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长安、扶风出土西周铜器
陕西长安、扶风出土西周铜器
《考古》 1963年08期 梁星义 冯孝堂
今年年初,在长安县澧西公社马王村和扶风县法门公社齐家村出土两批铜器,现分别报导于下:
澧西的铜器出于马王村车站东约40米的断崖上,是当地社员挖土时发现的。从残存的情况观察,这里原是一座墓葬。墓为南北向,残留部分为墓的西北角。墓口距地表1.5米,底部略大,深3米,有生土二层台,塡土经夯打。随葬的铜器据说出于墓的南部,另外在塡土中还发现三枚蚌泡。
铜器共28件,现存长安县文化馆,计有:容器9件,兵器19件。
鼎2件。一件为分挡鼎,口微敛,两耳立于口缘,三足作圆柱状,腹部饰以雷纹为地子的饕餐纹。通高20.4、口径16.5厘米(图版壹,3)。另一件直腹园底,两耳直立于口缘,三足作圆柱状。口下饰一道宽带状的雷纹地子的饕饕纹,下垂雷纹塡边的三角蝉纹。通高24.4,口径21厘米(图版壹,1)。
甗1件。敞口,双耳直立,三足中空。细腰内侧有隔,用以承単,算原巳丢失。口下有一周帯状的变形饕饕纹。逋高33、口径22.2厘米(图版壹,2)。
毁1件。圜底,圈足。口下有一道夔龙纹,两夔龙间缀以浮雕式的听餐面,腹部饰以乳钉斜方格纹,圈足饰一道夔龙纹。通高16.6、口径24.8、圏足高4.8厘米(图版壹,4)。
爵2件。形制相同。一件腹部有饕餐纹,凿内腹外壁有铭文“凤”一字,通高19.5厘米(图一,1)。另一件,腹上部有三道弦纹,凿内有铭文“豆”一字,通高19.8厘米(图一,2)。
卣1件。器身椭圆,有盖,盖有圆纽,圏足,口两侧有半环状耳连以绚索提梁,器盖因锈,未能启开。口下有一条带状纹饰,中间为浮雕式的婆餐纹,两侧为云纹,上下围以小圆圈纹。圈足饰以变形饕饕纹,盖上纹. 节与口下略同,因绣触较重,不甚清晰。通高80、口径12.4—17.8厘米(图版壹,5)。
觚 1件。腰部饰简化的鞍羹,上下各有两条弦 敕。通高25.7、口 诬15.3厘米图一,4)。
觯1件。圈足较高。甄际饰凸起的弦较两道。通高12.9、口径7厘米(图一,3)。
戈9件。均属明器,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直内无穿。长23厘米。
矛 10件。形制、大小均相同。矛身中部起脊,椭圆形直器,两侧有环。通长17.1 厘米。
蚌泡 3枚。圆形,正而凸起,底平,中穿一孔。直径2.7 厘米。
二
齐家村铜器出在村东断壕上,是眩村群众发现的。据当事人酰,铜器出自离地表深2米处的灰土内。我推测它可能是一处窖藏。
铜器共计6件:
方彝1件。长方形,带盖。器身及盖的四角有凸棱,器盖上有方柱形钮,钮正面饰一倒置的饕声纹,侧面饰一'A,形纹;盖四面饰曲状纹,盖沿饰长尾小鸟纹;器腹饰饕饕纹;圈足饰两只相对的长尾鸟纹。通高38.5、口长20、宽17厘米(图版贰,3)。器盖及腹底上各有铭文18字:"作文考日己宝尊宗彝,其子=孙=万年永宝用。充”(图二,2)。
方尊1件。体方口圆,腹部略鼓,器身四角有凸棱。颈部花纹两组,上组蕉叶纹,下组饰两只相对的小鸟纹;腹部饕声纹;圈足为两只相对的小鸟纹。通高29、口径24.8厘米(图版贰,1)。晚底有铭文18字,与方彝铭文相同(图二,4)。
觥1件。长方形,有盖。器身四角有凸棱,器盖前部为一昂首的双角怪兽,背部中脊有方棱凸起,作卷尾的龙形,其两侧各饰一鸟纹,后部饰一饕餐纹;器身近口处饰一反顾的夔龙,尾随一只小鸟,器腹饕养纹;圈足饰有小鸟纹。器身后侧有扁而宽大的“尾”,似是用来代替把手的。"尾”上有纵行凸棱,幷饰以数行相连的"虑”形阴纹。通高32,通长33.5厘米(图版贰,2;图三)。器盖及器腹底上各有铭文18字,与方彝铭文相同(图二,l)。
盉1件。口方,腹作扁平的椭圆形,四足,长流,带把,有盖。器盖作成一立体的鹰鹫,尾部有环扣与器身相连;器身饰涡纹和重环纹;流嘴作一张口的龙形,弯角四足,身饰云雷纹;器把亦为一龙,龙首反顾,四足成扁平的兽蹄状,前后足上部饰有对视的兽首。通高37.5、通长39.2厘米(图版贰,6)。器盖里有铭文“州”一字(图二,3)。
匜1件。带把,四足。把作双角的龙.四足成扁平的兽蹄状,前足上部饰一兽头,后足上部饰一兽尾;器身近缘际饰一组重环纹;腹饰瓦纹。高16.5、通长35厘米(图版贰,4)。
盘1件。平唇,浅腹,圈足下有四个跪状的裸体男子,作肩负器状。盘腹及双耳俱饰重环纹。通高14.1、口径40.4厘米(图版贰,5)。盘内有铭文一字,与益铭文相同。
三
马王村发现的这座墓葬是澧西地区西周墓中随葬铜器比较丰富的一座。这座墓葬的年代,从随葬铜器的组合、形制、花纹来考察,可以确定是属于西周早期的。出土的九件容器,包括鼎、甗、簋、觚、爵、卣、觯,代表了一种比较完整的随葬铜器的组合,和殷末的铜器组合形式相似。分福鼎和篡的形制,爵、觚的存在,表明它们的年代是比较早的。鼎和南的花纹都是殷代铜器上常见的而不见于西周中期铜器。由于这批铜器的组合、形制、花纹和殷末铜器有很多相同之处,在硏究殷末和西周早期铜器的关系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値。
齐家村出土的六件铜器,显然可以分成两组:一组是方彝、方尊和觥,它们的铭文相同,器物的形制和风格也一致。另一组是益、画和盘,壷和盘有相同的铭文,形制也相近。这两组铜器的年代,从形制和花纹看,可以推定前者属于西周早期,后者当在西周晚期。这六件铜器锣作很精美,都是很好的艺术品,但两组之间风格迥然不同,显示了早晚两期不同的时代特征。
齐家村一带相传是歧周故地,这个地区在很长的时期以来,曾不断发现过成批的窖藏铜器,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I960年在齐家村发现的柞钟等39件铜器。这次发现的铜器就在柞钟的出土地点之东约50米处。这种窖藏铜辞的发现,曾被认为是在西周末年战乱迁徙时被埋入地下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次的发现又增添了探索歧周的有价値的线索。
马王村出土的铜器,承长安县文化馆给予照相方便,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