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的我,脚下沾泥,眼里有光|志青春

本期导读: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陈柯,2020年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玉蟾街道办事处白龙塔村。

西部有什么?西部有雄伟的山、碧绿的水、湛蓝的天,有新旧交错的城、别致普通的镇、肩挑日月的人,一域风土人情,还有碾碎的尘土和飞扬的青春。西部广阔无边,青春纵横无疆。两年前,我的青春在天空飘着酒香、河里流着宋韵的泸县生根。

我从三苏故里来,三苏祠堂里面氤氲着以民为本的情怀,眉山人心里自然流淌着报国惠民的情愫。初心的种子在这里成熟,它等待着一场秋风,渴望一片萌发的土壤。
8月,西部计划的秋风,将我带到长江之滨,初心的种子掉落在玉蟾山脚下。
初心是一根扁担,一头挑起的是为民情怀,一头挑起的是责任担当。西部需要青年,西部的建设需要青年。“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有我最熟悉的乡亲邻里,农村有我最难忘的过往趣事,农村更有干事创业的广阔空间和我扎根基层、践行初心的信念源泉。”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很庆幸能成为其中一员。使命呼唤担当,时代催人奋进。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探索需要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奉献与担当,我甘愿投身基层,做乡村振兴中的一朵小苔花。

龙城之秋,烈日猛虎散发着逼人的炽热的威严,似乎不容有人去挑战。但田间陇坎,有一队人顶着酷热正在一行行地仔细查看水产养殖排污排水设施,衣服上凝满了汗水,在阳光下亮闪闪。余晖下,一串串脚印里,拉长了的身影投向冒着炊烟的农家,想到他们的笑容,我的心也安定下来。

2021年9月16日,泸县发生6.0级地震。我闻令而动,以最快速度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在黄金72小时里,我有55小时奋战在群众中间。安抚受灾群众紧张不安的情绪、加班加点摸排统计受灾情况、克服疲惫帮助搬运应急物资...我尽最大努力,发挥青年作用。7天,60多顶帐篷,300多位灾民,6000多份饭,近14万步。
2021年11月,灾区全面转入灾后重建阶段,我加入到龙华专班组,帮助开展灾后重建工作。33户受灾包联户,始终是我的牵挂。那一段时间,我几乎每日都在他们中间,了解他们的情况需求、鼓励他们坚定信心、帮助申请帮扶政策、咨询联系砖瓦建材、查看施工进度质量、监督施工安全。“陈老师,你又来了啊,今天我们的商混拉到了”“感谢你,陈老师,工人找到了,我们商量好了,后天就开工”“陈老师,政府的政策就是好,我前前后后修房子只花了八万多块钱,还好当时听了你的建议重新修……每当看到他们鼓足干劲重建家园,听到他们发自肺腑的感谢,看到急难问题都及时得到解决、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我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90后的我也努力参与到服务西部、建设西部中去。2020年面源污染整治保护“碧水、蓝天、净土”攻坚战中,我迎难而上,攻坚克难;2021年反电信诈骗专班中,坚决守好群众“钱袋子”,我与诈骗分子争分夺秒,斗智斗勇;2021年灾后重建专班中,我不舍昼夜,勤力同心,共启恢复重建“进步键”。胸怀“国之大者”,努力在龙城新天地展现青年大作用,在乡村小岗位解决群众大事情,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跑出青年加速度,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参加西部计划的两年是扎根基层、脚下沾泥、眼里有光的两年,是朝夕相处、志存高远、胸怀人民的两年,是艰苦奋斗、汲取营养、坚持不懈的两年。这终身难忘的两年,成熟了我的面容与内心,增长了我的阅历,也使龙城精神永远地流入三苏故里小伙儿的心。

End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来源:泸县西部计划项目办投稿
编辑:徐铭鸿(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张连豪(南京邮电大学)
封图:千库网
责编:王倩倩
校审:盖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