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药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小 蓟 Xiaoji
【性能】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用法用量】煎服,5~12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大 蓟 Daji
【性能】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鉴别用药】大、小二蓟,首载于《名医别录》,因其性状、功用有相似之处,故大小蓟常混称。至《证类本草》、《救荒本草》、《本草纲目》才逐渐将其区别开来。二者均能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广泛用治血热出血诸证及热毒疮疡。然大蓟散瘀消痈力强,止血作用广泛,故对吐血、咯血及崩漏下血尤为适宜;小蓟兼能利尿通淋,故以治血尿、血淋为佳。
地 榆 Diyu
【性能】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解毒敛疮多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槐 花 Huaihua
【性能】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慎用。
【鉴别用药】地榆、槐花均能凉血止血,用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诸证,因其性下行,故以治下部出血证为宜。然地榆凉血之中兼能收涩,凡下部之血热出血,诸如便血、痔血、崩漏、血痢等皆宜;槐花无收涩之性,其止血功在大肠,故以治便血、痔血为佳。
侧柏叶
【性能】苦、涩,寒。归肺、肝、脾经。
【功效】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化痰止咳宜生用。
白茅根 Baimaogen
【性能】甘,寒。归肺、胃、膀胱经。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加倍,以鲜品为佳,可捣汁服。多生用,止血亦可炒炭用。
【鉴别用药】白茅根、芦根均能清肺胃热而利尿,治疗肺热咳嗽、胃热呕吐和小便淋痛,且常相须为用。然白茅根偏入血分,以凉血止血见长;而芦根偏入气分,以清热生津为优。
苎麻根 Zhumagen
【性能】甘,寒。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煎服,10~30g;鲜品30~60g,捣汁服。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鲜品捣敷。
第二节 化瘀止血药
三 七 Sanqi
【性能】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用法用量】多研末吞服,1~1.5g;煎服,3~10g,亦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茜 草 Qiancao
【性能】苦,寒。归肝经。
【功效】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30g。亦入丸散。止血炒炭用,活血通经生用或酒炒用。
蒲 黄 Puhuang
【性能】甘,平。归肝、心包经。
【功效】止血,化瘀,利尿。
【用法用量】煎服,3~10g,包煎。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
第三节 收敛止血药
白 及 Baiji
【性能】苦、甘、涩,寒。归肺、胃、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亦可入丸、散,入散剂,每次用2~5g;研末吞服,每次1.5~3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反乌头。
仙鹤草 Xianhecao
【性能】苦、涩,平。归心、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60g ;外用适量。
棕榈炭 Zonglutan
【性能】苦、涩,平。归肝、肺、大肠经。
【功效】收敛止血。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1~1.5g 。
【使用注意】出血兼有瘀滞,湿热下痢初起者慎用。
血余炭 Xueyutan
【性能】苦,平。归肝、胃经。
【功效】收敛止血,化瘀利尿。
【用法用量】煎服,6~10g;研末服1.5~3g ;外用适量。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艾 叶 Aiye
【性能】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温经止血宜炒炭用,余生用。
炮 姜 Paojiang
【性能】苦、涩,温。归脾、肝经。
【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
【鉴别用药】生姜、干姜和炮姜本为一物,均能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寒证。由于鲜干质量不同与炮制不同,其性能亦异。生姜长于散表寒,又为呕家之圣药;干姜偏于祛里寒,为温中散寒之至药;炮姜善走血分,长于温经而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