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章、伊斯玛仪入主布哈拉(上):与兄长纳斯尔的相爱相杀

译自The History of Bukhara:Translated from a Persian Abridgement of the Arabic Origin by Narshakhi,The entry of the amir Isma’il into Bukhara
正文说明:
回历数字使用汉字,公历数字不变
【】
1. 作者在文末或者句末的一些褒贬语,如“愿主福安之”等
2. 译者个人吐槽。
[ ]
1. 译者为完善上下文而补充的语句
2. 回历[公历],如289/902→回历二八九年[902]
关于注释的说明:
无说明:英译本每页脚注,对于ABCD等字母的含义需看《前言》、《绪论》
译注:译注
尾注:英译本正文后的note部分
属于放飞自我的翻译,仅供参考,不具备严谨学术价值
[伊斯玛仪入城的]这一天,正是回历二六零年,神圣的斋月十二日,周一(约874年6月1日)[1][2]。在这天,布哈拉城内一下恢复了平静,民众亦从祸乱中脱身、重获和平。同年,异密纳斯尔·本·艾哈迈德收到哈里发穆瓦法格·比拉(Muwaffaq bi'llah)[3]的一纸诏令,命其可统治河中全地,自乌浒水至遥远东部之尽头尽为其所辖制。而布哈拉的虎土白诵念纳斯尔与伊斯玛仪之名,至于雅库布·本·莱斯·萨法尔这个恶贼的名字则被逐出。[4]伊斯玛仪在布哈拉住了一段时间,便在未曾获得纳斯尔命令的前提下动身前往撒马尔罕,他命侄子阿布·扎卡利亚·叶海亚·本·艾哈迈德·本·阿萨德[5](Abu Zakariya Yahya ibn Ahmad ibn Asad)留守布哈拉为副手。当伊斯玛仪行至里什罕(Rishkhan,原文为拉宾兼[Rabinjan])时纳斯尔方收到弟弟前来的消息,对他不奉旨意便擅行的举动十分恼怒。他虽然命下属接待伊斯玛仪,但本人并没有出面,对弟弟也毫无尊敬,命人将伊斯玛仪软禁到撒马尔罕城堡内,由城中的卫戍长官(The chief of police)代表他与其会面,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伊斯玛仪只得亲往觐见纳斯尔,因为他自离开布哈拉后就没有这么做过。当时穆罕默德·本·奥马尔(Muhammad ibn 'Umar)是纳斯尔的副手。伊斯玛仪来到纳斯尔所在,结果在外站了一个小时,只得离开;其中纳斯尔没有和他的弟弟说过一句话。[6]【这什么傲娇桥段】
此事之后过了十三个月,伊斯玛仪让堂兄弟穆罕默德·本·努赫(Muhammad ibn Nuh)和阿卜杜·贾巴尔·本·哈姆扎(Abd al-Jabbar ibn Hamza)为他[在纳斯尔面前]求情,送他回布哈拉。他(纳斯尔)[7]则安插伊斯玛特·马尔瓦奇(Ismat ibn Muhammad al-Marvazi)为伊斯玛仪的大维齐尔(chief minister)、法德尔·马尔瓦奇(Fadl ibn Ahmad al-Marvazi)为其书记官(secretary)[8][送他回布哈拉]。之后纳斯尔率领撒马尔罕城内的各行首脑与朋友们出来,送别伊斯玛仪。这时,纳斯尔转头望向阿卜杜·贾巴尔·本·哈姆扎,问道:“噢,阿布·法特赫(Abu'l-Fath),这个年轻人现在要被送回布哈拉了,你猜猜孤对他会有什么期望?”阿卜杜·贾巴尔回道:“殿下言重了,伊斯玛仪只是您的仆人,无论您命令什么,他都不会违背您的命令,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纳斯尔回道:“从他眼中、以及他平日的性情看,孤只看到了反叛与不服从。”当伊斯玛仪回到布哈拉时,城内居民热情地接待他,并以贵胄之礼领其入城。
这时一个盗贼聚拢了一群恶棍(ruffians)[9]和平常在乡村游手好闲的流氓在他身边,估计有着四千人,他们截断了拉米丁(Ramitin)至巴尔卡德(Barkad)之间的道路,并预备攻打布哈拉城。伊斯玛仪派他的卫戍长官侯赛因·本·阿拉前往平定这些蟊贼,侯赛因修筑布哈拉的城墙,其中有一段叫做“阿拉之墙”,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布哈拉的贵族和首领们都助其一臂之力,与这伙贼人搏斗,最终将其击败,侯赛因取得了胜利。他抓住了其中的贼人首领,杀之,斩首,拎着首级回城;同时又擒了许多贼人,伊斯玛仪将俘虏送往了撒马尔罕。
这件事情完结后,传来消息说侯赛因·本·塔希尔[10]率两千人前往阿模伊,准备进攻布哈拉。伊斯玛仪召集了尽可能多的军队奔赴战场。据说侯赛因率两千花剌子模人刚渡过乌浒水,伊斯玛仪则骑着高头大马,率军前突,双方爆发一场激战。侯赛因·本·塔希尔被击败,死伤甚众,还有部分淹死在河,七十人被俘,这是伊斯玛仪首战。到了清晨,伊斯玛仪召见了俘虏,给了他们每人一件衣服,打发他们走了。
侯赛因·本·塔希尔逃往谋夫,而伊斯玛仪则班师回布哈拉,并着手调查当地的民生状况。他发现布哈拉的贵族们对他还是不够尊敬,且眼中没有一丝敬意;而贵族们总是聚集在一起对他来说不是什么好兆头。因此,他便施展了以下妙计:他召集布哈拉的头面人物前来,说道:“你们得代表我前往撒马尔罕,向我王兄请求原谅。”[11]他们回道:“明白了,我们会奉命行事的。”他们要求休息个几天再走。这个群体由布哈拉先前的城主们组成(伊斯玛仪之前),其中阿布·穆罕默德·布哈尔·胡达(Abu Muhammad Bukhar Khudah)曾是布哈拉王族[12],阿布·哈提姆·雅萨里[13](Abu Hatim Yasari)则是腰缠万贯的土豪。他们有钱有势,对伊斯玛仪十分不顺服,布哈拉的贵族们便在这二人的率领下去了撒马尔罕。伊斯玛仪便书信一封送至纳斯尔,请兄长帮忙关押他们一段时间,以便他巩固布哈拉的统治;纳斯尔便帮了弟弟这个忙,让他们在撒马尔罕待了一段时间[14],直到伊斯玛仪完全掌握了布哈拉。他再给纳斯尔传了一封信,说此时可以释放他们了。此事过后伊斯玛仪[自觉理亏,]便极力与其打好交道,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他认为这是他们应得的待遇。[15]
纳斯尔·本·艾哈迈德规定了伊斯玛仪每年要从布哈拉征收50万迪尔汗到撒马尔罕。[16]但当伊斯玛仪打完仗后,他把钱都花光了,没办法运送这么多钱去了。因此纳斯尔派人去要钱[17],伊斯玛仪没给,因此事双方产生了争斗。[18]纳斯尔召集军队,书信一封往拔汗那的弟弟阿布·阿什阿斯(Abu'l-Ash’ath)处,请其拉一支大军前来;同时往渴石也传了一封信给另一个弟弟阿布·优素福·雅库布·本·艾哈迈德(Abu Yusuf Ya'qub ibn Ahmad),命他率军援助[19],并邀请伊斯菲贾卜(Istijab,原文为Isfijab)的突厥人前来助力。一支大军逐渐成型。
回历二七二年七月(885年12月),纳斯尔率军前往布哈拉。伊斯玛仪听闻此消息后,出于对兄长的尊重,撤离了布哈拉,前往法拉卜(Farab)[20]。纳斯尔得以顺利进入布哈拉。不过他没找到伊斯玛仪,因此前往拜坎(Baikand)驻扎。拜坎的民众接待了他,并将金银纷纷散在他身上,还献上了诸多礼物。伊斯玛仪与当时的呼罗珊总督拉菲·本·哈尔萨马(Rafi ibn Hartahma)[21]有交情,伊斯玛仪便传信给他,请求他的帮助,拉菲应其请率军前来。此时乌浒水被冻住,他得以在冰上过河。伊斯玛仪在收到拉菲即将到达的消息后便回到了布哈拉。
伊斯玛仪同意拉菲率军攻取撒马尔罕。纳斯尔收到消息后迅速回军至塔外斯(Tawais),堵住了前往撒马尔罕的路。伊斯玛仪和拉菲只得绕沙漠进军,因为布哈拉的村庄都归了纳斯尔所有。而他们奔走沙漠,找不到任何食物或草料。同时当年爆发饥荒,他们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以至于军队里士兵的一份面包炒到了三[22]迪尔汗的高价[23]。拉菲的大批军队因饥饿而死。纳斯尔传信给他在撒马尔罕的儿子艾哈迈德,要他前往撒马尔罕的粟特召集志愿兵。而当地的人们没有给伊斯玛仪提供草料,他们道:“这伙人是叛军,我们要是给援助可是犯法的。”然而由于拉菲大军前来,纳斯尔还是受到了打击。他转至卡尔米那,拉菲和伊斯玛仪紧随其后。
有人劝拉菲道:“明公孤悬自家领土来此,若其两兄弟重归于好,反攻明公之师[24],如之奈何?”拉菲听到这话,也害怕起来。于是他派了信使前往纳斯尔处,言道:“吾来此处,非求战也,乃求汝兄弟和好而已。”纳斯尔听后转忧为喜,并和拉菲、伊斯玛仪签订合约,条件是布哈拉的城主改命他人,伊斯玛仪只能当税收官。城中府衙和虎土白不会出现他的名字;[25]每年他必须得支付50万迪尔汗;而拉菲需向纳斯尔和伊斯哈克[26]保持敬意,因纳斯尔任命伊斯哈克为布哈拉城主,并赐予荣誉长袍。伊斯玛仪同意了这些条件。之后纳斯尔回军撒马尔罕,拉菲也回到了呼罗珊,当时是回历二七三年(886)。
此事十五个月之后,纳斯尔派遣使者前往索取赋税。伊斯玛仪虽然收上了赋税,但不送去。纳斯尔随即书信一封至曾给予保证的拉菲。[27]拉菲见状,也传信给伊斯玛仪谈及此事,而伊斯玛仪直接不予理会。纳斯尔见状,再度集结军队,这次从整个河中地区的居民中征召士兵。阿布·阿什阿斯从拔汗那赶来,他们就像之前一样进军布哈拉。他们行军至卡尔米那时,伊斯玛仪也集结了他的军队前往塔外斯。
双方投入战斗,战况胶着。[伊斯玛仪一方的]伊斯哈克·本·艾哈迈德[首先顶不住]被击败,逃往法拉卜;随即伊斯玛仪对拔汗那的军队发动了一次猛烈的攻势,阿布·阿什阿斯被击败,逃往撒马尔罕。撒马尔罕的民众将他抓住,因为他战场上抛弃了自己的长兄[纳斯尔]。[被逼无奈之下]阿布·阿什阿斯只得从撒马尔罕返回战场,前往拉宾兼。伊斯玛仪擒下艾哈迈德·本·穆萨·马尔祖克(Ahmad ibn Musa Marzuq),拎着他回了布哈拉。此时布哈拉的军队又被击败,伊斯玛仪当场就率少数精锐出击,这其中最为知名者莫过于西玛·卡比尔(Sima’l-Kabir)。伊斯玛仪派一个人去征召所有奴隶以及获得自由的释奴,而他把兄弟伊斯哈克[28]从法拉卜叫了回来,布哈拉的两千乡勇民兵(volunteers)以及一支强大的(Strong)[29]军队已然集结,他给足了士兵们口粮给养。
此时纳斯尔前往拉宾兼整军备战,接着再度来袭。伊斯玛仪在他到来之前率军前往瓦兹比丁庄(Wazbdin)[30]。双方逐渐集聚兵力在此处,并在回历二七五年六月十五日,周二(888年10月26日)展开了战斗。伊斯玛仪大胜拔汗那的军队,阿布·阿什阿斯又逃了[31]。[纳斯尔方]全军大溃,纳斯尔虽然身边有着一些兵力,但他也回天乏术[导致被围住]。伊斯玛仪让他手下的一伙花剌子模兵离纳斯尔远些,接着他下马,亲吻了纳斯尔的马镫。
西玛·卡比尔曾经是纳斯尔父亲艾哈迈德手下的一个奴隶,现为伊斯玛仪麾下大将军(commander-in-chief)。他听闻[纳斯尔大败被伊斯玛仪擒住]这个消息后派人传信给伊斯玛仪。[32]这时纳斯尔也下马,[往地上]放了个垫子,坐在上面。伊斯玛仪上前,下马,亲吻了他的坐垫,说道:“噢,异密!这都是真主的旨意让我战胜了您。我今天总算见到他老人家的伟大神力了。”纳斯尔回道:“孤对你的所作所为倒是十分惊奇:你不服从主子[的命令]不说,还没有遵从至尊真主降于你的嘱托。”伊斯玛仪道:“噢,异密,我承认,我犯下了错误,万般错皆归咎我身。您(比我)可仁慈多了,所以您会赦免我的这个大罪过、原谅我吧?”
他们正说着,另一个兄弟伊斯哈克来了,没有下马[俯视纳斯尔]。伊斯玛仪[不悦,]斥道:“老弟,你的主子在这,你怎么能不下马?”并责骂他,对他的行为十分恼怒。伊斯哈克迅速下马,倒在纳斯尔的脚下。他亲吻地面,请求宽恕,并说道:“我的马性子暴烈,所以不敢迅速下马。”
说完了这些,伊斯玛仪道:“噢,我的异密,这时您最好赶紧回到您的宫廷,不然您战败被俘的消息可就会引起河中地区暴乱了。”纳斯尔问道:“哦?阿布·易卜拉欣,你要把我送回去吗?”伊斯玛仪回道:“如果不这么做我还能怎么样?要不然做奴隶,要不然就做回我的主人,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了[33]。你想怎样就怎样吧![34]”
纳斯尔听到这话,泪水不禁从脸上滑落,他后悔打响了战争,导致尸横遍野。随即,他站起身来,骑上马,伊斯玛仪和伊斯哈克握住他的马镫,送他回去。伊斯玛仪带上西玛·卡比尔和阿卜杜拉·本·穆斯林(Abdallah ibn Muslim)作为护卫,他们走了一程,纳斯尔让他们回来了,自己则孤身回到撒马尔罕。从那天起,纳斯尔就像个囚徒[35],而伊斯玛仪对待撒马尔罕的官吏就像自己在担任撒马尔罕城主一样,他坐在王位上,撒马尔罕的文武百官为听从伊斯玛仪的号令。四年后的回历二七九年五月七日(892年6月21日)[36],纳斯尔去世。他任命伊斯玛仪为王太弟,治理河中诸地;他还让另一个兄弟和自己的儿子置于伊斯玛仪的管辖之下。
纳斯尔去世后,伊斯玛仪从布哈拉前往撒马尔罕,使王国迅速平稳下来。他任命纳斯尔之子艾哈迈德·本·纳斯尔为撒马尔罕副城主,并从那里发动了一次突袭行动。[37]之后伊斯玛仪回到了布哈拉,在兄长去世,将河中地区托付给他之前,他已经统治那里有二十年之久。
纳斯尔去世的消息传到了信士之长官穆塔迪德·比拉(Mutadid bi'llah,回历二七九至二八九年[892-902]在位)耳中。哈里发便在回历二八零年一月(893年3-4月)[派遣使者]授权伊斯玛仪统治河中领土。此时伊斯玛仪正攻打怛罗斯(Taraz),战况胶着。[不过,]最终怛罗斯城主率众德赫干出降,并改信了伊斯兰教,塔拉兹因此被征服。城内的某座大教堂[38]被改造成大清真寺,虎土白亦开始诵念信士之长官穆塔迪德之名。伊斯玛仪收获无数,满载而归布哈拉。[39]
此后他以河中总督的身份统治了七年。这段时间里阿木尔·本·莱斯[40]崛起势大[41],占据着呼罗珊大部,并屡有对外之侵袭。(谋夫)[42]城主阿里·本·侯赛因[43] [见状]向法里功国君(Guzganiyan)[44]艾哈迈德[·本·法里功](Ahmad ibn Farighun)求援,但一直得不到切实的回应,于是他渡过乌浒水,来到布哈拉觐见伊斯玛仪。伊斯玛仪大喜,亲率军仗出城迎之;在领他进城后赠予诸多礼物,以示对其之荣誉与尊重。阿里·本·侯赛因(从布哈拉)出来后前往法拉卜,在那里待了十三个月之久。期间伊斯玛仪不断赠予礼物,以示其尊崇。阿里·本·侯赛因便一直呆在那,直到他(伊斯玛仪?)的儿子在战斗中将其杀死。
阿木尔·本·莱斯传信至巴里黑城主阿布·达乌德、法里功国君艾哈迈德·本·法里功[45]与伊斯玛仪,命其速速臣服,并准备好了待遇优渥的条约。前两者都服从了他的领导,转而为其效力;随后阿木尔的信使赶到了布哈拉,呈上信件。他讲述了前两位君主的臣服,并说道:“汝既权力更甚,则更应臣服,须知汝生为贵胄,应知晓[吾主]帝王天威不可侵犯。”伊斯玛仪回道:“汝主无知矣!竟以孤与此二人相提并论?仅为我臣婢(subjects)[46]耳。孤手中宝剑也未尝不利!如今情形开战已成定势,速归,命汝主整军备战罢!”[47][48]
阿木尔[收到回信后]召集麾下将领与贵族[49],请求他们在与伊斯玛仪交涉中出谋划策。他[50]说道:“仍需遣一妥善使者表孤友善之意,给予之待遇务必优渥。”他又派了尼沙不尔城中的长者和几位名门贵族前往伊斯玛仪处,并有书信传至。信中言道:“尽管信士之长官将此广阔领土赐予吾,但吾仍愿与君共治之。君[若从吾愿,]须对吾友善备崇,如此吾等方无间隙;愿两国和睦相处。此前吾[使者所言]均是出于吾鲁莽轻慢所致,在此不再提及。君需镇守边疆之地河中以拒外敌,亦需善待臣民。今吾赐君河中地,愿君武运昌隆,而非[因徇私自利而]家族、财产兴盛。”他选中几位尼沙不尔的贵族前去,[临行前]他到其父亲的墓前宣誓,将这几位引为心腹。[51]信中还说:“除君(伊斯玛仪),吾无一信者。愿吾等互相信任,与吾立约,吾等友谊将世代相传。”
伊斯玛仪闻阿木尔再度遣使之讯,派遣士卒至河岸,阻使节,令其不得过河。礼物没有送达,信件亦没有送到;被伊斯玛仪以轻蔑之态度打发。阿木尔大怒,整军备战。他派大将阿里·伊本·苏鲁什(Ali ibn Surush)[52]率军至阿穆亚(Amuya)驻扎,没有他的命令不得匆忙过河;之后又派另一名大将穆罕默德·本·莱斯率军五千出征。阿木尔命其出发,去与阿里·本·苏鲁什商议停止进军事宜。“无论何人,只要是抱着和平意愿从布哈拉而来,皆放行并善待之;准备船只,派出斥候侦察。”[53]
阿木尔继续在调兵遣将。伊斯玛仪闻讯,急忙率两万军从布哈拉到乌浒水河岸。他出其不意,趁夜南渡乌浒水。伊本·苏鲁什[54]闻讯,立即上马,集合军队。他派步兵先行,双方迅速爆发战斗。伊斯玛仪的军队从四面八方进攻,战斗十分激烈。[55]伊本·苏鲁什之子穆罕默德[56]溃逃,遭擒;尼沙不尔的那些达官贵人亦然。第二天,伊斯玛仪对阿木尔军的俘虏示以宽仁之姿,给予他们食物,并将他们放回阿木尔处。伊斯玛仪手下的将领道:“殿下,您怎么能将那些想攻打我们的俘虏放回去,还给他们衣物穿用?”伊斯玛仪回道:“你想从这些不幸的人们身上得到什么?让他们各回各家,[在见识到我们的实力后]他们就不会再和你作对了。这些俘虏能影响他者之心。”言罢,伊斯玛仪带着金银珠宝、武器铠甲满载而归。
此战后,阿木尔枯坐在尼沙不尔城内懊恼不已、自怨自艾了一年之久。他说:“孤要为伊本·苏鲁什父子报仇!”[57]伊斯玛仪闻阿木尔[58]又欲兴兵进犯,亦集合军队。他派发给士卒们定额粮饷,命其四面出击,迎战敌人[59];但是无论是否称职、是否有才能,甚至是鸡鸣狗盗之辈他也统统给配备定额粮饷,总之他给每个人都分发了定额粮饷。[60]这下民众就不满了,他们抱怨道[61]:“大王真想靠这么一支军队去抵御阿木尔的雄师吗?”
当这些情况传到阿木尔耳中时,他不禁喜出望外[自以为胜券在握]。伊斯玛仪此时已至乌浒水岸。曼苏尔·喀喇特勤与帕尔斯·拜坎第(Pars Baikandi)亦[率军]从花剌子模赶至阿穆亚[62];萨曼一方从突厥斯坦与拔汗那征召起三万能战之士。[回历]十一月二十五日,伊斯玛仪以穆罕默德·本·哈伦为先锋,命其先行。第二日,他便拔营南渡乌浒水。萨曼的军队从四面八方赶到阿穆亚,他们从布哈拉出发,前往花剌子模的一座城市备战,直到下一个周一;接着他们便从当地出发前往巴里黑。[63]阿木尔此时正在巴里黑修缮城防,他先让自己的军队在城外扎营,在城四周开掘护城河,几天后[挖掘完]方令军队进城,加强城防。他向城内百姓展示了他为他们所做的一切,百姓都感到十分高兴。[64]
伊斯玛仪遣阿里·本·艾哈迈德至法尔雅卜(Faryab)[65],命他去干掉阿木尔派驻当地的总督,并运一批战利品回来;他命麾下兵众四散开来袭杀阿木尔的党羽与拥趸。士卒们为他带回了众多财宝。伊斯玛仪赶往巴里黑的阿里雅巴德('Aliabad),驻于此地三日,他便在此地指挥军队。他[曾公开]表示想待在某个能做祈祷的地方,因此下令拓宽那边[66]的道路[准备前往]。阿木尔闻讯便加固了对应的城门,并着重部署了军队;他还在城门上布置了弩炮与投石机(catapults and ballistae),同时在[伊斯玛仪宣称的前往的祈祷之地的]路上埋下伏兵,重兵把守。结果到了[第二天]早晨,伊斯玛仪改变了行军路线,走另一条路到了巴里黑城门[67]下,在阿塔桥(the bridge of 'Ata)下马扎营。阿木尔听闻后大惊,急忙将弩炮投石机移往那边[的城门]。
伊斯玛仪在当地待了三天,他下令截断城内饮水。[外城的]城墙已被推倒;树木被连根拔起;入城之道路已然铺平。周二清晨,伊斯玛仪翻身上马,率士卒攻向城门。阿木尔上城门指挥战斗[68]。战斗十分激烈,但阿木尔军大败[69]。伊斯玛仪军紧缀之,双方一逃一追,出了巴里黑八帕勒桑远时[伊斯玛仪将阿木尔追上又打了一场],杀死一些,俘虏一些。萨曼军看见阿木尔带着两名侍卫,在战斗中一名侍卫逃跑了,另一名把阿木尔压住了,导致他被擒住。众人都说是他擒住了阿木尔,但阿木尔辩解说:只是这个蠢驴护卫恰好压住我而已[70]。阿木尔还给了他十五颗珍珠,每颗价值七万迪尔汗;而这些都从那个侍卫身上搜出拿走了。
阿木尔遭擒时,正值回历二八八年五月十日,周三(901年5月2日)。阿木尔被带到伊斯玛仪面前。他刚想下马[表示屈服],但伊斯玛仪拦住了他,说道:“今日孤要对你做件事情,让民众大吃一惊。”他命将其带到一个帐篷里,由自己的兄弟[71]看守之。四天后,阿木尔见到了伊斯玛仪,伊斯玛仪问他是怎么被抓住的,他回道:“我[在败了之后便]一路溃逃,跑到马也疲了,于是我便下马躺在地上眯了一会。没多久我看见两个年轻人站在我头旁边[72]。其中一个拿起鞭子就往我鼻子抽了一记,我说:‘行行好,你们能从我这糟老头子这里得到什么?’我乞求他们别杀我[73],他们同意了并下马亲吻我的靴。他们答应保护我并扶我上了他们的马。我告诉他们我身上还有几颗珍珠,每颗价值七万[74]迪尔汗。我还把我的戒指给了他们,他们把我的鞋脱了,还拿走了几样价值连城的珠宝。然后我就被您的军队抓住了。”穆罕默德沙(Muhammad Shah)[75]不让民众靠近我,然后我从远处看见殿下您,我准备下马,但是您真心实意让我不用下马,这才让我松了口气。他把我带到一个挂着窗帘的帐篷里,阿布·优素福坐在我旁边,守护着我。当我口渴时他们还给我端来了雪酪(sherbet)。真的,贵军给予了我各种各样的尊重和荣誉。然后您就来找我,欢迎我,并保证不会杀我;您还命人用轿子把我抬到(撒马尔罕)城,以示敬意。我是夜里被带到撒马尔罕[76]的,所以没有一个民众知道这件事;您还花了三千[77]迪尔汗从戒指的主人那里赎回了我的戒指并还给了我。戒指上还镶着那颗红宝石。”【这段话明显是后人照抄书又不改的】
阿木尔继续道:“在战败的那天,我有四万迪尔汗都在遗失在战场上了[78];我有一匹能跑五十帕勒桑远的宝马,我已经测试过很多次的。结果那天这匹死马跑的贼慢,我真tm想下马走得了。接着这马的腿被沟绊了一下,我便从马上摔了下来,不禁心生绝望之感。当那两个年轻人(two men)[79]向我走来时,我叫和我一起的那个人骑上我的马逃跑,他翻身上马,像云一般飘然离去,我才明白都是我运气不好,不是马的问题。”
阿木尔又对伊斯玛仪说:“我曾在巴里黑藏了十匹驴才能驮走的金子,请您拿出来吧,因为您比我更配使用这些财富。”伊斯玛仪派人把藏着的金子找到,但把他还给了阿木尔,即使阿木尔再三推辞不要也不接受。[80]
这时信士之长官下颁了一道诏书至撒马尔罕[81],命将阿木尔遣送回阿拔斯朝廷。诏书开头写道:“信士之长官、尊号穆塔迪德·比拉之阿卜杜拉·本·伊玛目阿布·阿拔斯敕命信士长官之臣属阿布·易卜拉欣·伊斯玛仪·本·艾哈迈德曰”当这道诏书传到伊斯玛仪手中时,伊斯玛仪一想到与阿木尔交谈甚欢[而今前往巴格达十死无生],不禁悲从中来,但他又不能违抗哈里发的命令。他命将阿木尔送上轿子前往布哈拉。出于羞愧,他甚至都不敢正脸看向阿木尔。他远远派人问阿木尔还有什么愿望。阿木尔回道:“照顾我的孩子,给送我上巴格达的随从赏赐点东西,让他们在路上对我好些。”伊斯玛仪一一照做,随后将其送上轿子(in a litter)[82],派人送他前往巴格达。一到巴格达,阿木尔便被穆塔迪德交给其仆人(servant)[83]萨非(Safi)[84],关进大牢严加看守。他被萨非囚禁一直到穆塔迪德的统治结束,他在牢里待了两年,直到回历二八零年[893-894](原文为回历二八九年[902])[85]死去。
在伊斯玛仪解送阿木尔至哈里发时,穆塔迪德[的使者]在胡勒万(Hulwan)山口给伊斯玛仪的使者带来了授权诏书,授予其呼罗珊、河中、突厥斯坦[86]、信德、印度与戈尔甘之地进行统治。[87]伊斯玛仪接诏后给每座城市都分派总督前往治理,给各地带来了公正的秩序与良好的社会环境。哪个官员敢对臣民施以暴政,他便严惩其人;萨曼诸王中无人能比其更会治理国家,因其生活起居如苦行憎一般;在国家大事亦从不徇私。他由始至终都对哈里发表示忠诚,在他生命中他没有试过哪怕仅仅一个小时不服从其命令;他以哈里发的命令为至高意志。[88]
后来,伊斯玛仪患病了;长年累月的病痛加上潮湿的天气使他的情绪日益烦躁。御医们说Juy-i Muliyan的气候很潮湿[89],因此他便抬到其私人领土扎尔曼村(Zarman),他们说这里的空气对他身体会比较好。伊斯玛仪非常喜欢这里,常常前往此地打猎。后来宫廷还给他在那里建了一座花园。再后来,他在扎尔曼村病倒了一段时间,最终在那里一座花园里的一株大树下去世[90]。他去世那日是回历二九五年二月十五日[907年11月26日][91]。他统御呼罗珊二十年,执掌政权更是长达三十年。[92]【愿主怜悯之】在他统治时期,布哈拉成为萨曼朝王都所在,在他之后的萨曼君主均定都于此。在此之前的呼罗珊诸总督都没有在布哈拉住过。伊斯玛仪认为他能定都布哈拉无疑是得天之幸,除布哈拉外他找不到满意的地方。无论他去到哪个地方,他都说“我的城里有这些那些东西”。他死后,其子阿合马德继位,而伊斯玛仪则获尊号“老练异密(al-amir al-madi)”。
[1] B本后加上了一句:为助兄长纳斯尔一臂之力,伊斯玛仪从撒马尔罕赶到布哈拉——
[2] 尾注282:请注意此日期与前一章给出的日期不一致。因为有相互冲突的史料出处,所以难以确定哪一个是正确的。
[3] 尾注283:他并非是哈里发,而是其兄长穆塔米德(Mu'tamid,870-892在位)的摄政王(chief adviser)。
译注:穆瓦法格(al-Muwaffaq,843-892),阿拔斯王朝摄政王。穆塔瓦基勒之子。穆塔西姆死后朝政逐渐落入突厥禁卫军之手,并引发十数年内乱。穆瓦法格目睹朝廷动荡,隐忍不发,交好突厥军将以待时机。870年与突厥军将扶长兄穆塔米德登基,并在次年将其架空,独掌大权。其人善扶御,有威望,突厥军队皆俯首臣服;876年巴格达城郊大败萨法尔;随后兵锋南下,883年平定赞吉叛乱;稳定阿塞拜疆,让步突伦。在位期间朝政较为平稳,有力维护了阿拔斯朝廷的权威,四方诸侯皆慑之,不敢轻动。晚年患痛风和象皮病而死。
[4] 尾注284:关于这场虎土白,见胡恩博尔(T.W.Juynboll)《伊斯兰教法手册(Handbuch des islamischen Gesetzes)》 (Leiden, 1908), 87-8。据《突厥斯坦》p220,阿木尔·本·莱斯是第一个将自己名字加进虎土白的统治者,此前都只有哈里发一人。
[5] 尾注285:跟据全史卷八,p140,他可能和回历316年(928)给纳斯尔二世制造骚乱的那位是同一人。
[6] 这部分内容在所有手稿里都显得杂乱无章,而且都有着不同的排列方式。
[7] 我个人推测这里的“他”应该指伊斯玛仪。
[8] B本加:因为[先前的]书记官已被解职
[9] D本作:[对伊斯玛仪]不满的人
[10] 尾注286:侯赛因·本·塔希尔试图入侵布哈拉的记载在其他史书里找不到。关于侯赛因此人,见Vasmer前文提及的《萨法尔王朝的钱币(Uber the Munzen der Saffariden)》;而《突厥斯坦》p223仅复制了Vasmer的研究,没有什么意见。.
[11] B本加:才能有你们喘息之机。
[12] 原文为ruler,D本作son of a ruler
[13] 尾注287:Yasari,阿拉伯语中意为“左撇子(the left handed)”;我并没有找到此人的相关资料。关于此人家系,见萨马阿尼书600b
[14] 原文为some time,D本作a long time.
[15] 原文为He saw the propriety of his fulfilling their just dues
[16] B本在此处插了一句:他给了,但当伊斯玛仪打完仗后——
[17] B本作:(因此纳斯尔)按规定的那样(派人去要钱)
[18] 尾注288:关于伊斯玛仪和兄长纳斯尔的斗争,纳尔沙喜详细地叙述了;其他史料记载的很少。主要事迹可以从米尔洪德书法译p115-116和后面的一些波斯史家的记述中捋出个大概。
[19] B本加:还得带着大批贵族前来
[20] 译注:即后世帖木儿身死之地讹答剌(Otrar)
[21] 尾注289:伊斯玛仪和纳斯尔之间产生冲突的原因没有从其他史料中找到。米尔洪德书法译p115记道,伊斯玛仪与拉菲·本·哈尔萨马关系较好,引得一些心怀叵测之徒向纳斯尔进谗言,说他们俩密谋将纳斯尔赶出河中,夺取其权力。在尼扎姆丁《<掌故与佳话广记(Jawami' al-hikayat)>选集》p163,故事621“阿布·曼苏尔·塔勒哈建议伊斯玛仪反其兄长纳斯尔之事”中也没解释兄弟俩关系破裂的原因。
[22] B本作三十
[23] 尾注290:货币的持续贬值可能对通货膨胀有影响。见布兰克(R. P. Blake)《银在穆斯林东方的循环,直到蒙古时代(The Circulation of Silver in the Moslem East Down to the Mongol Epoch)》,《哈佛亚洲研究杂志》,2(1937),291-328。
[24] D本加:顺势夺取呼罗珊
[25] B本加:转念纳斯尔之名
[26] 不清楚这里是不是指纳斯尔的兄弟伊斯哈克;B本作:他[拉菲]把这封信(也许是条款?)读给了伊斯玛仪听
[27] 原文为Amir Nasr then sent a letter to Rafi', for the latter had given surety。B本作Amir Nasr then sent a letter to Rafi', for the latter had given surety that the money would be sent.(纳斯尔随即书信一封至曾拍胸口保证绝对送到钱的拉菲处)
[28] 尾注291:这个伊斯哈克是伊斯玛仪的兄弟,他在回历三零一年(913-914)起兵叛乱,欲要推翻纳斯尔二世的统治。详情见后文三十三章,与塔巴里史卷三,p2289-2290。没有其他史料记载这段时间伊斯哈克统治过布哈拉。从下一页我们可以看到,伊斯哈克选择站在伊斯玛仪一边对抗纳斯尔。撒马尔罕史64b记载艾哈迈德·本·努赫家有四兄弟:纳斯尔一世、伊斯玛仪、伊斯哈克、雅库布。
[29] A、C本此处做qari,村庄,(虽然显得不合)但在B、D本却显得很合适;而volunteers也被换成archers
[30] 尾注292:B, E本作Dadbdin; C本作Wadhbdin; D本作 Warmdn或Darmdn,这缘于此处的文本已被污坏。
[31] 此处D本作:伊斯玛仪对纳斯尔方的军队规模感到恐惧,因此他先攻击了拔汗那的军队,结果阿布·阿什阿斯一触即溃,在伊斯玛仪攻打前便逃了,另一个兄弟优素福亦逃逸。
[32] 此处记载显然有缺失。D本有一段更好的记载:一群花剌子模人袭击了纳斯尔,想杀死他,但是西玛·卡比尔在远处看到花剌子模人行凶,便突然对着这伙人哭了起来,从而将纳斯尔带走了。走远后他下马亲吻了纳斯尔的马镫。
B本作:他建议他的恩主伊斯玛仪不要[对纳斯尔]表现出敌意,伊斯玛仪同意了。
[33] D本加了一句:我是仆,您是主
[34] B本加了一句语气比较重的“做吧!”
[35] D本作“纳斯尔获释”
[36] 尾注293:《突厥斯坦》p223对纳尔沙喜所记这一事件发生时间进行了评论。纳斯尔的死期被萨马阿尼书286b和米尔洪德书法译p117所确认。至于伊斯玛仪虽处胜利境地但仍然宽和对待兄长的故事也会被其他史籍中提及,并且大都一样。《拜哈克史》(Tehran, 1318/ 1940)p68就记载了这件事,和纳尔沙喜相似。
[37] 尾注294:志愿兵(volunteer warriors)在向河中以外的伊斯兰世界边境的扩张行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我们对他们的活动所知甚少。他们通常被称作阿亚尔党人(ayyar)、穆塔维亚(mutatawwi'a)、菲特扬(Fityan)和加齐(Ghazis),见科普鲁鲁扎德(M.F.Köprülüzade)《奥斯曼帝国的起源(Les origines de l'empire Ottoman)》(Paris, 1933)p102-103;《突厥斯坦》p215;雅库博夫斯基《哥疾宁的马哈茂德(Mahmud Gaznevi)》,《费尔多西》p63。即使萨曼王朝衰亡后加齐们仍然在中亚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全史卷九,p210讲述了喀喇汗王朝征伐异教徒的事迹;见雅库特书卷一,p249,Isfijab词条下。
[38] B本作:他们的教堂
[39] 尾注295,关于伊斯玛仪对怛罗斯[Taraz]的远征:见尾注22;雅库特书卷三,p524记载了当地的那些学者。萨马阿尼书368b亦如此,还添加了一些沙菲仪派伊玛目的随从姓名。二书都说此城位于突厥地边境。
塔巴里史卷三,p2138(回历二八零年史)提及了伊斯玛仪对怛罗斯的侵袭与征服。他擒获了其土王与其妻子可敦,俘获财物无数。见普里察克论文《从葛逻禄人到喀喇汗王朝(Von den Karluk zu den Karachaniden)》,ZDMG, 101 (1951), 288-90。马苏第《黄金草原》卷八,p144给出了更多细节,包括其王的名字Tankas;普里察克认为可以读作TANYAC、TAFYAC或TABYAC;雅库特书卷一,p841可以找到伊斯玛仪攻打突厥人的详细记载:突厥人使用一种神奇的雨石(rain stone)想以此对抗穆斯林,但伊斯玛仪通过祈祷获得真主的庇佑,驱逐了突厥人。见伊本·法基赫(Ibn Faqih)书Mashad MS, fol. 172-3,翻译于《关于突厥蛮与突厥蛮人的资料(Materiaiy po Istorii Turkmen i Turkmemii)》(Leningrad, 1939), 154-155(此书的文段并非是BGA版本的伊本·法基赫书);关于塔拉兹的考古工作,见伯恩斯坦(A. N. Bernshtam)刊登于《东方部论文集(Trudy Otdela Vostoka)》卷二,p177-183的《古塔拉兹的浴室(Banya drevnego Taraza)》一文;及其著作《古代塔拉兹山谷的遗迹(Pamyatniki Stariny Talasskoi Doliny)》(Alma Ata, 1941), p4-9 的参考和p34-42;《从葛逻禄人到喀喇汗王朝》p288认为此处的突厥人即喀喇汗王朝。
译注:《东方部论文集》全名为Труды отдела Восток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Эрмитажа
[40] 译注:文中阿木尔的名字叫阿木尔·莱斯,缺了“本”
[41] D本后加:……成为的呼罗珊总督,起初他攻占了呼罗珊的一部分,开始袭击谋夫
[42] ACF本省略;D、E本作谋夫;B本作布哈拉
[43] 尾注296,阿里·本·侯赛因:锡斯坦史p250、251、253及其注释提到他的名字。在书中p253记载阿木尔遣其前往戈尔甘,但这记载明显不对;同时书里害记载阿里的儿子活跃于萨曼王朝。
关于谋夫,见V. Zhukovskii《谋夫匠工的居所废墟(Razvaliny Storage Merva)》 (St. Petersburg, 1894)p216的插图(plates);
关于Merv al-Rud(位于今阿富汗Bala Murghab附近),见雅库特书卷四,p506、萨马阿尼书522b与《世界境域志》英译本p328
译注:Merv al-Rud即小谋夫城,细节可见《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中译本p569-580
[44] 译注:法里功王朝为9-10世纪存在于护时犍的土著政权,臣服于萨曼王朝,领边区省督衔。米诺尔斯基翻译的《世界境域志》即是一部佚名文人献给法里功君主的历史地理著作。其事迹零星出现于《四类英才》等史籍里。
[45] 尾注297,巴里黑的异密达乌德:关于他们的钱币已被寻出,见《突厥斯坦》p224注释6。他可能就是《道里邦国志》p180中提到的达乌德·本·阿布·达乌德·阿拔斯(巴托尔德害给出了他其他的名字)。他与扎布里斯坦(Zabulistan)的土王作战;伊本·豪卡尔书p323还提到了其家族的领土(但在Kramer的新编辑本卷二,p444-445同一处却没有提及);全史卷七,p171提及的达乌德·本·阿拔斯·马伯恩遽尔(Daud ibn al-’Abbas ibn Mabnjur)可能亦出身此家族。
艾哈迈德·本·法里功:米诺尔斯基在《世界境域志》英译本p173-178中的详尽叙述使得无须对法里功王朝再作添补;至于艾哈迈德其人则在p176中做了一个简短的讨论分析;同时见M.Nazim《哥疾宁的马哈茂德》(Cambridge, England, 1931)p177-178。
[46] D本做thy slaves
[47] B本作:使者自伊斯玛仪处回归至阿木尔,报告其所见所闻。
[48] 尾注298:纳尔沙喜对伊斯玛仪与阿木尔之间产生嫌隙的原因记载并没有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大部分史料中所记载的这个故事(见加尔迪齐书p18、伊本·哈利坎书卷四,p326-327、全史卷七,p346与塔巴里史卷三,p2183和p2194)是:阿木尔在将拉菲·本·哈尔萨马的头颅传首至巴格达后请求哈里发授予其统治河中。可疾云尼《选史》p376则说是哈里发煽动伊斯玛仪攻打阿木尔,很明显阿木尔想袭击伊斯玛仪;然而我们需要记得,史家们一般都是偏向萨曼一边的,见《突厥斯坦》p225。
[49] D本作:尼沙不尔的贵族
[50] D本作他们
[51] 在D本中,这段话换成了另一段延续信中的内容:“孤已遣尼沙不尔权贵数名,并与他们商议立约,请他们为孤说的金口玉言做见证。”
[52] Surush,B本作Prvsh;D本作Shrvin;E本作Srvin.
[53] 尾注299,关于阿里·本·苏鲁什:加尔迪齐书p18作Ali ibn Sharvin;锡斯坦史p252的注释与p254亦是如此。
至于默罕默德·本·莱斯(或默罕默德·本·比失尔),据伊本·哈利坎书卷四,p327、全史卷七,p346与米尔洪德《纯洁的花园Rawżat aṣ-ṣafā》私人手稿folio 6b 所言,为军队的统帅;Lucknow 的米尔洪德书编辑本(回历一三一二年[1914]出版)卷四,p4-5写作Muhammad ibn Bashir;加尔迪齐p18写作Bishr,亦见于锡斯坦史p254。
[54] B本作:阿木尔的兄弟伊本·苏鲁什
[55] 尾注300:萨法尔王朝与伊斯玛仪之间的这场仗打得十分激烈。据加尔迪齐书p18,比失尔与他的七千兵马在溃逃中被杀,阿里·本·沙尔温被擒。这一年是回历二八六年[899]。此事亦能从伊本·哈利坎书卷四p327、锡斯坦史p254中寻到。
[56] 虽然我看完了所有的本子,但这里究竟是穆罕默德还是阿里?D本加:比失尔(Bishr)被杀,阿里的军队全军覆没。我相信D本这段是可信的,见尾注300,比失尔在其他的史料里有提及。
[57] 尾注301:D本作:“孤要为比失尔与阿里·本·沙尔温报仇!”
[58] B本加:在尼沙不尔
[59] D本作:众将士均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伊斯玛仪麾下
[60] 尾注302:纳尔沙喜对伊斯玛仪军队特征的记载由尼扎姆·穆勒克的《治国策》p15,法译本p22所证实。另一方面,塔巴里史卷三,p2194记载伊斯玛仪召集了其治下的百姓与贵族和他一同抵御阿木尔。锡斯坦史p255记载劳动者(workers)都加入其军队;米尔洪德书Lucknow 本卷四,p5记载伊斯玛仪的骑兵只有木马镫。
[61] B、D本作:获得粮饷的人对此十分惊奇,他们集合讨论说道:——
[62] 尾注303:曼苏尔(D本作Iraq)·喀喇特勤:这位可能是伊本·阿西尔所提到的那个统治伊斯菲贾卜的家族中的成员。据巴托尔德书p176与p228,他在努赫一世时期任呼罗珊总督,死于951年(巴托尔德书p248-249)。看起来他如果要从伊斯玛仪时期一直活跃到努赫一世时期有些困难,(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不过巴托尔德提到的那位应该是这位曼苏尔的儿子,或者说直接是另一个人。见尾注338.
关于帕尔斯·拜坎迪:在其他史料里显然没找到他的名字,我唯一找到的Pars(或Bars)名字,是在伊本·法德兰《游记》里提到的巴尔斯·萨克拉比(Bars al-Saqlabi)。
译注:特雷德维尔《萨曼王朝政治史》博论言此人为花剌子模沙,名Iraq ibn Mnasur者。见其书p331
[63] 尾注304:关于此时巴里黑,阿木尔是否围攻并占领了巴里黑,或者巴里黑是否早已属于萨法尔王朝领土,尚不明朗。巴里黑的异密达乌德应该是臣服于阿木尔了。全史卷七,p346与塔巴里史卷三,p2194提及阿木尔在巴里黑城前停军。雷科申译本p111翻译此处为:阿木尔·本·莱斯攻占了巴里黑城及其堡垒。
[64] 尾注305:D本作:他使得军队斗志昂扬。雷科申译本p111翻译道:“他加固城墙,并通知百姓令其出城,城中为之一静。”
[65] 尾注306:法儿雅卜:护时犍(Guzgan/Juzjan)地区的一座城镇,位于今天阿富汗突厥斯坦的麦满纳(Maymana)城之北。米诺尔斯基在《世界境域志》英译本p335言此地即今天的道拉塔巴德(Daulatabad);雅库特书卷三,p840在提及学者时也提及此地(还有萨马阿尼书416 b - 417 a)。
[66] 译注:据上下文推断,应该是伊斯玛仪借口要去在巴里黑城外的某一处祈祷清真寺,但在经过时又会经过巴里黑的某一面城门,因此阿木尔才会加固城门
[67] 译注:个人认为应该不同于先前提到的那个城门
[68] B本和D本为:阿木尔见状大呼:“今日孤得上阵御敌了!”说完便上城门指挥战斗。
[69] 尾注307:好几部史料都记载阿木尔与伊斯玛仪之间的这场战斗是军队毫发无损、主帅却被擒获的罕见例子。见《拜哈克史》p67与萨阿利比《知识精华The Laṭāʼif al-maʻārif》De Jong 编辑本p88;然而其他史料驳斥了这种说法,认为阿木尔与伊斯玛仪交战多次,损失惨重,见伊本·哈利坎书英译本卷四,p329、加尔迪齐书p18、锡斯坦史p256、全史卷七p346与塔巴里史卷三,p2194。
[70] 尾注308:俘获阿木尔之事在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许多故事都是涉及此事。塔巴里史和全史没有记载这件轶事,但伊本·哈利坎书卷四,328与米尔洪德书Lucknow 本卷四,p5也提到了阿木尔如何坠马、又如何为伊斯玛仪所擒的故事。
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趣事是有条狗在阿木尔被擒住后叼走了他的晚饭。此事见于米尔洪德书Lucknow 本卷四,p5、《选史》p376-377、《治国策》法译本p23-24。见布朗《波斯文献史》卷一,p354。
阿木尔被擒住的日期在《突厥斯坦》p225注释3中有所讨论。添注的资料包括:加尔迪齐书:回历二八七年三月[900年3月];锡斯坦史p256说是二八七年三月底;纳尔沙喜的时间记载是错误的;伊斯玛仪善待阿木尔的故事也被米尔洪德书Lucknow 本卷四,p6与《选史》p377提及,《治国策》p16、法译本p24与锡斯坦史p260-261也记载了对他的公平待遇。
伊本·哈利坎书卷四,p329言阿木尔被铁链捆住;同时见T. Noldeke, Orientalise Skizzen, 213-4。
据伊本·哈利坎书卷四,p328,阿布·优素福是伊斯玛仪的兄弟。
[71] D本加:阿布·优素福
[72] 译注:从后文看应该是两个年轻人骑着马遇到阿木尔,所以才能拿马鞭抽他
[73] B本作:我给了他们一些财物希望他们别杀我
[74] D本作八万
[75] D本穆罕默德沙名字后加了ibn Sni(Muhammad Shah ibn Sni)
[76] B本作巴里黑
[77] B、D本做三万;C本作三
[78] D本作:我有四万迪尔汗都被溃卒趁乱劫走了
[79] A本的校订者加了一个servants;D本作骑手(horsemen)
[80] 尾注309,关于阿木尔的财宝:《治国策》p16-17,法译本p25、《选史》p377与奥菲书p79与p154(no. 383)都讲到了阿木尔把他的财宝交给伊斯玛仪,但伊斯玛仪责备他、提醒他说,他和他的兄弟不过区区铜匠,这些财宝都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米尔洪德书法译p119-120反而花了长篇幅讲述伊斯玛仪在赫拉特寻找其宝藏的故事
[81] B本作巴里黑
[82] 尾注310:在伊本·哈利坎书英译本卷四,p329,这里的说法是将阿木尔用铁链五花大绑。奥菲书p227(no. 1716)言阿木尔是被装进笼子里解送给哈里发。《拜哈克史》p67言他被关进铁笼子里,并在萨卜扎瓦尔的集市中游街示众;据马苏第《Muruj al-dhabab》卷八p200-201、伊本·哈利坎书英译本卷四p329与《锡斯坦史》p261,当他被送到巴格达时,他被放在一匹双峰骆驼上游街示众。
[83] 或称宦侍(Khadim)
[84] 尾注311,萨非·胡拉米(Safi al-Khurrami);他是哈里发的奴仆,据说在回历二八九年[902]奉命处死阿木尔,见塔巴里史卷三,p2208、全史卷七p337。奥菲书p159注释517中(以及印度办公室图书馆中所藏手稿foil. 118a and 160a.)提到一个故事:穆塔米德(实际是穆塔迪德)临终前命令处死阿木尔。米尔洪德书Lucknow 编辑本卷四,p6提供了比较细节的描述:“有人说是穆塔迪德在临终前处死了阿木尔;有人说是穆塔迪德死后阿木尔就被人遗忘了,最终被饿死。”《选史》p378也持此述。这也和穆塔迪德的储君穆克塔菲对阿木尔抱有同情有关。因此维齐尔卡西姆将其杀死后特意告知穆克塔菲阿木尔已不在人世。
在《锡斯坦史》p262与《拜哈克史》p67都有记载阿木尔败亡的诗歌。
[85] D本作:回历二八零年五月
[86] D本加:法尔斯、塔巴里斯坦
[87] 尾注312:关于伊斯玛仪统治时的领土:《拜哈克史》p68页末处,记述伊斯玛仪的统治从喀什噶尔(Kachgar/Kashgar)始,直至剌夷城;据加尔迪齐书p21,伊斯玛仪派遣将领前往辖制戈尔甘与塔巴里斯坦;米尔洪德书法译p122言哈里发在阿木尔败于伊斯玛仪后命其兼治锡斯坦与伊斯法罕,同时统御呼罗珊及其他地区。但据同书p129,锡斯坦直到910年才被阿合马德征服。
[88] 尾注313:记载伊斯玛仪品格出众、为人公正、才干超群的故事非常多。米尔洪德书法译p124记载了一个故事来说明他的公正:他在核对税收时纠正了错误的衡量砝码,并将多收的税赋退回给百姓。有趣的是,据《Trudy Otdela Vostoka》第二期(1940),p165,M. Dyakonov所撰《Bronzovaya Girya s imenem Ismaila Samani》一文,在中亚地区发掘到了带有伊斯玛仪准确度凭证的青铜砝码。奥菲《掌故与佳话广记》穆罕默德·尼扎姆丁删节本p79、p156讲述了伊斯玛仪的公正;见伊本·阿西尔卷八,p4;《拜哈克史》p69讲述了伊斯玛仪曾经是怎么和穷人和普通人混在一起生活的。
[89] D本作:他住在Juy-i Muliyan时,因当地潮气很大,导致身体每况愈下。御医们都说该地潮湿
[90] B本加:众臣将他的遗体运回布哈拉并下葬,其坟墓已成为城中百姓朝拜之地。
[91] 尾注314:据加尔迪齐书p22,伊斯玛仪逝于回历二九五年二月十四日,其他史家都同意这个时间的说法。萨马阿尼书p286b记载他死于回历二九五年二月[907年11月];塔巴里书卷三,p2279记载是回历二九五年二月十四日;至于讨论他统治的时间长短并不重要,因为各种史料对他开始统治的日期有不同的看法。尼沙不里的《尼沙不尔史》foll.19b记载说他统治七年,同样死于回历二九五年
[92] D本作:他做了二十年的布哈拉城守,七年的河中总督,七年的呼罗珊总督,总共统治三十七年(原文如此)【什么数学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