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变”与“不变”的“初心”

2019-08-05 11:09 作者:winnie朱小二  | 我要投稿

写在前面

受访者:倪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主要研究网络信息化共享平台,建立机械化模型并进行信息整合。

采访背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与中国三星共同发起“中国妇基会-三星探知未来科技女性培养计划”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旨在培养引领未来、自信自强、敢 于担当、善于创新的科技女性。采访者为参加此计划的其中一人。

初次交流

       “做科研主要是兴趣。”“你觉得好玩的事情自然会做下去。”如此两句便道出了他的科研态度。

       “每个人的研究动机都是不同的。”“学问和人品是有密切关系的。”他对研究的思考是多元而又辩证的。

       “我们用科学这种探究真理的方法,是为了找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智科学之间关联,形成互相关联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什么?真理是什么?思考是什么?研究是什么?这些采访者从未想过也从不敢想的问题,在后来的采访中逐一找到了答案。他在采访者尚能理解的程度上,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就此引发了新的讨论。

 

SCI?创新?

       在我的眼里,谈论SCI是所有科研人员绕不开的话题,同时SCI在一些情况下会影响科研人员的选题和评价。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研究分为应用性研究和学术性研究,应用性一般看EI,学术性讲究SCI或者OCI。”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标准。基础学科比较注重论文,工程类较关注项目、技术创新专利和工程类奖项。作为更新快速、发展迅猛的信息类研究人员,及时有效的会议发言更能体现科研人员的水平。

       所谓创新,他告诉我,自己做研究的标准一直是从实际需求出发。需求是不变的,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也可以说是创新。创新,是科研追求的目标;创新力,是科研人员应有的品质。这些创新成果的背后有着个人能力和坚韧品质的体现。“可是最重要的热爱和激情。”

兴趣?研究?

       我常常产生“三分钟激情”,投入一件事情研究,在碰到较深的知识时放弃,不了了之。究其原因是“内驱力”不够导致的。若想在一件事上有成就,付出一定时间和精力,必不可少。“如何产生持续的热爱和激情呢?”

       “兴趣。”所谓的热爱和激情是由已经被发现的乐趣产生的。“就好像玩游戏开心就一直玩下去,做研究好玩也会驱动你一直做下去。”做研究的乐趣开始于“想知道原因”,发展于“现象背后的东西”得益于“理论和应用的实践”。兴趣驱动一切。

       在曾经的年代里,信息并不是一个容易接触到的学科。就是某次相遇,他对信息产生了好奇,在图书馆找了几本书,开始了一个人的自学。“既然喜欢它就会找条件去了解它。”兴趣开启了学习的第一步。“很多东西不是靠别人教学会的,自己静下心来研究才是学习的本质。”正是兴趣让人看起来“勤奋”,正是这种“勤奋”,激发了探索的第二步。“有些理论研究起来挺枯燥的,其实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兴趣促使了研究的第三步——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当然了,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知道自己的兴趣。兴趣也是会变的。慢慢来,不用刻意,自然地走好每一步。”虽然找到自己的兴趣没有一定的通法,但这句教导鼓励了我探索未知的信心。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是从兴趣出发。科研人员的发展需要量化的成果带来的资源提升,功利性的研究也不可避免。“研究分三种。一种是兴趣驱动的,自己很满足,没准能带来科技的发展;一种是功利引导的,根据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效果,这是人不可避免的;还有一种正好能同时满足兴趣和功利的目的,这样最好。”

       研究的效果是带来进步的一种正向循环,这是不变的。兴趣驱使研究,研究激发更深的兴趣,既是个人的成果也带来学术的影响。

为学?为道?

       “为学日增,为道日损。”这句话出自老子,我从未想过它与科研会有关系。“为了研究,你要知道越来越多的知识,但为了追求真理,你会知道越来越少。”他此番解读费了我好大功夫理解。

      “人的知识来自哪里?知识体系是怎么产生的?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人通过获得经验并对自我反思来进行的自我认知,再通过对别人的观察和相处的经验进行的社会认知,对大自然的观察和量化的结果,形成了知识体系,随着经验的丰富不断变化。其中,科学研究是一种方法,同样,哲学也是。它们都与人分不开。如果把人是一个认知原点,其位置和行进方向是相当重要的。“就好像射箭一样,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开始只是有小偏离,那么最终的结果甚至可能碰不到靶子。多进行一些思考,可以让你的定位更加明确。”

       在各种研究中,对同一事物的思考会有不同的角度。“跨学科的合作讲究求同存异。同是我们共同的目的,异是更多样的结论。”

       “人既要低头走路也要抬头看天。这样你既能知道自己的方向,又能进行反思。”我日常的学习是“为学”,而参加的“中国妇基会-三星探知未来科技女性培养计划”则是“为道”。在这个“看天”的过程中,他鼓励我早日确定大方向,抓紧时间学习,抓住机会掌握基本知识。

前进?协调?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有共同的责任。培养“引领未来、自信自强、敢于担当、善于创新”的未来科技女性是“中国妇基会-三星探知未来科技女性培养计划”的宗旨。“在中科大,男性和女性的科研人员本身没有什么区别。性别当然重要,但是并没有重要到影响发展。随着社会对女性要求的变化,会有更多女性投入到科研事业中来。青年人都是科研的中坚力量。你们都是科研的后备军。这样的活动能号召更多的后备军投身进科研的汪洋大海。”他充满希望的声音渐渐高了起来,怀着某种憧憬和期待。“你们是祖国的未来,科研推动未来发展。”

       国家强调“四个自信”,分别是“制度自信”、“道德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如此的大背景下,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多成就,运用蓬勃发展的高科技手段,瞄准问题,全力攻破。科研的道路上荆棘丛生,不断的试错,冒一定的风险可以推动创新。但在关乎个人的层面上,错误和失败会影响到前途。

        然而,时事热点中爆出的部分学术造假和学术争端,让大众对研究人员的印象产生了影响。“随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对个人要求的提高,科研人员的选拔机制会越来越健全。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科研人员的重要性也会被大众更多地意识到。”

       国家的目标、机关的评价标准和个人的前途紧紧相连,平衡好大目标和小成就,协调好创新风险和功利目标的关系,是对科研人员不变的要求。

写在最后

      “你们还年轻,趁着年轻多学习。

      “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

      “多些知识储备,为未来做好准备。”

       感谢倪瑞副院长的积极配合,感谢“中国妇基会-三星探知未来科技女性培养计划”提供的机会。

       倪瑞副院长从科研人员的角度,值得追求的高度向我阐述了科学的态度,科研的深度,研究的广度。从自身出发,从科学出发,从国家出发,从未来出发。因本人水平有限,未能充分展示其个人魅力和中心思想。但受益匪浅,谨记教诲。

       正是参加“中国妇基会-三星探知未来科技女性培养计划”的契机,让我了解了很多专业知识,也付诸实践。通过实际的创新过程,我更好地理解了倪瑞副院长的教导,也对“探知未来”有了憧憬。就此有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谨以此文,献给科研人员和未来的科研人员

                                                                                                                           2019年8月5日  

   参考:

1.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7/jun/27/profitable-business-scientific-publishing-bad-for-science

2.       https://www.editage.cn/insights/ke-yan-jie-de-xing-bie-pian-jian-shi-mi-si-hai-shi-xian-shi-2358

3.       http://xueshu.baidu.com/scholarID/CN-B775NK5J


“变”与“不变”的“初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