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温柔地走进这个良夜,只在歌声中寻找永恒,杜牧《泊秦淮》真正的意义
文/C叔

金陵城,也叫建康,曾是六朝古都,现属大唐江南道管辖,是南来北往的水路要道。
杜牧对秦淮码头并不陌生,虽然没有在金陵当过官,但26岁中举之后,在南方已经呆了近十年。
对于年少成名,风流倜傥的杜牧来说,在官场的十几年生涯,反而让他越活越郁闷。升迁和谪贬固然令人烦恼,生活的压力也颇为现实,但根本性的郁闷,来自于他逐渐认识到这个时代的悲哀,却又无法逃离。
秦淮河的小风波
小春是一名歌女,她的工作是唱曲,每晚奔波在秦淮河边的各处酒家,忙的时候一晚要跑几家。从事这一行多少会受点非议,对此小春早已习以为常,可最近她和姐妹们又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原因是有人写了一首诗。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为青楼女子提笔,本是幸事。本来默默无闻的歌女,因为某位文人的一首诗词,而身价倍增,成为远近闻名的名角,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可最近的这首诗却让秦淮河成了争议之处,有人说,《玉树后庭花》这种曲子是“亡国之音”,难道这些歌女不知道吗?是咒我大唐要完吗?太不像话了。
小春觉得很委屈,甚至为此掉过几滴泪,歌不是她写的,曲不是她谱的,唱什么歌也是那些官老爷点的,被口诛笔伐的却是她们这些女子,这到底是个什么世道?话说回来,是哪个王八蛋写的诗?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他就是那个“王八蛋”。
杜牧没有想到,这首听了无数遍的曲子,还会让他生出新的感怀。虽然没有在金陵当过官,但从京官到地方,再从地方回京,往来的次数不少,水路来,水路去,金陵是必经的地方,于是秦淮河码头便不再陌生。
有码头就有船只,有船只就有人,有人就有生意,渐渐地秦淮河就热闹了起来,也不知道是哪个店家第一个想到,用歌女来招徕生意,这招出奇地好使,于是所有店家纷纷效仿,请的歌女也一个赛一个的美艳妖娆,歌声动人。
许多年轻的官员第一次来秦淮河,见了这样的场面,可能还会有些放不开。但对杜牧来说完全没有问题,因为他曾经在扬州当过几年官。
扬州是南方少有的可以比肩长安的大都市,远离天子脚下,少了几分拘谨,多了几分放肆,只要你花得起钱,扬州就是你的温柔乡。

年轻的杜牧曾经流连于扬州的欢场,在一个个夜晚,留下自己奋斗的痕迹。到他离开的时候,不少姑娘流着泪挽留,可终于,他还是走了,许多年以后,江湖上流传着杜牧的传说。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思勋的用意怎么可能是你们这些姑娘,不过是感叹时局罢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书生如是说。
金陵是六朝古都,从三国时期孙吴定都建业开始,到被司马家终结。晋朝又发生动乱,东晋定都建康(为避讳改名建康),东晋末年,大将刘裕发动武装政变,建立刘宋。刘宋末年,大将萧道成发动政变,建立萧齐。南齐末年,大将萧衍继续武装政变,建立萧梁。梁朝末年,大将陈霸先又是武装政变,建立南陈。
哪个皇帝都不希望成为末代皇帝,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改朝换代总是无奈。
按说这六朝都有亡国之君,谁也不比谁强,可结果虽然都一样,挨骂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陈后主,陈叔宝。

陈后主主要被诟病的就是纵情犬马声色,敌军当前,还在后宫醉生梦死。更麻烦的是他还有些艺术造诣,能自己填词作曲,《玉树后庭花》、《春江花月夜》就是这样的作品。
人们一边骂着陈后主,一边觉得,曲子还是不错的,格调虽然不高,在青楼里却是正好。于是这首《后庭花》成了必点曲目,也成了每位青楼女子必须要掌握的曲子。
同一首歌,在不同的时候听,在不同的地方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个道理,杜牧也是后来才知道的。
春风与得意
这本是一个平常的晚上,船只停靠在码头上,人们像涨潮一样冲往岸边,流进四处的酒楼,消失在寂静的夜色中。
假如长安平康坊有着一种“天下范”,那秦淮河就是“小家碧玉”范,更加纤细婀娜,透着一种精致的温柔,令人倍感舒适。
公元803年,这是杜牧出生的年份,后人说这时段叫晚唐。搭上一个“晚”字,难免生出些惆怅,就好像自己来迟一步,菜已经上完,点心也被吃了大半,只剩下一大碗白饭,肚子是能填饱,但总觉得不是滋味。
可这是后人说的,生在哪个时代,这是没得挑的事情,既来之,则安之。
该读书读书,该考试考试,考上进士就能做官,就是光宗耀祖,哪个年代没困难,先把自己的小事业搞搞好,就这点来说,杜牧做得相当不错。

公元828年,杜牧26岁就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这就已经能拿朝廷俸禄了,前途一片大好。
京官暂时没位置,于是杜牧去了江西,跟着他们家的世交,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做了5年江西团练巡官。
而后,杜牧又去了扬州,加入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府,成为淮南节度掌书记。任职期间颇受牛僧孺的器重和照顾。
大和九年,杜牧被召回长安,升任监察御史,离开扬州时,和一位年方13岁的歌伎依依不舍,临别赠诗: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扬州布满酒楼的整条十里长街,所有歌伎的美貌都不如你,就算是逢场作戏,就算只是曾经拥有,又有哪个女人不希望来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呢?

“春风十里”见证了文人和歌伎们的一段段情缘,以至于后世有了“春风十里不如你”的各种典故。
对于杜牧的才华,牛僧孺是极其欣赏的,但对于他的个性,也是有点担心的。
杜牧回长安前来和牛僧孺辞行,牛僧孺勉励几句,最后不忘叮嘱,到了京城可别再贪玩了。起先杜牧不肯承认,牛僧孺笑着让人拿出一叠卷宗,上面记录了,某年某月,杜书记在某青楼过夜,平安。原来牛僧孺怕杜牧出事,一直让人暗中保护他。这让杜牧暗自惭愧,却又感激非常。
实际上,举荐杜牧当监察御史的,也是牛僧孺。朝中有人赏识,对于仕途本是利好,可杜牧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不管他自己的意愿如何,已经注定要被卷入那场影响巨大的“牛李党争”之中。
失望的根源
人在有了经历以后,总会生出一些感慨,这些感慨会在登上山顶的时候突然被放大,或是踏足古迹之时突然从心底涌来。前者是登高诗的来源,后者则是怀古诗的源头。
在这一夜,在听到对岸歌女唱的《玉树后庭花》的时候,杜牧也生出了一股莫名的感慨。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任何一个处于时代里的人物起初都是满怀希望的,除非失去希望。 安史之乱虽然被平定,但唐王朝因此产生了三个隐患巨大的问题: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权臣党争。
杜牧中进士的时候,大唐皇帝是唐文宗,虚岁20,比杜牧还要小8岁,肩膀上是一个帝国的重担。

他的祖父,唐宪宗,由宦官扶持上位。立志削藩,并成功击败李师道、吴元济等主要抗命的藩镇,大唐出现短暂中兴的局面。但这些藩镇表面服从,实际并未臣服。
唐宪宗晚年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好丹药,最后被宦官和宫女所杀,在睡梦中寻找到了极乐。
他的父亲,唐穆宗,由宦官扶持上位。优秀的“宫廷设计师”,爱好马球和狩猎,对所有与“戏”有关的事物均有浓厚兴趣,认为藩镇已平,于是裁撤军队,最终导致河朔三镇复叛。
唐穆宗有一次对给事中丁公著说:“听说百官公卿在外面也经常欢宴,说明国家富强,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我感觉很安慰。”
尽管没有被宦官所杀,但穆宗最终也死于丹药之毒,年仅29岁。
他的兄长,唐敬宗,由宦官扶持上位。优秀的马球选手,爱好是半夜捉狐狸,由于昼伏夜出,大臣们甚至很难发现圣人的踪迹。
唐敬宗也继承了前人的所有爱好,炼制丹药、设计宫殿、美女歌舞,一篇篇劝诫他的文章纷纷出炉,年仅23岁的杜牧以一篇《阿房宫赋》拔得头筹,人们在感叹文章之精妙的同时,却忽略了文章本身根本没有达成劝诫的目的。
在一次马球比赛进行途中,整个大唐帝国地位最神圣的大明宫,被100位工匠攻破,唐敬宗仓皇出逃,而事情的起因是带头的工匠被算命的告知,自己能在皇宫里吃饭。
唐敬宗并没有为此大开杀戒,他不但没有株连工匠们的家人,甚至没有责罚失职的宫人们。他的“宽宏大量”最终导致了大明宫又一次被宦官攻破,这一次,年仅17岁的唐敬宗没有能逃出来。
在唐文宗之前,他的父辈们或者被藩镇割据所困扰,或者被宦官阴影所笼罩,或者被宰相党争所烦恼,但唐文宗却必须同时面对这些难题。

一切似乎都在向着好的方面发展,直到那场震惊帝国的“甘露之变”。 回到京城的杜牧本打算大展拳脚,却发现情况似乎不对,和他同年的进士,也是他的同事,侍御史李甘,因得罪宠臣郑注,而被贬封州司马,最后死在当地。
更有不少仗义执言的官员遭到罢免,朝中的混乱情况已经到了让人惶惶不安的地步。
是有预感也好,是心灰意冷也好,杜牧称病去了东都洛阳,而就在他去洛阳不久,郑注和李训发动诛杀宦官的行动,可最终失败,被宦官反扑,事后遭到诛杀的朝廷官员达到上千人之多,史称“甘露之变”。

此后,宦官彻底掌握军政大权,唐文宗在一次和当值学士周墀的交谈中说,我和周赧王,汉献帝相比如何呢?周墀说这都是亡国之君啊,陛下是尧、舜之主。唐文宗感叹道,我现在受制于家奴,和他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浮在水面上的人们再次被按回水底,希望随着空气一起离去,被黑暗所吞噬,消散在无尽的海底。
走向解脱
河边的落叶被风刮起,像在岸边散步,不小心跌入水中,河面上弥漫着隐隐约约的雾气,令人感更觉有一丝凉意。
不远处有一群人走来,在准备进入一家青楼的时候,其中一位年轻人似乎扭捏起来,告辞要走,可是,在其他几人连拉带拽的情况下,终于还是迈开步伐。

杜牧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他曾怀着一腔热血,为劝诫圣人而写下《阿房宫赋》,他还熟读《孙子兵法》,希望在藩镇问题上做些贡献。
然而,当他真的进入到官场,目睹了大唐帝国最高决策层的时候,却发现他根本无力改变什么,甚至作为监察御史,都不敢讲一些真话。
金陵城见证了六个王朝的覆灭,秦淮河却越来越繁华,一开始有人会厌恶它,接着会习惯它,最后离不开它,秦淮河接纳了每个迷失在人生路上的人,这就是秦淮河存在的原因,它从不让你失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秦淮河就是一种解脱。
在酒楼里的把酒言欢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曾经的杜牧,他们都曾怀抱希望,梦想成为英雄,企图开创一番事业,至少要为这个世道带来些美好的东西。 然而,在被官场的现实毒打之后,有些人开始明白,自己不过是时代潮流里的一颗小石子,既不能掀起惊涛骇浪,也不能阻挡历史洪流,只能被生活所裹挟,不由自主地奔向远方,一刻不歇。最终,他们都汇入了秦淮河。
有人在痛苦中死亡,有人在欢愉中沉沦,一切都注定走向失败。
杜牧决定写点什么,时代终无法改变,歌声却将被传颂,他要把这一切都写在诗里,这将会是一首穿越历史长河的诗,诗里的歌声将响彻寰宇,指引每个时代失败者的亡灵,奔向远方的彼岸。
于是,杜牧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太阳从河的远端探出头来,点点亮光在水面上蔓延开来,逐渐驱散了黑夜的黯淡,所有失去的,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我是C叔,更多诗词故事和视频,请关注公众号:C叔聊历史
注:
《泊秦淮》这首诗具体是什么时候写的,并没有定论,但根据诗中意境,不太可能是在顺利中所写,于是以当时历史背景为基础,对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进行了展开,遂有此文。
参考资料:
1、《论甘露之变对晚唐士人心态的影响》孙铭蔚
2、《杜牧生平评述》赵怀德
3、《杜牧诗文编年补正》胡可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