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艾了书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020-09-05 16:06 作者:艾了哈  | 我要投稿

  这本书,实为钱穆先生的一次演讲稿件编成。凝聚了许多知识和分析。对我国古代的体制制度有了成熟的认识,更是可以了解许多官名和职务,对阅读历史书籍而言大有帮助。

一、各朝制度概要

   按照文中介绍,梳理了各朝制度,其中书中对于汉唐时期的制度分析的尤为清晰,因此也更明了一些,而宋明清时期或因为没有太多改良体制抑或时间所限,介绍的相对笼统分散。

1、汉代  前206-220

汉代组织结构笔记


2、唐代 618-907年

唐代组织结构


3、宋代 960-1279年

宋代组织结构


4、明代  1368-1644年

明代组织结构


5、清代 1644-1911年

清代组织结构


二、大历史观

   相比较许多叙述性的历史书籍来说,更喜欢这种能够分析历史事件背后运转机制的书籍。国家发展,决不是一个人一件事就能一下子左右的。其发展走向和变化是逐渐发生的,而这种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现的,而是在一天天的细末之中,琐碎之中萌芽发展最终突变而成的。因此,对于历史事件不能单纯的怪罪或者归功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件事,应该结合起当时的背景,环境综合去分析产生的原因,才更有意义。

  “大历史观”这个词是借用的《万历十五年》的概念。很认同这种看法,很多表面事件的背后是多样化的因素如齿轮般相互运转推动的。以往学历史总会觉得汉唐好强好牛、宋明清后期好怂好屈辱,看过这类书籍之后就会慢慢发现汉唐究竟厉害在哪里,而朝代的灭亡究竟是差在哪里。这样看历史,更加成熟一些,更清晰一些。

三、明得失

   看历史读历史终究目的不是为了炫耀知识量丰富,而是对现时生活有更为清新的认识和预见。

1、政体

  汉唐之成就在于权力是分配的,政府和皇权,政府与检查司法之间是相互制约尊重的,因而国家发展靠的是制度,总而是为了国家和苍生而服务。同时这两朝的选举制度灵活而务实,不仅可以输送人才,同时也将政权开放给普通百姓,让人人均能预闻政治,学习政治,令政府高效运转。而明清体制下在于统治者自身的缺陷,总希望控制全国,尤其清代,要靠统制禁言,约束民间才智,才能稳住自己的地位,对于国家而言久之则必生霍乱,因为其靠的不是体制而是管制。

   我国政府体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其实都是慢慢摸索出来的,例如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面对着现实的社会矛盾开创出的。现在虽然已经建立出了一套体制,更应胸襟更为广阔的去治理和面对现实的问题与民主的呼吁,让权力更为合理的分配,政府更为高效的运转,依靠制度和法规的力量去加速发展。

2、改革

  全书之中,我觉得改革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无论是何种制度,无论本意是多么的好,开始时是多么的有效,如果守住不变,终究会制约社会的发展而最终被打破。如若要避免剧烈的革命,最好的方式是渐进的改革,持续的改革,让制度随着社会改变而改变。

  “治大国如烹小鲜” 制度的成效和影响有时需要很久才能展现出来,订立制度时考虑周全,实施起来保持连贯,随环境变化也应适时调整才能长久下去。以上的朝代无论如何都经历了二三百年,我们现在建国以来只有不到一百年时间,未来的发展需要很大的智慧力量去主导,对各方面需要敏锐的观察。即便改革也会是困难重重,这就更为考验从政者的思想和水平了,但是不改革是万万不行的。

3、个人发展

  每个人都是历史中的一部分,虽然对国家来说小,但对个人而言就是全部。寻求个人的发展就需要看到国家发展的趋势,提高个人能力,在当前的潮流中去发展,同时自身一定也要改革,去变化,做到他人难以坚持改变的事情,才能把握机会,因为资源都是有限的。平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变化。


结语

  我很认同书里的一句话:

“知道历史,便可知道里面有很多的问题。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话讲得完。历史终是客观事实。历史没有不对的,不对的是在我们不注重历史,不把历史作参考。”

  历史都是正确的,因为就是这么发展下来的,不存在如果怎样,就怎样的选择。对于现在的历史更是如此,因为不知道未来如何,更需要去借鉴历史找到共性的问题,关键的症结,寻求突破的方式。 

【艾了书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