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更高雅的文化
每次翻看李子柒的视频,总能被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烟火气所打动。 一屋两人,三餐四季,她的家,所见之处,就像是一方世外桃源。
松间酿酒,春水煎茶。
她用唯美的画面,绘出古典中国美。
而这份唯美的中国式审美,正在被毁掉。
在这个充斥着恶俗的时代。
从清晨眼睛睁开,打开手机的那一刹那,各种恶俗信息就迎面扑来。 铁锅炖自己、活吞金鱼生吃蛇、表演吃灯泡、一秒喝一瓶白酒、点燃缠在身上的鞭炮乱拨110、直播毁坏超市商品…… 简直就是拿低俗当有趣,拿低素质当幽默。
更让人无语的是,这种恶俗已侵入到各方面,歌曲、文学、影视。 到处都能看到以丑为美、以假为真、以浅薄为深刻、以愚昧为智慧。 市场上伪文化、伪经典、伪真理实在太多了。
打着要让“国粹”走出国门的旗号,就让比基尼与京剧相结合。 身上穿着比基尼、头上戴着京剧头饰,然后再搔首弄姿地摆个pose。
图片来源:搜狐
这就算是中西相结合,打破传统文化的沉闷之感了。 不少被捧上天的古风歌,也是披着高雅外衣的恶俗。
“来世你渡我,可愿?” 看了这样的告白情话,我特别想单曲循环100遍“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对恶俗的包容就是为它们提供温润的土壤,让它们能更加肆意地生长。 结果,恶俗越来越多,文化被糟蹋地就越严重。
作者赵亚麟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他要去一趟古镇。
在出发前,他对古镇有着这样一个想象:
“深巷白墙青瓦、小桥流水人家,踩着被细雨打湿的石板路,看着穿镇而过的小河中悠悠而过的轻舟——这是存在于诗词、散文中的烟雨江南。”
然而,当真正走进古镇之后,他才发现一切都想多了。
所谓的古镇,到处充斥着各种商铺、旅店和酒吧。
“早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商品市场,一个酒吧风情街,一个旅游集散地,一个打着古镇之名,却找不到一丝古意的四不像。”
充满历史积淀的古镇,摇身一变成了商业街,正是恶俗入侵的严重后果之一。 正因为恶俗无孔不入,不仅让网络乌烟瘴气,就连文物也都难逃一劫。 把各种色彩往佛像上涂,说是在修复千年的佛像,但修出来的东西却丑得要死。 修复前是慈悲安静,修复后却成了农家乐色彩,所谓的美感瞬间已经荡然无存。
为何恶俗能够如此嚣张,主要原因,还是中国的美盲太多了。 美盲变多,公众的集体审美力下降,各种恶俗便有了疯狂生长的沃土。 公众没有足够的审美力去甄别什么是真正的高雅,什么是披着高雅外套的恶俗。
姜文曾给周润发写过一封信。
“发哥之角,既有曹孟德之雄,又具周公瑾之英,且常自诩诸葛孔明。” 区区30个字,就写出了新片角色的人格魅力。 难怪网友都说,姜文的信充满了汉字的优美。 然而,现在这个时代正在丢失这种能力。 中国青年报社曾做了一个调查,发现70.9%的年轻人都已经出现了语言匮乏的现象。 不管什么搞笑的事情,都只能用“哈哈哈”来表达;
不管什么特别令人佩服的事情,都只能用“6666”、“牛逼”来表达; 网络词汇是张口就来,别人的语法稍微复杂一点就有点搞不懂意思了。 这也难怪,十多年前,大街小巷放的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缓缓飘落的枫叶像思念
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谁忍心责怪
而如今,火爆全网的口水歌,离了曲调的歌词,显得那般苍白又无力。
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
你说嘴巴嘟嘟,我嘟嘟嘟嘟嘟
垃圾美学,终究就跟垃圾食品一样。
用着重油重盐重糖来刺激味蕾,对人体却一点好处都没有。 当社会,开始到处充斥着垃圾美学时,怎么能奢望年轻人的语言不会匮乏。 毕竟,输入垃圾,输出的也必定是垃圾。
也许,你想反驳,这都是很多人的教育程度不高的原因造成的。
然而,真正的恶俗永远与学历、受教育程度无关。
很多人都不知道《诗经》中最精彩的部分并非知识分子而写,全都是一群来自田野的文盲老百姓。
它是人们在桑树底下唱的歌,然后被知识分子记录下来,才称为“诗”。
当年,田间女子看到桑树黄了,落叶了,她会伤感,觉得自己老了,自然而然唱出: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大字不识一个的村妇,却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说出了如此流传千年的话。
高雅与恶俗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别?
这种差别不在于两者经受过怎样的熏陶与教育,而在于对生活的感知力与审美力。
真正的高雅不是一种玩弄辞藻的矫揉造作,而是生命对一切美好的最原始的向往。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便是如此,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也不是一定要读万卷书才能出口成章。
而如今,中国人的审美力已经急剧下降。
甚至就连辨别身边假高雅的能力都失去了,任由真恶俗戴着假高雅的面具兴风作浪。 在我们拥有抵制伪文化、伪真理、伪高雅的勇气前,最该有的还是要提高审美力,练出一双火眼金睛。 否则,当我们被恶俗包围、淹没、吞噬的时候,都无从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