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述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的“孙郎”为孙策而非孙权

2021-12-15 15:48 作者:国风炫漫  | 我要投稿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大文豪苏轼豪放词中的代表之作,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有一种说法说这是苏东坡作的第一首豪放词,此且不论,我要讨论的是词中“亲射虎,看孙郎”中的“孙郎”究竟是谁?我得出的结论是孙策而非孙权,我会用以下四点来论证我的观点。


笔者所绘制的《密州出猎》图


一、史书中孙权与部下擒虎的形象与英勇果敢的“孙郎”形象不符

        后世之所以把这首词中的“孙郎”普遍认为是孙权是源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chěng)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我们翻译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建安二十三年的十月(公元218年),孙权将要去吴郡,其亲自骑马在庱亭这个地方射虎。马被老虎弄伤,孙权投出双戟来攻击老虎,老虎受伤后退,这时一直跟随在孙权身边的随从张世又用戈去击打老虎,这才将老虎捕获。

        这下我们应该就明白了,当年孙权在庱亭遇到了一只老虎,孙权的本意是想用箭射死老虎的,可能是射术不行又或者是箭没带够,结果就是箭都射光了,这老虎也没被制服,反而孙权的坐骑还被老虎咬伤了,情急之下孙权只好投出双戟来攻击老虎,之后再加上侍从张世在一旁的协助,这才好不容易将老虎擒获。史书上这段记载能看出孙权的骑射本领是相当一般的,毕竟历史上的孙权作为守成之主是合格的,但要他领兵打仗,开疆拓土,那就不是他的强项了。现在我们再品味一下“亲射虎,看孙郎”这句话,如果“孙郎”是孙权,是不是就显得有些“不够看”了,毕竟孙权射虎的表现实属拉胯,要知道这“孙郎”其实是苏轼的自喻,怎么说也得是具备英雄气概的美少年才行啊。



二、《江表传》中明确记载“孙郎”指的是孙策

       裴松之注引西晋史学家虞溥的《江表传》中记载:“策时年少,虽有号位,而士民皆呼为孙郎。”意思是说孙策当时年纪很轻,就已经拥有了称号和爵位,但江东的士族和百姓还是喜欢称呼孙策为“孙郎”。考虑到现在网上有一种《江表传》作为史书不可信的奇葩言论,我再引用《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中的记载:“术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翻译一下这段话的意思是袁术时常感叹道:“如果我袁术的儿子像孙郎那样,就是我死了也不会有遗恨啊!”可见早在“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前就有“生子当如孙伯符”的说法了。在古代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被称为“某郎”的,一般只有青年才俊且受到当地人爱戴的人才会得到这样的称呼。那么作为孙权的兄长孙策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中还记载:“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可见孙策不仅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帅哥,还是一位能接受别人意见,善于使用人才的好领导,正是因为这些特质使得他在当地深受士族阶层以及老百姓的爱戴。不仅如此,孙策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公元195年,年仅20岁的孙策脱离袁术的掌控,东渡长江,开始自主创业,他先后击败了刘繇、王朗、严白虎等地方军阀豪强,仅用五年时间就一统江东,把江东六郡收入囊中。孙策当时兵锋正盛,连北方的曹操都十分忌惮他,说孙策是:“猘儿,谓难与争锋。”曹操说孙策是狂犬,而当时的孙策也确实有“少年狂”的资本。



三、苏轼词中提到的“孙郎”和“周郎”是相互照应的关系

       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游览黄州“赤鼻矶”的时候写下了其豪放词的巅峰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苏东坡在这首词中追忆的对象“三国周郎赤壁”便是东汉末年东吴著名的军事统帅周瑜。《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写道:“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那么“孙郎”和“周郎”是什么关系呢?两人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孙策和周瑜两人同岁,年少时便是好友,是要好到孙周两家人能住在一起的关系,之后周瑜又追随孙策一起在江东创业,两人二十四岁的时候分别娶了皖城桥(乔)公的两个女儿大桥(乔)和小桥(乔),这段联姻使得孙周二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两人成为了连襟,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之后孙策不幸被刺身亡后,周瑜还心甘情愿地辅佐孙权的一个重要原因。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句词即使把它替换成“遥想伯符当年,大乔出嫁了,雄姿英发。”也一样适用,毫无违和感,呵呵。可以说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孙郎”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郎”二者是具有相互照应的联系的。



四、同一个作者笔下的特定人物称谓不会指代两个不同的人

       苏轼的好友刘景文在宋哲宗元祐年间曾担任过左藏库副使一职,在这期间苏轼曾写给对方一首名为《次韵答刘景文左藏》的诗,诗中有这么一句“但空贺监杯中物,莫示孙郎帐下儿。”这里再次出现了“孙郎”,而这里的“孙郎”很明显指的是孙策,因为“孙郎账下儿”是一个典故,三国时期魏国史学家鱼豢(huàn)的《典略》中有记载:“余曩(nǎng)闻刘荆州尝自作书,欲与孙伯符,以示祢正平,正平蚩之,言:‘如是为欲使孙策帐下儿读之邪?将使张子布见乎?”翻译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大致为:我从前听说荆州的刘表曾自己写信,想要把这封信寄给江东的孙策,刘表先让当时的名士祢衡过目信的内容,祢衡看后嗤之以鼻,嘲笑道:“你写的东西是想让孙策账下的孩童读?还是要让孙策身边的重臣张昭过目?”

      《次韵答刘景文左藏》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后的,其实苏轼在自己的作品中曾不只一处写到了“孙郎”,而这些个“孙郎”不太可能指代不同的人,只能是孙策一人。

       最后做一下总结,在史书《江表传》和小说《三国演义》中“孙郎”都指的是孙策。虽然把“孙郎”指代孙权的先例也不是没有,唐朝诗人王维的《故人张諲(yīn)工诗善易卜兼能丹青草隶顷以诗见赠聊获酬之》中:“屏风误点惑孙郎,团扇草书轻内史。”这里的“孙郎”指的便是孙权,但把孙权指代“孙郎”一直不是后世的主流思潮,不然孙权的头号粉丝辛弃疾为何不用?稼轩写的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由此可见一斑。再回到《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上,苏轼之所以写这首词就是想表达自己坚持抗击西北割据政权西夏的政治主张,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虽年近四十,但依然不忘初心,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在词的立意上,年少有为,能征善战且受部下拥戴的孙策也更配得上“亲射虎,看孙郎”中的“孙郎”。这又帅又能打的孙策,试问谁不想多看几眼呢?




论述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的“孙郎”为孙策而非孙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