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清末新军以镇为单位,那么一镇能比得过一师吗?战斗力超乎想象

2020-06-25 14:18 作者:丹书战史  | 我要投稿

晚清时期,清廷八旗兵已经腐朽堕落不堪一击,后来地方组建的湘军、淮军等也无法和外国军队抗衡,在生死存亡之际,大清国开始集全国赋税之力打造新军,也就是后来的北洋新军。

 新军


新军与当时的旧式军队不同,他们参考西式结构打造,不仅武器装备一流,训练充足,甚至对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也很高,对新兵的年龄、身体素质和识字能力都有限制,在当时条件下算得上非常严苛了。

新军以镇为主要的战略作战单位,在全国各省各地逐一组建,以替代老式军队,那么一镇的兵力有多少,他们的装备水平能发挥出多大的作战能力呢?

新军

新军的部队单位依次是镇-协-标-营-队-排-棚,基本上对应了师-旅-团-营-连-排-班,其中每镇下辖2协步兵,每协下辖2标步兵,每标下辖3营步兵,营下辖3队步兵,之后以此类推。每棚步兵14人,算是一个加强班,之所以叫棚,据说是行军时共用搭一个帐棚(即帐篷),所以叫一棚。

除了标准的步兵配置,每镇下还有1骑兵标,每标下辖3个营,每个营下辖前、后、左、右4个队,队下2排,排下2棚;镇直属的炮兵标规模也不小,和步兵标一样,都采用三三制模式配属。

新军

以此可见,每镇仅仅步兵就在1万人左右,再加上骑兵和炮兵约2000人,连同军官、司事等,总共就有1.3~1.4万人,这种人数配置和后来一个标准步兵师差不多。你以为这样就够了?每镇组建初期还有夫役约1500人,这些人就像是搞后勤的,也是部队作战能力的可靠保障;后来大量购入机枪之后,又在每标内增设一个机关炮队。

如此一来,一个镇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作战体系,它拥有自己的步兵、炮兵、骑兵和工程部队,可以独立完成侦察、作战等任务,在战略指挥上已经足够灵活。

说完了人员配置,那么每镇的武器装备如何呢?以早期组建的定武军为例,他们步枪采用奥地利8.5毫米曼利夏长短步枪,其中步兵配长枪,骑兵配短式的马枪,军官配六响左轮手枪,炮兵配格鲁森快炮,有37、47、53、57、75毫米这几种口径,均属于架退炮。

这些武器装备在当时来说都属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洋人购买,之后也在不断地变化。例如步枪就改为毛瑟步枪,而火炮增加克虏伯七五过山轻炮。

 新军

具体到军队中,以早期定武军规模还较小的时候,步兵部队里装备左轮手枪230支,军官佩刀230把,步枪5352支,子弹将近27万发;炮兵部队装备克虏伯七五过山炮18门,格鲁森五七过山炮24门,克鲁斯五七快炮18门,警戒用步枪约400支;骑兵部队则装备将近500匹马,470支马枪和同样数量的马刀,军官左轮手枪26支,以及军官指挥刀26把。

 新军

以一个标准镇的兵力和武器配置来看,他们的配置和国际水平毫不逊色,轻重武器的搭配合理,甚至多年后的抗战时期,我国大部分的步兵师都没有这样的火力配置。

当然,这些新军根据他们的组成时间以及重要程度,相互之间还是有差异的,以拱卫京畿的武卫军来说,他们的配置就是最好的,武卫前军兵力约1.5万人,另外有4000人的夫役;每名士兵配备两支步枪,用更加老式的曼利夏步枪训练,作战则使用更加先进的毛瑟步枪,真是十分奢侈了。

 新军

当时全国各地编练的这些新军整体水平都不错,是我国军队现代化的开端,只不过因为一些历史原因,这些新军最后都成了割据势力的资本,在没有了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各自艰苦求生,在长期的争斗中有的被消耗殆尽,有些则兼并成长。


清末新军以镇为单位,那么一镇能比得过一师吗?战斗力超乎想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