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平均舰龄不到5年的新舰,已找不到配件,用户要自己制造!

濒海战斗舰基本是被瀚海狼山(匈奴狼山)点名过无数次缺点的一个舰种。超级大国海军已经为这个舰种花费了60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结果装备了13艘到15艘左右,平均每艘的研发费用加建造成本平摊下来,几乎足够新兴大国生产一艘中型航母了。但是这十几艘濒海战斗舰却至今形成不了像样的战斗力。早期为铝合金舰体承诺的各种任务模块,到现在连个影子都没有!实际上绝大部分任务模块,早就被彻底放弃了。现在超级大国海军被迫自己动手,在原本还算简洁的甲板上硬堆砌各种后加上的武器系统,结果是又难看又难用。本来以为这种3000吨级的铝合金大舰的笑话和洋相已经出得足够多了,结果让大多数人没想到的笑话又出来了新变种!这就是这种平均下水年限还不到5年的新舰。居然被发现,

根本就没有必要的零配件供应体系!超级大国海军使用部门没办法,只能从同样是服役没几天的另外一艘很新的同型号的濒海战斗舰上,临时拆下部件安装上才能出海!这就等于同时部署的几艘同型舰,谁出海谁用一套能用的零件组合的奇葩现象。等于3艘在港内“维护”才能确保其中1艘可以出海。很像全家人就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如果记性不好的机械师,往往记不清可以用的某一套配件,到底在哪一艘濒海战斗舰上安装着;也记不清眼前还在港口内“维护”的同型舰,出海前到底还缺哪一个关键的零件。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找不到替换的配件实在太多,最终造成即使是质量不好的配件,拆下来也不敢扔。毕竟确保有一些质量不好的配件可以紧急换上,总比彻底没有配件更换来得更好一些。

不过这种在多艘同型舰上来来回回的倒腾配件造成的混乱,也让超级大国海军身心俱疲,最终下决心临时封存最早下水的4艘濒海战斗舰!对外说是封存,实际就是用这早期的4艘,作为另外接近10艘濒海战斗舰的专门“器官供应者”。这种拆旧飞机的旧零件,用来维护另外的剩余可用机队的现象,在战斗机和轰炸机领域是非常常见的。比如在F22A的生产线停产12年以后,现在至少有一大半的F22A就是作为其他一小半还可以飞的F22A的专职零配件的地面供应者。不过濒海战斗舰的生产线仍然活跃,在没有停产的情况下,怎么就出现不断地从新舰上拆零件的现象呢?说到底有两大原因:第一,是目前濒海战斗舰并不是由一个船厂负责生产。一共高达30艘,价格又高得离谱的濒海战斗舰,居然成了超级大国各州眼里的超级香饽饽。有一些根本没有技术能力的、内陆州的内河船厂。

也要通过其在国会的代表,硬压超级大国海军授予这些小船厂生产濒海战斗舰的合同。而超级大国海军是任何一个山头都不敢得罪,毕竟每年都还要靠这些人批预算。这样一套图纸下的所有订单,就被分得七零八落。结果不同船厂生产的同型舰,其零配件根本就不能通用!第二个原因,大大小小的船厂为了利润最大化,大量使用民用零配件,很多还是进口的。结果出现问题,生产厂家也没有同类配件的储备!超级大国海军在吃够了这方面的亏以后。已经宣布不再依靠各船厂,而准备自己招聘一批车工,再配备机床,自己解决大部分零件的生产配套问题!这才叫新时代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