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世界近代史系列《拿破仑时代的欧洲》
拿破仑时代的欧洲
拿破仑翻越大圣拿德山口(1800.06)——雅克-路易·大卫
督政府需要一位强有力的人物带领他们打赢对外战争。
法国大革命中崭露头角。雾月政变后,拿破仑上台后开始着手建立:军事独裁统治。1799年—1815年为法国的拿破仑时代,对于法国和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一、从第一执政到法兰西皇帝
·建立个人的军事独裁统治,1800年2月通过《共和八年宪法》。
1800年2月拿破仑向立法议会提交了《共和八年宪法》,获得压倒多数通过。《宪法》宣布革命已经结束。仍宣布废除封建制度,维护共和制和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原则。但是宣布拿破仑为第一执政,任期10年。第一执政有具有公布法律、任免政府官员、宣战媾和等权力。拿破仑掌握绝对合法权力。
与此同时拿破仑在军事上也取得节节胜利,打败第二次反法联盟。个人威信得到极大提高,对于权势的欲望不断增长。
·1802年立法机构对“共和八年宪法”进行修改,颁布“共和十年宪法”。拿破仑由“第一执政官,任期10年”升级为“终身执政,并且有权任命指定继承人”。
拿破仑对此还不满足,1804年11月,提倡“世袭制”的“共和12年宪法”通过,变法国为帝国。“共和12年宪法”是经过公民投票表决的,法国成年男子中有357万人投赞成票,反对票仅有2569人。可以客观反映出法国民众对于拿破仑的爱戴;以及法国人民渴望在这样一位强权人物领导下,打败外国入侵。结束动荡,走向和平、稳定与繁荣。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了加冕典礼,史称拿破仑一世。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5)。注意细节:本应该是教皇加冕,拿破仑自己拿着皇冠戴在了头上。
是不是拿破仑登基称帝就表示恢复了旧时的封建制度?
答案是否定的,拿破仑在登基称帝时就宣誓忠于1789年革命的原则。尊重人权、自由和平等。
2.拿破仑的执政方略
拿破仑执政时年仅30多岁,本人是一介武夫并没有太多治国经验。面对法国乱局,为巩固统治他采取了一些列措施:
内政方面:
第一:建立高效集权的国家机器,改革松散的行政机构。拿破仑任命官员的原则首先是看他是否忠于现有政权;第二是唯才是举,不看出身与财产。这正是第三等级在革命前所盼望。
第二:重视军队建设。谁拥有强大的军队谁就正确。他建立了欧洲最强大的正规军;以及绝对忠于拿破仑本人的禁卫军。
第三:平息叛乱,反对封建复辟。对王党势力镇压与安抚相结合,如对逃亡外国的贵族,只要承认服从新政权就既往不咎。
第四:改革财政税收;实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商品出口和使用机器生产;鼓励竞争;奖励发明创造;补贴出口,保护关税;为筹措资金组建法兰西银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码头)等。
第五:实行比较开明的宗教政策,对各宗教平等对待。但是各宗教必须承认当前政权并服从国家法律。拿破仑与教皇达成约定,天主教必须承认大革命的原则和服从国家的法律;法国国内的天主教大主教、主教由拿破仑任命后,提交教皇批准。拿破仑将宗教势力控制在自己手中。这使得法国国内的宗教纠纷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第六:教育改革,开办公立学校。因为任命官员“唯才是举”所以教育对于国家至关重要。拿破仑曾言:“在我们的一切制度中,公共教育是最重要的,现在和未来一切都依靠他们。”把教育分成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初级、中级每个市政都要建立公立的学校。在巴黎建立了一所培养老师的师范学校等。巴黎理工学院:母鸡说。
第七:拿破仑的政策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和启蒙思想的是:建立和完善了资产阶级法律体系,维护了社会秩序。
《法国民法典》认可了大革命以来的经济变动,如农民获得小块土地,确保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承认土地改革的既成事实,农民成为拿破仑政权的坚定基础。农民还是军队主力,成为拿破仑领导对外战争胜利的保障。/固定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随着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胜利,也把《拿破仑法典》等法典带到了其他地区,对于欧洲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为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定提供了一个蓝本。
优点:巩固法国统治秩序,完备了政治制度。法国国内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法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出现了繁荣景象(1799—1812年)。1812年以后,由于法国的连年征战,经济受到影响呈下滑趋势。
缺陷:拿破仑建立了军事独裁性质政权,损害了大革命中的民主因素。政权后期对于封建旧制倾向有加[明强1] ,形成了拿破仑时期新的贵族制度。复旧、倒退的意识在人民中产生了不利影响,客观上为旧王朝的复辟开辟了道路。
三、(拿破仑执政后)对外战争
·总体目标是打败欧洲的反法力量,确立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1800—1806年,先后打败第二、三、四次反法联盟
·1807年7月7日,法、俄、普在提尔西特签订合约
拿破仑执政后对外战争的主要目标是打败欧洲的反法力量,确立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建立一批附庸国把英国的势力赶出欧洲大陆。纵观战争的发展,在1807年7月7日与俄、普签订《提尔西特条约》之前,主要是法国打击反法联盟的军队,维护革命成果和法兰西独立。之后则逐渐转变为扩张和争霸。
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1799)上台之初,当时的法国仍处于第二次反法联盟的包围之中。拿破仑最初向英国、奥地利等国提出媾和,在遭到拒绝后,在1800年5月亲率3万6千人马出其不意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大圣伯纳德山口,从意大利北部向奥地利军队发起攻击。6月取得“马伦戈战役”胜利,迫使奥军求和。
“马伦戈战役”是拿破仑执政后的第一场战役。借着胜利的余威1801年和沙俄签订《巴黎和约》;1802年同英国签订《亚眠和约》。使得第二次反法联盟解体。
1805年,英国、俄国、奥地利、瑞典等国又组成第三次反法联盟与法国再度交战。法国本想从海上进攻英国,但是法国的海军在1805年10月“特拉法加海角之战”中受到重创失败。不得不放弃从海上进攻英国的计划,把作战的重点转向了欧洲大陆。
1805年12月2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以北80公里的奥斯特里茨[明强2] ,当时拿破仑率领的3万7千名法国士兵和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二世统帅的8万3千名俄奥联军在次进行血战,又称“三皇会战”。最后法军以少胜多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也是拿破仑军事史上辉煌的一页。为了纪念这场胜利,拿破仑下令在巴黎市中心建设凯旋门。凯旋门于1836年建成,拿破仑生前并没有看到。他死后灵柩运回巴黎时是从凯旋门经过的。
奥斯特里茨战役,俄奥联军失败,奥地利被迫求和。承认意大利归法国所有,并割让土地、人口给法国。第三次反法联盟结束。奥地利割让出来的土地在莱茵河附近组成莱茵联邦,这也是由法国控制的附庸国。
1806年,英国、俄国、普鲁士再次组建第四次反法联盟,最后法军又取得重大胜利。在耶拿等地给普鲁士军队以毁灭性的打击。拿破仑带领军队进入普鲁士的首都柏林。
进入柏林之后法军继续东进波兰,占领了华沙。打败了俄国军队,当时俄奥两国占领波兰。最后在1807年7月7日,法国同俄国、普鲁士签订《提尔西特和约》。第四次反法联盟瓦解。俄国退出反法联盟,承认法国欧洲霸主的地位和对欧洲版图的划分。普鲁士割让一半的领土给法国,并赔款1亿法郎,缩减本国军队等。普鲁士失去欧洲强国地位。此战对于普鲁士而言是一场耻辱性的战争,同时也是痛定思痛的转折点。普鲁士开始进行富国强兵改革,废除农奴制等。之后还会讲到。
在欧洲大陆的军事胜利就助长了拿破仑称霸的野心,欧洲大陆的君主都被打败了,现在唯一的对手是英国。当时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其工业品正在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大陆,对外贸易是英国重要的经济命脉。于是法国开始阻碍英国向欧洲大陆进行商品贸易的路径,1806年发布“大陆封锁令”。禁止欧洲大陆各国同英国进行贸易往来,之后又先后两次颁布《米兰敕令》,禁止欧洲大陆各国同英国进行通商。如果私下同英国通商,要缉捕并没收一切货物。
拿破仑想在经济上给予英国致命打击。英国经济受到大陆封锁令的影响确实受到冲击,但是英国还有海外市场与殖民地,冲击并不是毁灭性的。英国开始利用自身强大的海上力量对法国及其盟国进行反封锁,冲击他们的海外贸易。这样反而给法国及其盟国的工业生产和贸易造成很大影响。法国与盟国之间因此事开始发生矛盾。一些中立国家也被迫卷入贸易战。
法国由于受到英国的反封锁,自己的海外贸易与殖民地的联系也遭到中断。造成了港口贸易的萧条和工业原料的短缺,因为殖民地的原料无法运入。以至于1810—1811法国国内发生工商业危机,国内经济遭到损失。同时法国不得不在大西洋沿岸处处设防,缉捕进行走私贸易的船只。分散了法国的军事力量。
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是徒劳无功的。还使得自身招致诸多不满。如为了守住封锁线,派兵侵入西班牙和葡萄牙,但是遭到西葡两国人民的激烈反抗。几十万大军陷入伊比利亚半岛,削弱了自身军事力量。
1809年英国为首的奥地利等国又组织了第五次反法联盟,最后法国还是取得了胜利。法军攻入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彻底的击溃了奥地利军队。最后奥地利皇帝不得不把女儿嫁给拿破仑生儿子。奥地利再次向法国割地赔款求和。
1811年,由于拿破仑的扩张行为,他的帝国到达极盛时期。欧洲一半的土地都处于拿破仑的控制之下,拥有7500万人口。
深蓝色:法兰西帝国
浅蓝色:法国控制的附属地区
粉红色:盟国奥地利、普鲁士、丹麦、挪威。
拿破仑所到之处都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赶跑贵族,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推行《拿破仑法典》,废除封建等级特权和封建义务,取消行会和废除关卡,打击教会势力。为中欧、东南欧地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后面提到的瑞士、比利时工业化的发展,意大利统一(北面的萨丁王国的领导下完成了意大利的统一)。
拿破仑的战争也带有侵略、扩张和争霸的性质。拿破仑在对抗反法同盟的同时还把战争扩大到非反法联盟国家,如纯粹是为了对英国进行“大陆封锁”才占领了西班牙、葡萄牙。后来远征埃及和叙利亚。1802年出兵镇压拉丁美洲海地的独立革命。反法联盟失败后,拿破仑将自己的目光转向沙俄,以便真正取得欧洲霸主的地位。
拿破仑战争具有双重性质:保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和法国独立的一面。在1807年以后,战争性质逐渐转向扩张、争霸。
1811年以后的法兰西帝国是建立在武力征服和强权政治上的,根基并不牢靠。同时内部矛盾重重,如一方面被征服地区的人民不断反抗,如西班牙。另一方面在法国国内由于连年的征战人民不堪重负。拿破仑本人“复旧”的一面逐渐显现,“革命”的一面越来越淡薄[明强3] 。与封建的妥协性逐渐腐蚀了帝国的基础。
四、帝国的危机与崩溃
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侵俄战争的失败(1812年)
1812年6月拿破仑为了实现征服全欧洲进而称霸世界的野心,亲自率领61万大军从波兰出发远征俄国。
拿破仑很快攻占了通往莫斯科的要地斯摩棱斯克,9月14号兵临莫斯科城下。莫斯科采取了坚壁清野,主动撤退的方法,给拿破仑留下一座空的莫斯科城。9月14号拿破仑军队进入莫斯科,但是当天晚上就发生特大火灾烧了三天三夜,把一切拿破仑军队可能用上的给养全部烧毁。远道而来的法军受到严重的给养困难。
撤到城外的俄军避而不战,法军找不到对手。拿破仑军队困守在莫斯科。10月13日,莫斯科城提前下了第一场大雪。6月出发的法军缺少过冬给养,之后不到一个星期拿破仑主动撤离莫斯科回国。在撤退途中俄军出现,对法军围追堵截。最后到12月中旬,当时法国的主力只有1、2万人仓惶逃回国。远征沙俄的失败也是拿破仑帝国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也是一个信号,使得欧洲各国反法势力再次集结,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
1813年10月16日—19日拿破仑军队与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进行决战,最终以拿破仑军队的大溃败而告终。1814年3月31日普、俄联军开始攻入到法国境内,法国民众进行了保卫战。
1814年4月11日,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拿破仑帝国被推翻。当时反法同盟对拿破仑出于尊重,允许他保留皇帝称号,拥有对厄尔巴岛的主权。但是拿破仑家族必须放弃一切统治权等。4月28号,拿破仑在英国军队的押解下来到厄尔巴岛。
拿破仑退位之后,路易十六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在联军的支持下登上王位,史称“路易十八[明强4] ”,波旁王朝复辟。他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封建旧制,过去的贵族等势力卷土重来,还为被镇压的王党分子 树碑立传等。倒行逆施加之波旁王朝对于反法同盟国家的卑躬屈膝使得法国民众越发的怀念起拿破仑时代的辉煌。
1815年2月,拿破仑利用法国人民对于他的怀念之情和对波旁王朝的不满情绪,他偷偷逃离厄尔巴岛率领士兵于3月1日登上法国的土地。
本来派来组织拿破仑的军队,在见到拿破仑之后立即倒戈转为支持拿破仑。拿破仑顺利的返回巴黎,同时一路发表政见:确保法国和平;自己不在施行专制统治改为君主立宪制等。拿破仑到达巴黎后赶走了路易十八,从1815年3月20日岛6月22日97天时间里,拿破仑重新成为法国皇帝,史称“百日王朝”。
拿破仑复位之后采取了各种措施稳定自身统治,如致信欧洲各国君主表示尊重各国独立、和平。此时反法联盟的各国首领正在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召开会议,这是一场分赃会。拿破仑回来的消息传到 维也纳,各国君主暂停会议。他们无法容忍拿破仑的东山再起,于是组成第七次反法联盟,围攻法国。1815年6月18日,在滑铁卢(今比利时境内)拿破仑大败。结束了拿破仑传奇般的军事生涯。
1815年6月22日,拿破仑被迫再次退位,被流放到大西洋深处的圣赫勒拿岛。离法国很远、非洲很近。波旁王朝再次复辟。
1821年5月5号,拿破仑死在圣赫勒拿岛,终年52岁。1840年拿破仑的灵柩才被迎回巴黎,经过凯旋门,安葬在塞纳河边的“荣誉军人院”。
[明强1] 越来越像一位旧式君主
[明强2] 现在在如今捷克境内
[明强3] 他刚出生的儿子被封为“罗马王”。亲戚、朋友都被封为各地的国王、副国王、大贵族等。与封建的妥协性逐渐腐蚀了帝国的基础。
[明强4] 路易十六原先有个儿子称为“路易十七”,后来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