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对口支援政策价值规律

民族教育对口支援政策价值规律
引用文献:李祥.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七十年回顾与展望——基于政策要素与政策工具的二维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02):72-80.

70 年来,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总是在政策要素与政策工具之间调试的过程中进行价值选择,并呈现出值得进一步发掘的规律性特征。
第一,政策主体呈现多元化,社会力量的作用得到关注。通过政策梳理我们发现,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的政策主体呈现出从单一走向多元的特点。兜底性发展时期,支持、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主体多依靠中央机关。追赶式发展时期,地方政府对口支援责任得到重视,一些重点大学、内地省市、东部地区行业和企业,以及其他的社会力量等也成为政策主体的重要组成。跨越式发展时期,地方政府主体的责任进一步强化,到内生型发展时期社会力量的参与受到更多关注。目前,政府虽然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但已不是唯一主体,为了满足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多样性需求,作为对制度缺陷的补充,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也在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进而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活力。
第二,政策工具选择趋于差异化,自愿性工具逐渐受到重视。政策工具是落实政策运营机制的主要途径,政策工具的选择是在不同政策环境中政策主体作用于政策对象的渠道。在政策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工具的选择与运用也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反映出差异化的特征。建国初期,民族地区教育资源薄弱,“老、少、边、穷”地区教育处于停滞不前的困境,因而只能依靠较为单一的中央或地方政府的权威工具和有限的激励工具。改革开放后,随着政策要素的补足与完善,能力建设工具与自愿性工具被引入到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中,乃至近几年来,教育对口支援政策也呈现出两种相对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在“减政放权”的理念倡导下,民族地区政府职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其服务性职能逐渐增强; 另一方面在兼顾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的发展要求下,社会力量在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扶持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自愿性工具成为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路径优化的新方向。
第三,政策运行机制呈现出由外源向内生转变的取向。教育对口支援本身就是面向中西部民族地区特别是指向革命老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优惠性政策,所强调的是一种外源性政策支援,即突出外部的支持作用。这在早期的政策环境中比较明显,从“调配”、“分配”、“抽调”、“选派”、“定区定校包干支援”等政策表述可以看出,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后的一段时间,在支援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上是由外向内的单向性的。一方面这是受制于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薄弱,另一方面是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对口支援机制。十八大后,特别是自2015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了“激发民族地区内生发展潜力”的政策要求后,内生型的教育对口支援政策便提升上日程。对此政策研究发现,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型发展有助于增强民族地区教育的自我发展能力,而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则是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