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回眸丨30秒了解世界航天动态

01
我国成功发射风云三号E气象卫星
7月5日7时2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三号E星,卫星精准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该星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精度和天气预报准确率,丰富我国气象卫星业务观测体系,助推我国空间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

风云三号E星是风云三号03批气象卫星的首发星,也是世界民用业务气象卫星家族中首颗工作在晨昏轨道的卫星,设计寿命8年,配置11台遥感载荷,主要用于获取数值预报应用需要的大气温度、湿度等气象参数,保障气象领域核心业务,提升天气预测预报能力;监测全球冰雪覆盖、海面温度、自然灾害、生态与环境,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开展太阳、空间环境及其效应、电离层数据监测,满足空间天气预报和保障服务的需求。
风云三号E星由国家航天局负责卫星工程组织实施,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77次发射。
小编简评
晨昏轨道(Dawn-dusk orbit)卫星是指观测时间为早晨5点至7点的晨昏时间的卫星。由于晨昏轨道卫星观测时间的独特性,对于改进数值天气预报大有帮助。风云三号E星是风云卫星家族中的首颗晨昏轨道卫星,同时也是全球第一个在黎明轨道实现业务运行的太阳同步气象卫星,入轨定点后,风云三号E星将与在轨的风云三号C星、D星组网,形成“黎明、上午、下午”三星组网的运行格局。
02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空间站阶段首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北京时间2021年7月4日14点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继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后,中国航天员再次实施的空间出舱活动,也是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的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此次出舱活动,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舱外活动相关设备组装、全景相机抬升等任务,首次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首次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为空间站后续出舱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自6月17日进驻天和核心舱以来,按计划开展了各项工作,目前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后续在轨飞行期间还将进行一次出舱活动。
小编简评
小编印象最深的就是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刘伯明出舱后的一句感叹“哇,这外边太漂亮了!”上次实现中国航天员出舱活动的首次突破,还要回溯到2008年的神舟七号任务,当时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完成历史性突破。
8时11分,航天员刘伯明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11时02分,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并已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12时09分,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协同完成空间站舱外全景相机抬升操作。
03
太空又多了一颗中国星:“张弥曼星”
记者7月2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已发布公告,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733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以表彰张弥曼院士作为中国四足动物起源研究的奠基者,其可持续的工作为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研究带来革命性变化的重要贡献。
据了解,今年85岁的张弥曼院士长期从事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生代晚期及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


她曾任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长、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等职,还被选为伦敦林奈学会外籍会员、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名誉会员等。
小编简评
除“张弥曼星”以外,此前已有多颗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小行星。例如:“袁隆平星、陈景润星、钱学森星、钱三强星、孙家栋星、屠呦呦星、南仁东星、吴伟仁星”等等。
04
NASA“毅力号”火星车已经完成其第一次自主驾驶
据外媒CNE报道,驾驶火星车并不像在视频游戏中操作汽车那样:这需要大量的预先计划和在太空中发送指令。就在本周,“毅力号”漫游车已经完成了它的第一次自主驾驶。

“毅力号”正在测试其AutoNav系统,该系统可以让它在移动中对其驾驶作出决定。该系统创建了三维地形图,寻找障碍物并规划自己的路线,而不需要人类介入并做出所有的决定。
NASA的“好奇号”漫游车使用的是较早版本的自主驾驶系统,但“毅力号”使用的最新系统要先进得多。据NASA称,“好奇号”每小时可行驶约66英尺(20米),但“毅力号”在驶过杰泽罗陨石坑时,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393英尺(120米)。
小编简评
NASA随后在其官网上分享了两段视频,第一段为“毅力号”的第一次自动导航驱动。第二段视频显示了“毅力号”自动导航的计算机模拟版本。


05
NASA宣布将前往月球执行Artemis 1任务的假人的名字
据外媒报道,作为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前往月球的NASA Artemis 1任务的一部分,一个人体模型终于有了一个名字,叫Commander Moonikin Campos。据悉,这个名字是通过公众投票选出来的,是为了纪念电气工程师Arturo Campos。

Campos曾在阿波罗13号上的一个服务舱氧气罐破裂后帮助阿波罗13号安全返回地球。Campos是约翰逊航天中心(前NASA载人飞船中心)为数不多的墨西哥裔美国雇员之一,当时那里的大多数雇员都是白人。在同事们的记忆中,Campos对自己的传统极为自豪。

本月早些时候,NASA宣布了为这个男性形状的人体模型寻找恰当名字的挑战赛。据悉,该假人将作为NASA太空发射系统(SLS)火箭和猎户座航天器的无人飞行测试的一部分发射。
猎户座上的指挥官位置自然由Commander Moonikin Campos所有,它将在这个过程中穿上跟Artemis宇航员一样的宇航服。人体模型头枕下和座位后面的传感器将记录下整个旅程的加速度和振动、提供有关这次旅行可能对真人产生影响的数据。
Commander Moonikin Campos这个名字是在一场表彰NASA人员、项目及天体的奖项竞赛中胜出的。其他候选名字还包括Ace(全称Artemis Crew Explorer)、Montgomery(代表的是Julius Montgomery,他是第一位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工作的非裔美国人)、Duhart(为了纪念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的首席医疗官Irene Duhart Long)。
NASA在Twitter、Facebook和Instagram上总共获得了30多万张选票。
小编简评
Campos于2004年去世,他在NASA的数十个项目中发挥了他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他还曾担任Equal EmploymentOPPOrtunity and Affirmative Action Program代表及雇员的Hispanic Heritage Program的成员。
其实小编觉得,这次任务本质上就是公众最常说的碰撞测试假人:它是一个类似于人类的真人大小的人体模型,可以用来在人类可能面临危险的情况下收集数据,例如在汽车或太空船上。这个假人将穿上猎户座乘员生存系统的衣服,被绑在太空舱的指挥官座位上,座位后面的头枕下将有传感器。Moonikin同样将有两个辐射传感器来收集额外的数据。
06
NASA解决火星“洞察”号登陆器的灰尘问题 使其可继续进行科学工作
据外媒CNET报道,今年早些时候,NASA的火星“洞察”号(InSight)登陆器的前景并不乐观。这个登陆器的太阳能电池板上布满了灰尘,NASA科学家为了节约能源使其处于“休眠”状态。

“洞察”号团队上周末发推文说:“由于我的团队的辛勤工作,太阳能电池板已经得到改善。”这项艰苦的工作包括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通过指示着陆器向自己倾倒污物来清除太阳能电池板上的一些灰尘。

NASA知道灰尘将是火星上的一个挑战。该机构希望经过的旋风能帮助保持太阳能电池板的清洁,但这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发生。今年早些时候,NASA宣布“洞察”号任务延期至2022年12月。灰尘问题曾使其持续的科学工作处于危险之中。
这次恢复对“洞察”号在火星上的工作是个好消息,其中包括研究火星地震。当NASA的“毅力”号 和“好奇”号探测器在火星的其他区域执行科学任务时,“洞察”号将专注于收集地震和天气数据。
灰尘可能继续成为“洞察”号的一个问题。如果它幸运的话,一阵经过的旋风将进一步清洁面板。如果没有,它可能会在整个任务延长期与灰尘问题作斗争。
小编简评
灰尘是人类在火星和月球上建立基地最大的困扰,灰尘微粒不仅会导致探测器灵敏度降低,还对宇航服产生磨损,因此去除灰尘是至关重要的事情。火星上具有非常稀薄的大气层,尘暴在火星表面肆虐横行,灰尘不仅带有静电,而且棱角突出。因此在火星上,灰尘对太阳能帆板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
07
相距仅500米 俄称SpaceX火箭助推器碎片可能与其飞船相撞
当地时间周三,俄罗斯航天局发表声明,宣称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一颗星链卫星和一块猎鹰9号火箭助推器碎片可能撞上其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的货运飞船。美国东部夏令时6月29日,进步号飞船携带3600磅(约合1633公斤)货物于晚上7点27分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为国际空间站运送食物、燃料和其他补给。
在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前大约三个半小时中,进步号飞船可能与两个接近它的物体相撞。

俄罗斯航天局在上周三发布的声明中表示,根据该机构下属近地太空危险情况自动预警系统(ASPOS OKP)TsNIIMash情报分析中心提供的信息,两个物体接近其飞船触发了潜在的碰撞警报。
根据初步计算,SpaceX的Starlink 1691卫星将于美国东部夏令时周四(7月1日)下午5点32分到达距离进步号飞船仅0.9英里(1500米)的位置。三分钟后,2020年发射并留在轨道上的猎鹰9号火箭助推器碎片预计将在距离飞船仅0.3英里(500米)的地方掠过。
俄罗斯航天局新闻办公室证实,地面控制小组正在继续监测情况,但目前无法提供更多细节。
小编简评
小编对这个新闻一点都不惊讶,记得不久前也有类似关于卫星将要碰撞的新闻。有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专家表示自从SpaceX发射大量星链卫星以来,低于国际空间站高度区域的物体数量比过去多得多。
近段时间以来,越来越多的卫星、报废火箭和空间碎片引起太空行业的关注,这些碎片会随着轨道物体之间的碰撞和解体而成倍增加。5月12日,加拿大航天局的机器人专家在空间站机械臂的保温毯上发现了一个小洞。国际空间站每年都会进行规避太空碎片撞击的演习。2013年在空间站的一个太阳能电池板上发现了“弹孔”,可能是微小陨石或太空垃圾碎片撞击而成。
08
天文学家发现迄今为止最小但质量最大的白矮星 质量是太阳的1.35倍
据外媒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小但质量最大的白矮星:这颗白矮星只有我们的月球那么大,但质量却比太阳还大。这意味着它已经接近了不爆炸的理论极限。

当具有一定质量的恒星达到它们生命的终点时,它们会膨胀成一颗红巨星,然后褪去外层,留下一个密集的核心。由于它们的中心不再发生核聚变,这些恒星的残余物再也无法抵御其重力的压迫,而坍缩成白矮星。这些天体比其他恒星小得多,但质量更大。
而现在,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白矮星,它打破了上述两个领域的记录。这颗恒星被命名为ZTF J1901+1458,直径仅为4300公里,质量是太阳的1.35倍。
为了便于比较,大多数白矮星的质量在0.5到0.7个太阳之间,直径大约为12000公里——大约相当于地球的直径。相反,这颗白矮星的大小更接近月球。
天文学家表示,这颗白矮星很可能是由两颗较小的白矮星合并而来。这不仅体现在它的质量上,还体现在它特别强大的磁场上,几乎比太阳的磁场强10亿倍,以及它超快的旋转速度--它只需要7分钟就能完成一次完整的旋转。

耐人寻味的是,这颗白矮星非常接近1.44个太阳质量的理论极限。如果超过这个质量,它很可能会作为一个Ia型超新星爆炸。但是研究人员认为,也许ZTF J1901+1458有一个更奇怪的命运——它可能只是坍缩成一颗中子星,而中子星通常是由较大的恒星诞生的。
小编简评
该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小编对于天文学家猜测是由两颗较小的白矮星合并而来的理论感兴趣。让两颗白矮星合并或许是最好的解释。这和双黑洞、双中子星合并过程的场面差不多,但是也略有区别:一个有着数十亿年的双星系统,其中的一颗星相对它的伴星提前演化到了红巨星阶段,成为红巨星后又不断地膨胀,最后外层不断地有物质受伴星的引力而被吸引过去,逐渐包裹着它的同伴。于是红巨星开始收缩,使得两颗双星的距离变得更近。随后,同样的,第二颗星也演化成了红巨星,使得两颗恒星彼此间的距离又被拉近。
09
欧空局利用航天器的“内务”数据来测量宇宙射线
据外媒报道,通过研究高能粒子撞击电路造成的计算机故障记录,欧空局(ESA)的科学家们利用罗塞塔号(Rosetta)彗星探测器和火星快车空间探测器 (Mars Express)的“内务”数据,对太阳系的宇宙射线有了新的认识。

地球不断受到高能粒子的轰击,这些粒子通常被称为宇宙射线,从太阳系外部流进来。由于地球受到大气层和磁场的保护,我们在地面上不会受到它们的困扰,但是它们对太空任务,特别是那些在低地球轨道以外旅行的任务可能是一个严重的危险。
宇宙射线会破坏微电路,这意味着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使组件退化,因此空间机构的工程师会定期监测航天器系统的健康状况。这种一般“内务”管理的一个例子是错误检测和纠正(EDAC),它记录了由于宇宙射线影响造成的内存错误,以便对它们进行补偿。

欧空局的团队意识到,随着深空任务走得越来越远,这些日志可以作为衡量太阳系不同地区宇宙射线活动随时间变化的一种方式,起到双重作用。在这项研究中,他们查看了火星快车任务从2005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17日的“内务”日志,以及罗塞塔号任务从2005年1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的“内务”日志。
这15年的数据来自两个任务,一个是火星,另一个是木星轨道以外的彗星,这很重要,因为航天器不仅在到达目的地时发回诊断性遥测数据,而且在从地球通过时也会发回。这意味着有可能观察到在太阳11年的活动周期中,宇宙射线在内太阳系是如何变化的,这可能会影响宇宙射线。

此外,这组数据使科学家们不仅可以分析宇宙射线在时间上的变化,还可以分析空间上的变化,方法是比较来自航天器和地球上南极观测的射线计数,以及与太阳的不同距离。测量结果显示,每一个天文单位(9300万英里,1.5亿公里)的射线计数增加约5%。
该研究发表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上。
小编简评
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是欧洲空间局组织的无人太空船计划, 2004年3月2日发射,研究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罗塞塔号由两个主元件组成:罗塞塔探测器及菲莱登陆器。火星快车探测器是ESA首个火星探测器,于2003年6月2日用“联盟”火箭从拜克努尔航天发射中心发射。探测器由轨道器和着陆器两部分组成。
10
布兰森要抢先贝佐斯飞上太空 维珍银河股价暴涨
太空旅行公司维珍银河宣布,将于7月11日搭载其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进行下一次太空飞行测试,并将首次对这次太空飞行进行直播。受此消息推动,维珍银河股价上周四盘后暴涨逾26%。这意味着70岁的布兰森将比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先一步飞往太空。贝佐斯要到7月20日才能搭乘蓝色起源的“新谢泼德号”宇宙飞船飞往太空。

这将是维珍银河公司到目前为止的第四次太空飞行测试,也是第一次有四名宇航员的任务。该公司最近一次太空飞行是在5月22日,只有两名飞行员。
与布兰森同行的还有三位维珍银河任务专家:首席宇航员教员贝斯·摩西(Beth Moses)、首席运营工程师科林·贝内特(Colin Bennett)和政府事务副总裁西莉莎·班德拉(Sirisha Bandla)。维珍银河飞行员戴夫·麦凯(Dave Mackay)和迈克尔·马苏奇(Michael Masucci)将驾驶该公司的VSS Unity宇宙飞船。

小编简评
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7月1日也公布了7月20日太空游的第四位成员,即82岁的“Mercury 13”项目成员沃利·芬克(Wally Funk)。“Mercury 13”项目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旨在招募一批女宇航员,而芬克就是其中一位参与者。一旦“蓝色起源”(Blue Origin)的“新谢泼德号”(New Shepard)火箭于7月20日发射,82岁的芬克将成为飞向太空的年龄最大的人。
本期动态来源:
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新华社、网易、腾讯网、网易科技、cnBeta、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