗址[1]中有出土(图三)。二者的共同点是:圆形蹄足胎质致密釉面均匀。二者的区别在于:造型方面韦彧墓所出砚台的砚面比较平缓隆起不明显蹄足生动形象;洛阳城所出砚台的砚面隆起较高甚至超过了砚墙蹄足比较抽象。胎釉方面韦彧墓所出砚台的胎色较白釉为青绿色几近青翠釉质莹润;洛阳城所出砚台为灰胎釉色灰绿莹润程度不如前者。




从尺寸上来看韦彧墓所出砚台器形较大高10、直径32厘米而且器型比较规整。洛阳城所出砚台高4.9、直径14.8厘米器形明显较小。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韦彧墓所出的砚台造型显得规整、大气加上外底一圈分布有序的支烧痕体现了成型与装烧工艺的娴熟与讲究。而洛阳城出土的砚台不但体形较小其整体质量明显不如前者。而胎釉方面的区别更说明其烧造地点的不同。


关于北魏洛阳城出土的青瓷砚台的烧造地点发掘者认为这是北方窑址对南方越窑青瓷的仿制原因是此砚台的器形特点近似越窑胎质却与越窑明显不同[12]。近年来白河窑的发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北魏洛阳城出土青瓷的具体烧造地点的问题。如果说北魏洛阳城出土的青瓷砚台产自于白河窑的话那么不难看出韦彧墓所出的砚台则不是白河窑的产品而是越窑的产品。原因是其莹润青绿的釉、灰白致密的胎、娴熟的成型与支烧工艺都与同时期越窑青瓷的特点相符釉面的开片、光泽也是早期越窑青瓷的风格。唐代中期之后越窑青瓷的釉面才显得温润如玉而光泽含蓄。白河窑和洛阳城等出土的瓷器说明了北魏时期瓷器制造业已经有了一定水平的发展但与南方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韦氏为名门望族韦彧生前身世显赫他有条件获得南方越窑高质量的青瓷。


2.鸡首壶和盘口壶:这两种瓷器是南朝墓葬中经常出土的、也是最具南方风格的瓷器。在北方墓葬中出土的频率虽然不及南方但比砚台出土的数量要多。除韦乾墓外截止目前出土的北魏时期青瓷鸡首壶、盘口壶的墓葬主要有:河南偃师联体砖厂M2(鸡首壶1件)[13]洛阳北魏宣武帝景陵(鸡首壶2件、盘口壶7件)[14]山西太原辛祥墓(鸡首壶1件)[15]河北吴桥三义庙北魏墓(盘口壶1件残)[16]等。


我们将韦乾墓所出的鸡首壶、盘口壶与资料较为清楚全面的河南偃师联体砖厂M2以及洛阳北魏宣武帝景陵出土的同类器相比就会发现其相似之处很多。如鸡首壶皆为高盘口粗长颈肩部圆鼓下腹内收底部为外撇鸡首高昂。肩部贴有方形桥系(图四1、2)。韦乾墓所出的鸡首壶柄部的顶端虽然没有龙头装饰但其顶端的高度以及弯曲的程度极似龙柄。



在胎釉及装饰方面多灰白胎胎质比较纯净、致密;青釉的色调接近豆青釉层较厚釉面有细小的开片和轻微的玻璃感多素面。


若与南京甘家巷蔡家塘M1[17]出土的南朝鸡首壶相比虽然在造型风格上比较相似但后者显得瘦高肩部不够圆鼓没有北方瓷器浑厚的感觉(图四3)。而且蔡家塘出土鸡首壶的胎为白胎青黄釉下腹无釉;而釉面的光泽度和开片现象南北方皆有。


韦乾墓中出土的这两件青瓷器其造型、胎釉特点比较接近只是盘口壶的胎釉质量不如鸡首壶。盘口壶的造型和胎釉与洛阳北魏宣武帝景陵出土的盘口壶比较相似(图五)。



通过这些简单的对比可以看出韦乾墓出土的这两件瓷器与北方地区出土的同类瓷器的相同点较多而与南方瓷器的差异较为明显因此推断其烧造地点在北方的可能性更大。在前文所提到的临城县陈刘庄早期窑址(被推测为北魏窑址)中出土了盘口壶的残件(图六2)但就其残留部分来看与韦乾墓出土的盘口壶在盘口、颈部、肩部以及系耳的形状等部位差别甚大因此其烧造地点不可能是陈刘庄早期窑址。而白河窑在北魏时期处于初创阶段技术不是很成熟出土的瓷器多碗、盘之类的简单器形还没有发现盘口壶、鸡首壶等复杂器形的标本至少从目前的资料来看要说上述北魏墓葬出土的盘口壶、鸡首壶都是白河窑烧造的有些勉强。其烧造地点的准确判断还要寄希望于北方窑址新考古资料的发现。



西安北魏韦氏纪年墓出土瓷器及相关问题探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