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两位汉尼拔之间的对决——第二次反法联盟战争(五):弗劳恩费尔德及温特瑟战役

2021-06-29 13:33 作者:近卫掷弹骑兵官  | 我要投稿


                      大致情况

        温特瑟小镇位于瑞士的苏黎世市东北18公里处。 由于其位于七条道路的交汇处,如果有一支军队可以占领如此之要地的话,那他们就可以控制住进入瑞士大部分地区的道路,而且还可以随时跨越莱茵河,然后再进入德意志的南部地区。在得知了敌人正在步步紧逼的情报后,马塞纳从苏黎世抽调出了米歇尔·内伊和其麾下的一支小型骑兵和步兵混合部队,前往温特瑟镇,以阻击霍茨将军的部队。 尽管法军顽强作战,但是奥军最后还是成功地将法国人赶出了温特瑟高地,双方都伤亡惨重。虽然说这场战役的规模并不大,双方参战的部队加起来也只有一万多人,但是由于奥军部队在法军阵线上持续了长达11个多小时的进攻,成功的吸引住了对方的注意力,因此使得奥军的三只主力部队有了充分的时间在苏黎世的高原进行整合,尽管在两天前爆发的弗劳恩费尔德战役中马塞纳亲自指挥的部队成功阻遏了敌人的前进,但是在温特瑟失利之后,面对着在集结起来之后拥有着绝对人数优势的敌军,法军也只得被迫撤出苏黎世。

                      战役背景

战役战略地图

        在3月21日奥斯特拉赫战役和3月25日的施托卡赫战役中成功取胜后,卡尔大公指挥的奥军主力部队成功的把法军的多瑙河军团逼退到了黑森林一线。 紧接着,卡尔大公就制定了在瑞士的莱茵河上游的沙夫豪森镇渡河的计划。 弗里德里希·弗莱赫尔·冯·霍茨率领着一部分差不多8000人的兵力,继续向西挺进,而其他的人全都留守在了福拉尔贝格 。

弗里德里希·弗赖赫尔·冯·霍茨,不久后死于第二次苏黎世战役

        而在差不多同一时刻,诺恩多夫伯爵弗里德里希·约瑟夫元帅则是率领着奥军主力的左翼部队于埃格利绍横渡莱茵河。他们的计划是,在与卡尔大公指挥的主力部队会合后,立刻占领苏黎世北部的入口点,迫使马塞纳与占据了人数优势的己方部队交战。

        在5月中旬的时候,法军的士气已经十分的低落,他们在奥斯特拉赫和施托卡赫接连战败,尽管损失的兵力很快就得到了增援部队的补充,但是对于士气的打击却是在一时间内难以挽回的。

        法军方面,多瑙河军团的两名高级军官,夏尔-马蒂厄-伊西多尔·德康将军和让-约瑟夫-安热·多特普尔正面临军事法庭审判,罪名是他们的上级,儒尔当将军军官承认的不当行为。贝尔纳多特和圣西尔二人则是以伤病为由离开了部队。

夏尔-马蒂厄-伊西多尔·德康将军

       在费尔德基希被霍茨的军队击退后,马塞纳的部队被迫后撤,而勒古布将军指挥的部队也没有能够在蒂罗尔挡住海因里希·冯·贝莱加德伯爵指挥的奥军部队,各个方面的失利意味着马塞纳不得不将他的南翼以及他的中翼和北翼三面部队给撤回,以维持与多瑙河军团之间的联系。眼看法军在各个战场上接连失利,在联军派出的间谍的鼓动下,瑞士人也开始揭竿而起,以抵抗法军的统治,苏黎世已然成为了马塞纳部队的最后立足点。

海因里希·冯·贝莱加德伯爵

                    双方指挥官

        在奥斯特拉赫和施托卡赫战役失败以及多瑙河军团撤退到黑森林一带之后,法国督政府便于 1799 年4月顺水推舟的解职了因病告假的让-巴蒂斯特·儒尔丹将军,而安德烈·马塞纳则是开始统筹指挥赫尔维蒂亚军团和多瑙河军团两只主力军团。为了保护通往苏黎世的北部通道,马塞纳召集了一些他手下最好的指挥官;最终,包括他自己在内,有三人将成为未来的法国元帅,而让-维克托·塔罗将军则会成为一位优秀的步兵师指挥官。

让-维克托·塔罗将军

       法军现在所要面对的处境已经是非常糟糕。他们不仅在德意志的西南部地区连遭败绩,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已经加入了反法同盟的俄国派出了传奇将领亚历山大·苏沃洛夫元帅,他正率领着六万俄军远征大军开赴意大利。海因里希·贝勒加德伯爵则已经率领两万奥军成功的把马塞纳和意大利之间的联系给切断了。

        但是于马塞纳而言,现在最具威胁性的还是卡尔大公的主力军,他们距苏黎世已经不到一天时间的路程;对方单凭数量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把自己赶出城市,或者如果向西撤退的话,卡尔大公从他现在所在的位置快速行军的话,那就会切断通往法国归路。而卡尔大公的,由诺恩多夫伯爵指挥的左翼部队,与霍茨的部队会合的话,他们从东面逼近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半包围圈……

       为了防止奥军部队的顺利会合,马塞纳决定以温特瑟为中心建立起一条防线,然后又任命了经验丰富的让·维克多·塔罗将军全面指挥。法军阵线以不均匀的半圆形排列,温特瑟不仅仅是中央阵地,而且还是重中之重。

战役地图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却传来了关于敌人的新消息。卡尔大公率领的部队的先锋队在5月22日的时候就已经到达了弗劳恩费尔德,在那里他们又在5月24号的时候和霍茨将军的先头部队碰上了面。 在两只奥军的先头部队已经会合后,此时还把目光放在温特瑟的马塞纳将军决定主动向敌人发起进攻。他率领着乌迪诺将军和奥古斯丁·凯勒将军的部队——包括(1754–1799 年)的领导下部署了四个法国步兵营和两个赫尔维蒂亚共和国步兵营、一个赫尔维蒂亚神枪手连、五个骠骑兵中队和八门活泼,以进击弗劳恩费尔德的敌人。苏尔特将军紧随其后,包括三个法国步兵营和三个赫尔维蒂亚步兵营。

       弗劳恩费尔德战役基本信息

        爆发时间:1799年5月25日 

        爆发地点:瑞士 图尔高 弗劳恩费尔德

        战役结局:双方平手

        交战双方: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双方指挥:马塞纳将军/弗里德里希·冯·霍茨将军

        双方兵力:14000人/22000人

        双方损失:不详/2000人,2门火炮

                      战役打响

        在25号的早上五点钟左右的时候,乌迪诺将军率先向在弗劳恩费尔德扎营的奥地利驻军发动了突然袭击,面对法军的突袭,奥军部队被迫向图尔撤退。大概在九点钟的时候,霍茨的更多部队——包括六个步兵营和六个骑兵中队——在维尔的弗朗茨·佩特拉施的带领下抵达了法军的左翼。见此情况,法军只能调集主力对抗这一股新来的敌人。当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奥军投入了两万人,而法国和赫尔维蒂亚联军则投入了14000人。

约翰·韦伯将军之死

        战斗持续到了晚上,双方一直都在鏖战,谁也没有办法占据到上风。结果就是双方都十分的惨重,损失非常惨重。奥军方面的副将约翰·韦伯将军则是不幸成为了法军轻步兵的牺牲品。

        由于夜色已经降临,担心法军随时会得到增援的佩特拉施将军决定在晚上七点钟的突袭的时候主动撤退。奥地利人在战斗中损失了大约2,000人(大部分被俘)和两门大炮。 在战斗中,马塞纳的另外两个纵队也向在罗尔巴斯和安德芬根附近扎营的的卡尔大公的主力部队发动了突袭,以便将他们推回图尔。但是在取得初步的成功之后,奥军最终还是凭借着自身绝对的人数优势成功击退了法军。尽管在弗劳恩费尔德的战斗中取得了战术上的成功,但马塞纳面对着如此之众多的敌人,仍然只能选择撤退,他在26号的时候率领着部队开始向苏黎世方向撤退。同时代的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是这样批评马塞纳的,他认为马塞纳让三只部队(还包括了苏尔特率领的预备队)彼此分开运作,而不是集中他的全部力量去打击霍茨的军队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克劳塞维茨认为这就错过了在奥军部队会合之前给对手的其中一只主力部队造成严重伤亡的唯一、同时也是最佳的时机。

            温特瑟战役战场情况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如果温特瑟守不住的话,那么法军的两翼就会面临被切割,然后被歼灭的巨大风险。温特瑟位于特斯镇东南的盆地,位于苏黎世东北约31公里处。镇的东北部是一处海拔高约687米的丘陵环。在西边,特斯镇以北59.7公里处就是莱茵河。从200年至400年,这里都是古罗马人的定居点所在地,在919年的时候,这里还爆发过一场战斗,它位于七个十字路口之间,在第二次反法联盟战争初期,这里是控制东西南北各条要道的战略要地。

革命时期的米歇尔·内伊将军

        1799年5月27日,马塞纳任命了新晋升的少将——米歇尔·内伊将军前往温特瑟,指挥该中心阵地。除此之外,马塞纳还召回了在瑞士中部指挥自己的前哨部队的克劳德·勒古布,然后交代了一个更适合对方的新任务。

       内伊以骑兵军官典型的勇敢而闻名,但是在指挥大部队方面的经验很少。 急于证明自己,但又了解作战计划的内伊直接就匆匆赶到了塔罗的总部,可是又不得不待在司令部以等待上峰的正式任命通知书。

       温特瑟的法军部队包括一个由多米尼克·曼苏伊·罗杰将军指挥的一个拥有着四个步兵营的旅、以及一个由西奥多·马克西姆·加赞将军指挥的弱旅和一个由弗雷德里克·亨利·瓦尔特指挥的骑兵旅。

         和内伊一样,奥军方面指挥官弗里德里希·弗赖赫尔·冯·霍茨也是一个以勇猛果敢而著称的军官。但是与年轻的内伊不同的是,他拥有丰富的军旅经验。出生于瑞士的霍茨于1758年进入符腾堡公爵的军队开始服役,并被提升为骑兵上尉;他曾在七年战争中短暂征战过,但没有参加过大规模战役。后来,他又在俄土战争中服役于沙俄军队。紧接着又受到奥地利的委托,加入了哈布斯堡帝国的军队,并在短暂的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中崭露头角。他在第一次反法联盟战争中的战事,特别是在维尔茨堡战役中,赢得了卡尔大公的信任,并被查理的兄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提升为贵族。

在1796年9月3日爆发的维尔茨堡战役中,卡尔大公成功击败了儒尔当的三万法军,以1500人的代价歼灭对手3000人【笔者:儒大哥,你怎么又挨揍了?】

            温特瑟战役基本信息

        爆发时间:1799年5月27日 

        爆发地点:瑞士 苏黎世 温特瑟
        战役结局:奥军胜利
        交战双方: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双方指挥:米歇尔 内伊将军/弗里德里希·冯·霍茨+弗里德里希·约瑟夫
        双方兵力:7000人/8000人
        双方损失:800人/1000人

                      战役打响

                        前哨战

诺恩多夫伯爵率领部队在莱茵河畔的施泰因和埃格利绍度过莱茵河之后,在5月26号的时候成功抵达了安德尔芬根,与卡尔大公指挥的主力军建立联系。

        1799年5月22日,诺恩多夫伯爵弗里德里希·约瑟夫率领的大军分批次先后在康斯坦茨、莱茵河畔施泰因和埃格利绍横渡莱茵河。霍茨的部队主要是选择在更东面的地方度过了莱茵河,他们在穿越了格劳宾登地区之后就进入吐根堡河谷,开始向苏黎世移动。为防止这两支部队与卡尔大公的十万大军会合,马塞纳将军在5月22日的时候就紧急命令了多瑙河军团的23,000名士兵开始向温特瑟地区开拔。

        在经过温特瑟之后,他们又向东北方向前进了14公里,5月25日,两军就在弗劳恩费尔德爆发了战斗,霍茨手下损失了两千人,两门火炮与一面军旗,然后霍茨的副手克里斯托夫·卡尔·冯·皮亚克塞克少将也在战斗中负伤,后来因伤势过重而死。

       眼看着战斗陷入了僵持,法军随即选择了主动撤出战斗,霍茨则是在战斗结束之后,立刻就率领着部队开始向温特瑟方向挺进。在此同一时间的时候,5月26日,诺恩多夫伯爵于安德尔芬根附近扎营的时候就重新与奥军的主力部队取得了联系。在与诺恩多夫伯爵取得了联系后,卡尔大公选择了等待霍茨的部队队,等到对方率领部队赶来后,他就会直接向苏黎世发起进攻。同一天晚上,霍茨选择了在诺恩多夫伯爵阵地东南约10公里处的弗劳恩费尔德和赫特维伦之间的地带进行扎营,而且他还把自己的先锋部队已经派遣到了距离温特瑟不到9公里的伊斯利孔和埃尔格一带。

        战事

        5月27日上午,霍茨将部队集结成为了三路纵队,开始向温特瑟进军。在他对面,米歇尔内伊尼刚刚指挥着他的那支大约3000人的师在高地周围部署了自己的部队,这个高地就是所谓的温特瑟高地,这是位于城市以北大约6公里处的一圈海拔较低的山丘。

        在得知了再向自己逼近过来的敌军的人数远远的超过自己之后,内伊计划率领部队退到温特瑟。 但是他和他的部队还没有来得及出发,前线总指挥让·维克多·塔罗将军就已经直接赶到了他的阵地,而且还通知他自己派来增援的苏尔特的马上就到; 内伊明白,这意味着他要沿着整个前哨线站稳脚跟。因此,内伊选择了率领加赞将军指挥的弱旅沿着一条长长的山谷开始向弗劳恩费尔德移动,而罗杰将军指挥的另一个旅则开始向右路进军,以防止奥军的侧翼包抄。 

        到了中午时分,霍茨的先遣卫队首先就和罗杰将军的部队接上了火,紧接着又遭到了加赞率领的部队的进攻。 在侦查了一番周遭的情况之后,奥军先遣部队决定先对加赞的部队,紧接着他们就直接凭借着人数优势逼退了加赞,还趁势占领了伊斯利孔村周围的树林。 霍茨将军的部队则是在占领伊斯利孔以西的一系列的小村庄后,立刻就命令了两支纵队开始直接向法军前线发起进攻,剩下的第三支纵队的动态则正如内伊将军的预期所想的那样,开始向法军的右翼包抄。 

        内伊已经和加赞的旅一起投入了前线的战斗,他用肉眼都可以看到正在向自己的防线推进的敌人,战斗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在无数的敌人的压力之下,内伊仍然期待着苏尔特的增援部队可以及时的赶到自己的侧翼,他期待着胜利,至少可以打成平手,然后成功逼迫敌人撤退,就像三天前马塞纳的部队在弗劳恩费尔德袭击了霍茨的纵队一样。 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至少现在没有,对面霍茨手底下拥有着足足八千人的兵力。 内伊选择了率领着更多的部队,开始向奥军的左翼进击。 在战斗中,在在奥军步兵的排枪火力下,内伊和他的战马全都倒在了地上,战马死了,将军的膝盖也受伤了,但是在草草的包扎之后,鲶鱼就直接骑上了另外一匹马重新投入战斗。

        内伊现在需要面对两个棘手的问题:他希望苏尔特师前往法军防线两翼的支援纵队会立即到达,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奥军已经在他的中央阵线附近安排了大部分的兵力准备发起进攻。 尽管罗杰有着足够的人手以阻止奥军的侧翼包抄,可是加赞的部队的实力实在是太弱了,根本就没法挡住奥地利人,而且随着霍茨的主力部队的赶到,奥军部队的实力已经得到了明显的增强。 

        战斗进行到了这个份上,内伊已经明白,苏尔特是不会过来增援的,自己这一来就更不用说能不能把奥军打退了。在分析了眼下的局势之后,他明白自己必须要撤退到温特瑟。 为了掩护自己率领的步兵部队的撤退,内伊指示了瓦尔特将军率领着他的骑兵部队在斯蒂格桥附近建立起防御阵线。 而第2条防线则被内伊安排到了一条泥泞的溪流附近,以守卫图斯村和通往山脊的道路,而且他在山脊上还放置了几门大炮。 这样一来他的后卫部队就可以从高至下的向奥军的前卫部队倾泻火力。 

        内伊布置的任务对于瓦尔特将军来说,好像是格外的轻松,因为他在大桥这里只要坚持到内伊的部队撤出温特瑟就可以了,但是奥军发起的人海战术还是大大的超出了将军的意料,对方凭借着人数的优势发挥的超强冲击力在不到一个半小的时间里面,就成功的打破了他的防线。 但法军值得庆幸的是,奥军的前进势头也就到此为止了,因为他们虽然可以把瓦尔特赶过大桥,但是在狭窄的过道上,奥军的人数优势却是发挥不出来的,瓦尔特在桥头堡布置的密集的火力网成功的阻止了奥军的冲锋, 尽管霍茨的人把瓦尔特的人从桥上赶了出来,但他们自己却无法过桥。 而且内伊在山脊上提前布置到火炮也在凭借着高地优势对任何想要上山或者欲图夺下桥头堡的奥军士兵保持住稳定的火力输出。 霍茨也很快意识到,把他的人投进法军的火力网只会白白的让士兵们送死,他在把自己的部队撤下来之后,立刻就在河的对岸布置了一排的大炮,这个战术被证明是有效的,因为内伊就是在这个时候第二次受伤了,他的左手被弹片击中,第二匹战马也死了,他不得不把指挥权转交给了加赞将军,后者很快就组织着部队撤出了阵地。 

        在得知霍茨已经成功拿下了温特瑟周边地区后,卡尔大公又立刻向其发布了,继续向前进攻,拿下温特瑟西北偏西7公里处的内夫滕巴赫村庄和周边地区。乌迪诺将军率领的部队随即就在内夫滕巴赫和奥军之间爆发了战斗,他率领着部队英勇奋战,成功的坚守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在下午晚些时候撤退到了普芬根一带,不过在对手的人数优势的压制之下,乌迪诺在那里同样也站不住脚,之后就被迫撤回到了苏黎世郊区。

       通过攻占内夫滕巴赫,卡尔大公在内伊的部队和霍茨的侧翼之间立刻就部署了一支强大的部队,迫使法军只得分头向苏黎世方向撤退。塔罗在渡过图斯河,还想着要重新建立起一道防线,但马塞纳此时还并不想在苏黎世和内夫滕巴赫之间和卡尔大公来一场全面交战。

        因为在他看来,时机还不成熟。

        尽管手底下已经拥有了赫尔维蒂亚和多瑙河两个主力军团的指挥权,但是马塞纳依然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和卡尔大公指挥的大军进行正面决战,因此眼下对于他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依靠着苏黎世进行防守。最终,战斗在持续了11个小时之后,塔罗将军选择把自己的所有部队全都撤回苏黎世。

                      战役后续

        霍茨的部队伤亡相对较高——1000人阵亡、受伤或者失踪,占到了他原先部队的8000人的12.5%——尽管他的损失与内伊的800人,相当于11.5%的伤亡率几乎相当。 

        但是相较于伤亡数者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奥君成功的拿下了自身的战略目标,霍茨不仅成功地将法军部队从温特瑟的阵地赶了出去,而且还成功地与诺恩多夫伯爵,以及卡尔大公的部队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在卡尔大公的统一指挥下,奥地利军队随即在马塞纳在苏黎世的阵地周围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半圆形的包围圈。 

        对于法军来说,尽管他们早些时候在弗劳恩费尔德取得了一场胜利,但是依旧改变不了这一次温特瑟战役的失败所造成的危险局面,而且内伊将军还在战斗中受了重伤,将军不得不退下前线,一直到7月22日的时候才重新走上战斗岗位。 在战斗的进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法军的指挥系统的弱点,高级军官之间的个人仇恨和竞争极大地影响了战略计划的实施和进程,比如说苏尔特和塔罗之间的关系就对法军完成军事目标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塔罗指控苏尔特不服从自己的命令; 尽管塔罗将军有明确而直接的命令,让苏尔特将军的师转移到内伊的侧翼,但苏尔特将军不知因为什么原因直接就拒绝了向内伊提供原著。 

        此外,法军也十分危险地低估了奥地利人的坚韧不拔和军事技能。法军称奥地利的那些白大褂的表现出乎了自己的意料比法国人,尽管奥地利人已经连续的在奥斯特拉赫、施托卡赫和温特瑟战役拿下了最后的胜利,但是仍然改变不了法军对于奥地利士兵的偏见。 一直到1809年的阿斯佩恩-埃斯林战役和几周后的瓦格拉姆战役,才让以拿破仑为代表的法国军界改变了对于奥地利军队的看法。 

        最后总结,温特瑟战役的胜利使得联军在苏黎世赢得胜利成为了可能。 一旦奥地利各只部队在苏黎世的西部、北部和东部等地成功的衔接起来,那么卡尔大公就可以拥有了决定性的力量,以攻克马塞纳在苏黎世布置的阵地。 可要是没有苏沃洛夫率领的及时赶到的远征军的话,卡尔大公仍然会认为,自己没有绝对的把握拿下胜利。但是马塞纳在当下已然陷入了困局,法军想要保住苏黎世的意图已然成为了泡影。 

        最终,在6月4号到7号三天的第一场苏黎世战役之后,马塞纳终于不得不率领部队退过了利马特河,在那里,马塞纳在俯瞰城市的低洼山丘上又成功建立了防御阵地,等待着重新夺回这座城市的机会。 ‍

两位汉尼拔之间的对决——第二次反法联盟战争(五):弗劳恩费尔德及温特瑟战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