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探队员之歌
上个月22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四名地质勘探队员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地质调查时不幸殉职的消息,让地质勘探队员这一平时我们知之甚少的职业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他们常年在野外风餐露宿,为祖国寻找矿藏。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只属于地质勘探队员的一首歌曲——《勘探队员之歌》。
《勘探队员之歌》是佟志贤作词,晓河作曲的一首歌曲,该歌创作于1952年。1953年
12月22日,《勘探队员之歌》刊登于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第4版,1954年1月1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广播教唱这首歌曲。1963年,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文工团演出了陈耘、徐景贤编的话剧《年青的一代》,后来话剧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勘探队员之歌》作为主题歌传唱大江南北。这首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勘探队员,此歌也被选为中国地质大学的校歌,并沿用至今。
歌词如下: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燃了明灯。
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的大海,
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人民。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的曲作者晓河先生在1991年被原国家地矿部授予了“荣誉地质勘探队员”称号,而这首《勘探队员之歌》获得了首届地质文学宝石奖特别奖。原国家地矿部在《授予晓河同志荣誉地质勘探队员称号的决定》中是这样写的:“《勘探队员之歌》在我国地质工作者中间和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断引导有志青年投身地质事业。”这带着时代烙印的《勘探队员之歌》,已经成为地质工作“三光荣”精神的代表,追随着地质工作的脚步,澎湃着穿越历史,奔向未来。2010年11月4日,原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与众多地质工作者高唱《勘探队员之歌》,在河南郑州召开的全面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座谈会上,共同总结了“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吹响了新时期大规模地质找矿行动的号角。
词作者简介:佟志贤(1931—— ) 原籍北京,满族,1931年出生。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剧协常务理事,一级戏曲编剧,两届文艺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1950年开始诗歌和诗词创作,先后发表歌词《勘探队员之 歌》、《歌唱人民宪法》、《我们的歌声飞向华沙》、《相逢在莫 斯科》等50余首,其中《勘探队员之歌》流传最广,最具影响力。1991年被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地质作家协会授予首届“宝石文学奖特别奖,并被原地矿部授予“荣誉地质勘探队员”称号。
曲作者简介:晓河1918年生,原名何同鉴。军人,作曲家。江西上饶人。1938年进入黄安青训班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参加新四军。曾任新四军抗敌剧团指导员,华东野战军师文工队队长、纵队文工团副团长。参加了莱芜、淮海、渡江等战役。曾立大功。建国后,历任原总政文化部文艺处干事,原总政文工团创作员,解放军艺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干部进修班主任,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荣立三等功两次,还获得为几内亚比绍共和国、佛得角共和国谱写国歌的殊荣。2001年5月,晓河获得了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作品有歌曲《罗炳辉射击手》、《三杯美酒敬亲人》、《勘探队员之歌》、《伟大的国家伟大的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