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的身份游戏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事实之中——在必然的“无阶级”的意识形态话语秩序下,义务感与使命感都会化为乌有。一次阶级力量的整合与社会交互中的权力关系,劳动关系的再认知,只有从主体的一厢情愿与热忱才变得可能——这也就意味着,在群众里盲动的条件不在,人只是通过自己的生产,产品在与社会取得着微弱的联系。 知识与艺术的基因从是绝对的无私的,知识是一直长存在舞台之前之后的主角。当艺术与知识成了私人的“财产”,以至于最后成为藏着掖着,展示给别人是要得到他人的好处与赞赏,知识与艺术的价值就与我们真正在现实之中用于装扮自己的装饰品,用作彰显自己的财富地位的奢饰品无异了。如果它们在这等意义上不被公开着供所有人所有,这终会变为一场性质恶劣的竞争游戏。我们最终不仅会失去知识它自己所与生俱有的教育性,共情性的光辉,还会失去人间相互礼赠而形成的人间温情与相互之间彼此需要的本质上的原因。换句换来说,知识与艺术私有化的结果,最后是我无时不刻的不思考我能从你身上捞到什么益处的自私自利的游戏。我以为我们可以工具性的借助这些东西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但是私有制让一切关于这类的幻想挥之湮灭。我们不应该对眼前所看到的某些艺术,知识成就赋予一种形而上的高不可攀,它们实质上都是源于一些物质资源与教育投入以及自身的努力,有极小的一部分是天赋异禀,但是这更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在这种不平等的受教程度上争夺某个社会的文化地位,因为这种东西本身就生得荒唐,对社会集体毫无价值,却被一些奴才奉之神明。 知识与艺术不能成为某些热衷于炫耀自己的妖魔鬼怪的饰品,它们肩负重任。它们不是筹码,不是金钱,而是长在人心中的一寸净土,那里架设着属于每一个人的舞台,每个人都相互搀扶,渴望着超越自己目前的成就,渴望着光辉......是的,请让消费与商品意识化作历史的污尘吧!不要在害人了,我们不是商品,也不应该被处在资本主义话语下被分等评级,我们应该是和睦的共同体,我们一直都在共同着工作,都是如分子般的互相需要。我们究竟在消费着什么呢?这难道不是资产阶级的圈地自肥游戏吗?难道我们还要为谁人的享乐而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