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杂谈|关于日本“幽玄美”与“物哀”

2022-05-05 11:04 作者:Mukushino  | 我要投稿

日本文学与日本审美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都是神秘而琢磨不透的,人们视觉中的“日本美”,是亦真亦幻,云里雾里的。注重情感与模糊的“日本脉络”,事实上也给我学习日本文学与审美的路程,带来很多的疑惑与思考。因为这样的原因,以“回答一些问题”为格式的本篇杂谈第二次出现在了这里。

《阴翳礼赞》:幽玄美的特征

老实说在专门进行日本文学与日本审美的专门学习以前,我根本未曾听说过“幽玄”一词,以至于第一次看到这两个字拼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完全不理解“幽玄”是怎样一种意境。即使明白“幽”者,暗也、静也,“玄”者,空也、黑也,同义反复,强化深邃难解、神秘莫测的模糊暧昧不可言喻之感,但是仍然没有任何直观的感受。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住在几乎是中心城区的位置,夜晚的街道虽不甚吵闹,但作为中国国内夜景排名第三的城市,繁华的一大表现便是蔓延到天际尽头的霓虹灯,大多是雪白色和黄色,将天空照得透亮,虽不至于点亮夜空至白日的境界,但即便在深夜,仰望城市的天空,也胜似黄昏,多年来对于强光的习惯甚至让我在睡觉时都必须有一点光的照耀才能安眠,如果身处绝对的黑暗,便会时刻忧惧有什么东西会从黑暗里钻出来吞噬我,反而无法入睡。

因此对一个几乎没有体会过“幽玄”那种晦暗的光照效果的人来说,回答“幽玄美”的特征,绝对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字解释,光照效果是不能靠单纯的语言来形容的,即使是拿到如《你的名字》般有特点的阳光照射的画面,我们仍然无法靠说说就能概括出那样的画面。正因如此,阅读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时,除了搭配上文字高度精简凝练的对“幽玄”的概括时,再配以大川弘裕的摄影,才给了我最为全面的观感。这里概括出的特征,可能也算是对于这本书,更准确的说,是一部文字著作和一部影集结合体的部分评价和概括。对于像我一样此前对“阴翳”“幽玄”之感没有任何了解的读者来说,请一定在阅读《阴翳礼赞》时选择这样的影集版本。

《阴翳礼赞》影集版封面

《阴翳礼赞》这本书的文字量其实很小,如果信手拈来地阅读的话,最多不出一个悠长的下午的时间便能全部看完,里面讲述的内容也很简单,“阴翳”为什么会出现,“幽玄阴翳之感”的特点,和如何去营造这种感受的寥寥几笔而已。

幽玄美最大的一个特征,是发展路径的变化。最初的“阴翳”“幽玄”之感并非是人们主动创造,只因为当年的光照器具异常简陋,屋子的采光也十分不佳,最终造成了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古代日本人都被迫在很昏暗的环境里生活和工作。“幽玄”这种诞生于昏暗中的美也是随着长久的发展,最终被古代日本人所发现,并最后起用,即使时代演进,也主动将屋舍塑造成一如上古的昏暗环境。其发展由被动转为主动,和日本人的审美思想相辅相成地发展,最终构成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幽玄美在表现上的特征,则表现在“幽玄”并不只是单纯的黑暗,这种黑暗是经过精巧布置的。通常情况下昏暗的油灯发出光源,由室内有意布置的,无论多久都还闪闪发光的金饰进行反射和补充,最终只照亮室内一部分,如桌上饭菜的浅表,人脸的前端,墙上屏风的一部分。而故意挑高的房屋吊顶,凹进墙体内的神龛,除了手和衣服之外的颜色素雅且幽深的和服,这些地方成为了如同液体流淌的黑暗的最终归处。黑暗的布置有的放矢,建筑明部和暗部交错,让建筑更显得有空间上的层次感;人物在昏暗中只有脸部前端和手部被照亮,让即使普通甚至有些僵硬的皮肤面容也显得白皙、柔美,能乐舞台至今仍在使用昏暗的舞台背景,其原因就在于此。台下矮小普通甚至皮肤有些黝黑,面部线条有些僵硬的的能乐剧演员(从古代日本以来,通常为男性所扮演),在台上因为阴影恰当地柔化与美白面部和身体线条,在若隐若现中他们柔美若天仙,让所有人为之一震;黑暗只照亮桌上饭菜的浅表,让浅色的小块料理显得更加晶莹剔透,让深色的料理显得更加深邃和具有神秘感,这样的安排衬托出食材美感的同时,更能够激发人们的食欲,唤起对食物的怜爱与珍惜,进而最终提升日料的食用体验。不得不说,除去现在一些已经快餐化的日料店以外,在踏进一家最传统的日本餐厅时,那令人意外的“幽玄”昏暗之感,的确也曾经我产生相同的特别体验,进而在食用时平添更多趣味 。

幽玄美的另一个特征在于其独特的美学心理。其一在于“年代感”,这一点具体体现在“幽玄”“阴翳”在一些地方是用不再光亮的、已经发旧的器具组成,比如“已经包浆,不再有光彩”的银质餐具、“有些发旧”的木制桌椅、“黑色且没有光泽”的盛汤漆器。如果一个女佣把旧的银制餐具洗得透亮,反而还会遭到主人的斥责,就是这种美学追求下最好的例子。略旧的餐具上每一层蒙上的阴影,其实都是岁月和污垢的手笔,这样的存在让人感受到时光里浓浓的生活感,同时一个使用很长时间也能让人更有一种历史感,感受到自己和先祖与岁月深邃的连接。其二在于“与污垢的共存感”,让“污垢”在一定程度上的共存,就是“阴翳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所举的例子一样,一个纯正的有日本传统“阴翳”感的住宅内厕所的装修,切忌使用现代的浅色瓷砖,因为浅色会轻易让污垢无所遁形,进而破坏幽玄感,让建筑物审美品味迅速下滑。深色的原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包容污垢的存在,让污垢能够一定程度上隐藏,在日本人的眼中,这种难以辨识光与暗,难以辨识哪里是干净的哪里是脏的模糊感,更能让人感受到“被融入感”而非“被审视感”,更感觉温暖舒适(用英语来说就是”cozy”)。其三在于“对于皮肤中黑色素沉淀的自卑感”和,谷崎润一郎在书中说:白种人和黄种人的区别在于,白种人无论多么黑,但从远处看,底色仍然偏白,但黄种人相比之下无论皮肤如何白皙,从底子上来看仍然有黑色素沉淀,去参加白人云集的晚宴时仍旧像是在白纸上滴上一滴墨汁一般不和谐,并由此推测白人可能也会出于相同的“不和谐感”排挤黑人。虽然同为黄种人,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并未有这种“源于黑色素沉淀的自卑感”,但谷崎润一郎站在日本立场上,认为黑色的头发,以及阴翳的房屋,事实上给他们的皮肤起到了扬长避短的作用。其四在于“对于黑暗现状的安然感”,谷崎写作时认为西方人们的装修风格一直趋向于引入更多的光,与黑暗处于对抗的态度,而日本人并未选择对抗,而是选择安于现状,因而房屋随着技术的发展,并未越变越亮,而是一直以阴翳的方式保存下来了。

《阴翳礼赞》影集版内页

当然,除开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以外,《阴翳礼赞》中还有大量关于“阴翳感”“幽玄感”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具体体现,构造“幽玄”的住宅的方法以及如何将“幽玄”感和对于现代技术的依赖联系在一起等,大家如果有机会能翻开这本书,也能收获更多。

《源氏物语》:“知物哀”中把握“人情”

《源氏物语》小说版封面

《源氏物语》在贯彻写实的“真实”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创造了日本式浪漫的“物哀(もののあわれ)”思想。 もののあわれ,其中“もの”为“物、东西”,“の”为助词,相当于“的、之”,“あわれ”为“哀”,在日语中实际上是两个感叹词(“あ”和“われ”)组合。物哀并不是悲哀之意,悲哀是一种情绪而已,物哀是人类与自然的通感,因为感物生情而生发出或喜悦、或悲哀、或恐惧、或愤怒、或思恋、或憧憬的各种情感。 因而在知悉这种“情感的理解和交流”含义之后。再去把握《源氏物语》中的“人情”,似乎就会容易一些。

“人情”在日语语境下,仅仅单纯指个人的自然内心感情,是个人性的词汇,而并未如中文中的“人情世故”一般扩大到社会层面上,变为恶俗化的社交词汇。(日语中类似的社交词汇使用“义理”一词,表示出于内心感情或者违心的社会行为均可)。

这两个词汇含义一定要在阅读《源氏物语》原著小说和观看《源氏物语》有关改编电视剧和电影前理解透彻,因为《源氏物语》的写作基础便在于“物哀”和“人情”,这部小说以及衍生的影视作品也一手演绎了日本古代历史上最真实的“物哀”和“人情”观念。

掌握了这些以后,才能进一步深入在《源氏物语》的“物哀”中把握“人情”,但要回答这个问题仍然要十分注意阅读材料的选用。目前来看,原著《源氏物语》小说版显然是最好的材料,一共54回,超过百万字的本书,可以从目录看到,人物关系清楚且清晰地按照时间演进顺序进行,在读过之后能够迅速理清人物关系并开始进一步分析。

百度百科中《源氏物语》小说版目录表格

但由小说版《源氏物语》改编的影视作品,质量则参差不齐,目前已知的3个电影版,1951年吉村公三郎执导版《源氏物语》、1996年市川昆执导动画版(前田庸生原作)《紫式部 源氏物语》、2011年鹤桥康夫执导《源氏物语:千年之谜》,收获了众多的正面和负面评价,但由于1.5-2小时的时长,实在难以囊括《源氏物语》小说版原著横跨光源氏60年和光源氏之子薰28年共将近90年的庞大内容,因而几乎都“不约而同”地从光源氏成年后的情事开始讲起,到源氏及左大臣一派失势光源氏被流放即草草收场。即便如此,这样的改编也几乎囊括了全数三分之一的内容,体量仍十分庞大,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讲好这些故事仍然挑战巨大,可能存在叙事节奏过快的问题,在这方面更建议阅读原著或者观看1991年8小时剧集版或者2009年版番剧《源氏物语千年纪Genji》。时代的不同更是会催生一些自由发挥式的改编,如1996版在动画制作中竟出现“平安时代梦中的时空漩涡画面”,2011版则直接将《源氏物语》书中人物与紫式部所处的现实世界相融合,这样的改编一方面新颖,但另一方面也暗藏着“魔改”的巨大挑战,因此也需要谨慎看待。本人对于源氏物语的了解甚少,也只限于观看了1996年的动画《紫式部 源氏物语》,这部影片画风古早,人物脸部线条僵硬(除了紫姬一个角色以外其余所有角色全程未有眨过眼)画风灰暗,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前文所提“阴翳”观以外,叙事时间线混乱冗长,人物间面孔十分相似又全无字幕提示,再加上B站上的中文字幕翻译多有纰漏(这一点也望翻译老哥辛苦一下再为重制为好),因此对于新人党来说真的不甚友好,本人对“把握人情”的问题,也只能做一个非常粗浅的回答,待到自己这本书有足够多了解之后,或许能够另开一栏,专门详述《源氏物语》的种种感受。

1996年版动画电影《紫式部 源氏物语》和2011年版《源氏物语:千年之恋》海报

那么说回“人情”的话题,在我观看《源氏物语》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的人情,显然只在于两方,即唯一的男性主角光源氏和一众曾经与光源氏都有过亲密关系的女性们。

无论是光源氏最爱的后母藤壶对只比自己小5岁的光源氏有着爱意却又碍于伦理不得不压抑自己,藤壶得知弘徽殿女御为保太子之位使出阴暗手段后意志高涨的韧劲和毅力,作为男权制度下的贵族阶级的女子,在勾心斗角的宫廷生活中,藤壶爱得真切,敢于向命运抗争。,人物鲜活,敢爱敢恨;还是“外表平静如水”而心中一向怀着“难以忍受的痛苦”的贵夫人紫姬,在出落得越来越标致之时,与源氏的感情愈演愈烈,对身边所有人亲切和蔼,但又因为光源氏的风流愤恨不已;又或者说是爱光源氏爱得痴狂的婶母六条妃子,冲破伦理辈分全身心爱着光源氏,最后甚至因为得不到同等回应而灵魂出窍杀死了光源氏的正妻和情人,爱与恨的影子在灵魂里都铭刻得如此深刻。光源氏本人无论是和六条妃子凉月颠鸾,还是和紫姬在雨夜共枕欢愉,亦或者和好友的爱人夕颜见缝插针地偷欢时,都对身下的女子温柔有礼,情感发自真心,在物质上和相处上也处处关照,成为那个男女极度不平等的平安时代最为尊重女性的奇妙风景线,甚至还因此成为了朝中一众“绿帽男”公卿的笑话。情感在一瞬间地迸发,敢于直率表达自己的心意,无论在何种情况都能冲破任何阻碍,我想,这大概是平安时代的古人留给今人最为现实“平安人情”吧,情感成为了人生航船的风向标,金碧辉煌的宫中因为浪漫之情产生着欲望与利益的交换,大家在夜里自由欢爱,在月下随意传达自己的情感而不压抑。抛开道德不谈,这的确是一道日本民族对待情感的奇妙价值观。

《源氏物语》小说人物关系图

这样的价值观从小说《源氏物语》开始,一路影响到昭和时代川端康成的虚无主义作品,虽然历经时代变化,伦理道德观早已和千年之前大不相同,但不压抑情感,直率表达,以情感决定自己的充满“人情”行为方式,却一脉相承。

Hitsuji

紫式部画像

补充:《源氏物语》的很多情节,如男主角光源氏到处偷香窃玉,和后母和婶母通奸,把紫姬收做自己的一个类“童养媳”,给自己的好友扣绿帽子等等场面,在按照现今的道德标准来看,不仅十分败坏糜烂,而且更是严重触犯法律,但由于《源氏物语》原书成于平安时代中期,道德观事实上在书成后的上千年内已经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由于平安时代的日本贵族仍旧保留着类似我国很久以前的一些少数民族所实行的“访妻制”,属于在婚姻制度上仍旧残余了母系氏族社会“群婚制”的残留,男女在那时结婚后,不会共组家庭,丈夫只是零星去女方家过夜,同时也可以在夜里去四处访问别的女子,平安时代遗留了从唐代传来的开放性观念,同时儒教式的伦理道德对于平安贵族渗透仍然较浅,因而“童养媳”“没有血缘关系的乱伦”事件频出。在平安时代,一方面是习俗的流传,他们脱离母系社会并不太久;另一方面。这些贵族更是喜欢这样,明目张胆地寻花问柳、四处留情,不必担负责任和义务,他们把“访妻制”当做借口。同时,日本虽小,但全国范围内战乱不断,小小的日本就要“五畿七道六十六国”,在当时,打战是男人的事,家庭是女人维持的,他们这种松散的“访妻婚”就非常合适日本这地方小、国家多、战争频的特点。因此直到平安时代后期,日本的社会制度仍未真正过渡到父权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残余仍旧存在。由于社会经济、历史发展的缘故,一些在今天看来不可理喻的事情事实上在当时都能为大家所接受,因此把握《源氏物语》中的“人情”,只需要带着自己的感官进入那个世界感受就好,而无需携带道德标准。本篇事实上也只是对于《源氏物语》观赏所需的一些注意事项和对1996版动画电影的一部分观感,同时《源氏物语》中对于平安时代的贵族制度、情感氛围和上流社会状况有着清晰而真实的描绘,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源氏物语》还能有许多有关社会历史的别样收获。

《源氏物语》卷中绘



杂谈|关于日本“幽玄美”与“物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