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化域,探访曾秘不示人的皇家“西黄寺”

西黄寺
北京的佛塔众多,最知名的相信莫过于北海公园的大白塔,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北京西黄寺大街,还有一座被称为“北京最美白塔”的佛塔隐没在都市的钢铁丛林中,由于此地在建成后一直是皇家要地戒备森严,一直到解放后也从不对外开放,故而很少人能一睹此塔的神秘面纱,随着文物修缮和普及工作的加强,这里终于在2018年敞开了大门,向广大百姓开放了。
老猪万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便探访了这里, 还等什么,随老猪的镜头一起来走进西黄寺,来聆听下这座敕建古刹的前世今生。
作者/拍摄:老猪的碎碎念
打卡点: 北京朝阳区黄寺路
行脚系列之清净化域。

清世祖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西藏政治和宗教领袖DL五世阿旺罗桑嘉措应清世祖的邀请,亲率三千多人来北京朝觐。为了接待这位喇嘛教领袖人物,清政府修建了西黄寺,初名为达赖庙。
1652年12月16日,清世祖在南苑隆重接见了阿旺罗桑嘉措 ,接受其进贡的马匹和珍宝。第二天, 阿旺罗桑嘉措坐着清世祖特赐的金顶黄轿,奉旨移居西黄寺。从此,西黄寺成为他在北京的驻锡之地, 阿旺罗桑嘉措多次在此讲经布道,举行法会。1653年2月, 阿旺罗桑嘉措归西藏,顺治皇帝正式册封阿旺罗桑嘉措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DL喇嘛”。从此,“DL喇嘛”称号正式法定下来。以后历世DL喇嘛传世,必经中央政府册封,成为定制。

西黄寺现存的寺庙采用的是汉传佛教寺院“珈蓝七堂”的传统布局格式,依中轴线,南北而列,呈长方形,共分为三进落院。 西黄寺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共有殿堂房屋59间。整座寺庙坐北向南,进门有殿三间,院内有钟、鼓楼各一座。

钟楼,对面是鼓楼
此为藏传佛教寺院的标志物,经幡旗杆,或者叫做胜利幢。

与传统汉族寺庙不同的是,天王殿后面供奉的不是韦陀,而是藏传佛教特有的背负经箧,手持佛子,有猛虎相伴的罗汉-达摩多罗居士。


从天王殿出来便是垂花门,它是通往第二进院落的出入口。建成于乾隆四十七年,其造型别致,融藏、汉建筑风格于一体。

垂花门基座为石砌,上面有四尊如意抱鼓石。
左右两侧各开辟一旁门,作为进出一、二进院落的通道。

从垂花门左侧入口进入,就看见了大雄宝殿。 这便是第三进落院的主要建筑,其他建筑还包括清静化城塔、乾隆御笔碑亭、东西禅房、慧香阁。

1780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五年,这年是乾隆帝70岁的寿辰,这一年的庆典活动,除了蒙古诸部王公、扈从大臣和外国使节参加祝寿外,远在西藏的六世班禅额尔德尼也前来朝觐。但不幸的是,在同年十一月二日下午,六世班禅在北京黄寺因患天花治疗无效而圆寂,享年42岁。

乾隆为了纪念六世班禅,特命在他生前住过的黄寺西侧,建立了一座宏伟的"清净化城塔",俗称西黄寺。这便是如今西黄寺的由来。此塔如今犹存,它是现今北京名刹西黄寺最辉煌、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也是西黄寺名扬于世的主要标志,无论其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在藏传佛教界乃至于佛教界均属上乘,是我国著名的佛塔建筑之一。

这座班禅塔富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整个塔型虽为印度佛陀伽耶式,即大塔四角建小塔,五塔共建在同一塔基之上,但中央主塔的结构却是藏式佛塔。其建筑、佛传人物、绘画、雕刻以及花纹装饰又是汉族的传统手法。这是清代佛塔建筑艺术的杰作。

清净化城塔四小塔的每个塔上部三层雕有无量寿佛,每层均雕八尊,每塔共雕二十四尊。四塔共钓友九十六尊无量寿佛。藏传佛教信徒一般认为班禅额尔德尼是无量光佛的化身,无量光佛(又称作无量寿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净土世界的教主。


须弥座饰以莲花、卷草、云彩等纹饰,座的八面浮雕为佛教故事,八个拐角各浮雕有一尊很大的藏族力士像,他们手擎宝塔,气势雄伟,犷悍淳朴。


正南面雕刻有一个佛龛,龛内浮雕着三世佛。塔顶为铜制鎏金双层莲花、相轮、宝瓶盖顶。主塔的四角各有一座八角形塔式经幢,高7米,各分五层,每层供有八座佛像,雕刻精美,风格独特。

民间一直流传着“东黄寺的殿,西黄寺的塔”的说法,却很少有人得见其真面目。因为自清代建成后,这里就是皇家寺院,此后数百年间一直秘不示人。 如今东黄寺的殿早已经不存,而西黄寺的塔却奇迹的幸存下来直到今天。

台阶两侧各有石雕辟邪一头,昂首吐舌,身附短翼蹲于石须弥座上,形象十分生动。

咱们还是将时间指针调到乾隆帝在七十岁生日之时,十一月初一,六世班禅发高烧,乾隆帝亲到西黄寺赐送貂皮大氅、皮褥等物,作“祈寿长椿图”和《写寿班禅圣僧并赞》诗赐予班禅,为其祈寿。尴尬的是,收到画和诗的班禅,在第二天下午便于西黄寺内圆寂了。此照片为当年乾隆刻的御制碑。

乾隆帝就是这这里亲临凭吊,处理一切善后,并于黄寺西侧敕建清净化城塔及清净化城塔院,塔内珍藏六世班禅衣冠经咒和乾隆皇帝的赐物等,以志胜因。

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塔院建成,乾隆亲笔御书《清净化城塔记》,以纪念六世班禅的无量功德。

如今乾隆御书的《清净化城塔记》碑和《写寿班禅圣僧并赞》诗碑作为历史文物,至今依然完好地保存于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院东、西碑亭内。清净化城塔和清净化城塔院是西黄寺完整保留的唯一一处历史遗址,成为西黄寺传世的标志和历史象征。

在清净化城塔的前、后两侧有两座牌楼。图为后牌楼,南面楹联为圆觉光音,背面楹联为华严海会。

慧香阁,又称后罩楼。一层有藏经殿,二层为光明殿(班禅行宫)。至此西黄寺便全都游览完了。


文首四字“清净化域”也称清净化城,很多朋友肯定不解其意,其实所谓“清净化城”为佛教术语,含义深刻。佛经《俱舍论》言:“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探玄记》则说:“三业(身、语、意)无过为清净”。而密宗则以无贪等垢、具一切无垢光明为清净。“化城”,根据佛教的观点,是佛为化导众生成佛而变化的城池。佛教认为,成佛的道路艰难遥远,佛恐众生力不能支,故于途中变化城池以供止息。因此,“清净化城”意即远离一切烦恼、尘垢、罪恶等,不染尘俗,能接引众生成佛的场所。
而冥冥之中,西黄寺的在次开放,难道不是给尘世中忙忙碌碌的人们多了一处清净化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