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拉拉的两难:还能靠尽量撇清责任来规避风险吗?

来源:中访网关注
现有公开信息显示,货拉拉此前就了解跟车乘客安全类风险,但其应对措施是在服务协议等条款里尽可能将潜在风险的己方责任降至最低。
“长沙女生跳窗身亡”事件暴露货拉拉管理漏洞
近日,长沙“23岁女生在货拉拉车上跳窗身亡”事件让同城货运平台货拉拉站上了舆论风口。货拉拉在2月21日发布的声明中表示,货拉拉将继续全力配合警方工作,对于在该事件中平台应当承担的责任,货拉拉绝不会有一丝逃避。
但当事人亲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货拉拉的态度并不好,出事后一直推迟商谈,先是约9号商谈,后来又推到10号、11号。在2月11号警方召开的民事协商会上,货拉拉工作人员称女生的离世他们没有责任。
目前,案件还在调查中,事件性质待定,但事件暴露出来的安全漏洞已经非常明显。
在本次行程中,货拉拉司机曾多次偏航,但平台APP没有任何反馈或措施。在警方召开的民事协商会上,货拉拉工作人员表示车内无任何录音录像设备,货拉拉APP上也没有录音录像功能。
从现有公开信息来看,基本上可以判定,货拉拉作为网约车平台方,没有采取任何特别有效的现场监督措施来确保乘客安全。难怪当事人弟弟会质疑:“货拉拉作为网约车平台方,难道就没有任何的监督措施来确保乘客的安全?”
货拉拉清楚跟车风险,应对措施却是尽量撇清责任?
2018年那场著名的顺风车乘客遇害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货拉拉应当清楚地知道跟车乘客的风险。一位货拉拉司机汪师傅接受采访时表示,平台在搬家过程中允许“客户跟车”这件事情上很矛盾。在货拉拉App上,设置了“一人跟车”“两人跟车”诸如此类的留言模板,但在他们培训的时候,公司会要求说,尽量不要让客户跟车,担心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毕竟货物都是有价格的,怎么都好说,但如果人出现问题了就很麻烦。
可见货拉拉已经清楚跟车乘客安全风险,但是货拉拉的应对措施是在服务协议等条款里尽可能将潜在风险的己方责任降至最低。
当司机在注册货拉拉平台时,需签署相关软件使用信息服务协议(下称《协议》),《协议》提到,货拉拉仅为运输服务提供方与运输服务需求方提供中立、独立的第三方信息中介服务,“阁下同意及承认货拉拉不是阁下的代理或运输服务需求方的代理,不是运输服务中的需求方或提供方,亦不是雇用司机之合约或租用参与车辆之合约的任何一方,亦与阁下不存在任何挂靠、雇佣、合伙、合资或其他关系”。
当用户使用APP时,在《无忧搬家信息服务协议》《货拉拉零担运单契约条款》《货拉拉网络货运服务协议》《货拉拉软件信息服务协议》里,货拉拉提出:“阁下同意并确认,阁下及/或任何第三方在搬运服务(托运货物装卸)过程中受到的任何人身伤害及/或财产损害,均与货拉拉无关、货拉拉不承担任何责任。”
可见货拉拉在协议中将自身定位为信息中介而非货运服务平台,与司机和顾客都最大可能厘清了关系,尽可能地撇清了各项责任。
货拉拉的“轻”与“重”
2020年,同城货运成为资本青睐的“风口”。市场规模已超万亿,且仍有不错的增长率。根据智研咨询数据,尽管同城货运市场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已从2013年的7100亿元上升到了2019年的1273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22%。
2020年12月,货拉拉完成E轮融资,融资金额为5.15亿美元。资本市场的青睐,让货拉拉的业务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据货拉拉官方网站显示,截至2020年3月,货拉拉业务范围已覆盖286座中国大陆城市,同时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运营,并在东南亚、印度、南美洲开通了19座城市,平台月活司机44万,月活用户达600万。
“风口”之上的货拉拉像不少创业期的互联网企业一样选择比较“轻”的模式。货拉拉CEO周胜馥在一次采访中就表示,对于用户,货拉拉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快好”,有就是能找到车,快就是能快速找到车,而且从叫到车到门口的时间可以做到十分钟以内,好就是通过司机提供很好的物流服务。
可见货拉拉给自身的定位是最优的“撮合”的作用,至于更“落地”的运输、服务等工作则更多依靠司机群体自我提升。这样的好处是货拉拉可以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平台技术上,平台发展更迅速、享有更高的估值和技术门槛。但坏处就是业务“野蛮生长”带来的各类体验和服务质量问题,目前在黑猫投诉等平台,货拉拉有着3千余条投诉内容。此次“长沙女生跳窗身亡”事件是问题的一次大爆发。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同城货运市场规模的扩大,更多竞争者看中这一块肥美的蛋糕。滴滴、满帮先后加入,快狗打车这类拥有司管团队的对手步步紧逼下,货拉拉的竞争压力增大。当顾客没有更多选择时,可能会“容忍”货拉拉;但当顾客可以挑选时,服务更有的平台明显更有优势。货拉拉像靠撇清关系来规避风险的措施,就不那么有效了。
尤其是“长沙女生跳窗身亡”事件暴露出其安全短板之后,货拉拉的短板被完全暴露在了大众面前。货拉拉已经来到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坚持更“轻”的模式可能丧失口碑和用户;选择更“重”的模式则可能大大提升运营成本,甚至拖累扩张速度。
这或许会是一个两难甚至两不讨好地选择题。(中访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