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
介于鸽了四个月这件事爷深感抱歉,不过想必也不会有超过五个人看到这句话......废话就不说了,除了我实在是太忙了这个原因之外,另一方面是随着章节增加,所需要的记住的知识点越来越多了,很难记牢,即使我都快读到第七章了,我也懒得写第四章,于是便鸽了两个月......
在读此章节之前,我一直把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弄混,毕竟他俩实在是太像了。以至于一直以为人们再骂阿基米德胡诌八扯。
其实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是三个师徒关系,但是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在共相问题上(后文会提到)起了冲突,于是就断绝关系。
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在现在看来十分诡异,但好好记,现代哲学基本全是这玩意。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事物由形式和质料组成,形式是事物的本质,质料是事物的组成,两者使事物存在。类似于你是由炭和其他一堆杂七杂八的东西组成的,人是你的形式,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便是质料。所以一个物体要想存在必须满足综上两条,除了灵魂和上帝。
因此,亚里士多德编了个通式通法,用来描述一个事物,或者用他的话来说,四个基本问题:1形式是什么(形式因)2质料是什么(质料因)3什么创造了它(动力因)4它为什么被创造(目的因)
当你尝试把自己带入这个通式通法时,相信你一定会困扰在最后一个问题,没错,亚里士多德也不知道,但这却成为了一个好问题,至今仍在哲学界争论不休。
综上这就是亚里士多德,也是古希腊的形而上学。
实现和潜能
还记得我说过的目的因吗?亚里士多德给出了一个自己的解释:事物只要移动,变化就是不完美的,除非你永远坐着不动......那你不就是废物了吗(笑)。不过上帝可以,上帝即使坐着不动,祂也可以移动别的事物(龙卷),因此我们称上帝为不动的推动者,我们已经默认了上帝是完美的,因此上帝不会移动。
因此我们可知,不动便是完美的,在古希腊人眼里,无论你是什么人,男人,女人,黑化的小学生,都有着强烈的欲望,想要变成完美的,因此他们都向着不动努力。因此当物体运动的时候,我们称其为实现,而实现的,便是我们的潜能,当潜能消耗完,我们就趋近于不动,我们就趋近于永恒,我们就趋近于完美。
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猩猩星星,也就是星体比人类高级,因为它不怎么动......
本质和存在
换句话说,就是存在和实体,亚里士多德用这两个名词来在上文的通式通法下进一步来讨论一个事物。
首先,你要判断这个事物存不存在(走个流程)。
其次,判断它是什么,这里则需要运用实体了,亚里士多德为实体赋予了两层含义,首先实体必须是个别的,具体的事物,比如说我们都是人,但我是人里最帅的,那么最帅的人和其他的人都是人,但我就是个别的,具体的。然后实体必须和其他事物有共同点,比如你和生物教材里的东西都是碳基生物,你们都有碳基生物的本质。
最后,亚里士多德为这些共同点(本质)做了点分类(估计他也觉得正常人听不懂这一点),把本质分为了很多类,比如物理世界里可分为植物,动物,矿物三类。
总而言之,如果事物满足了综上所述,他就会在实现自己的潜能,且正在实现,永不停下来。则存在就是在实现潜能。(好论证!)
十个基本范畴和三种灵魂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这位老兄很喜欢搞定义,因此他贯彻着这一原则,又整了个其他方式定义存在,也就是存在的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状态,构造,被动,主动。这么一说完,什么六要素都弱爆了好吗。
然后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人类有三种灵魂。植物灵魂,是消化和繁殖的来源;动物灵魂,是感觉和意志的来源;最后一个灵魂叫做努斯,是理性的精神的灵魂,这是人类独有的,对知识高尚的追求,而人类能够感觉到上帝,就是因为努斯。这个努斯要记住,后文很多哲人都要拿来说事。
理念论
重点来了朋友们,这个理念论就是当初亚里士多德和师傅柏拉图撕逼的缘由。
还记得前文说过的吗,柏拉图认为,硬币是分有了理念的圆,才变得圆,理念的圆是硬币的圆存在的基础。两者是因果关系。而大弟子亚里士多德表示拒绝,并表示二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若世界上没有不完美的圆形物体,则圆这个理念则不存在。很显然,柏拉图似乎没有考虑完善。我们可以用很多说法来证明。
第三者证明:两枚圆形的硬币是通过圆这个理念连接的,而连接这个方式则需要通过其他的理念来佐证,因此这是一个死循环。反正我没听懂,也有点牵强,各位看个乐就行。
共相:共相是属于一个我比较赞同的哲学观点,与其是说用来驳倒柏拉图的一个方法,不如说是一种观点更为贴切。共相就是多个同种事物的共同点,就像人与人与狗,三者之间绝对不相同,但又同样是由脂肪骨骼肌肉等部分组成。但你绝对能将一条狗从两个人之中区别开来,这就是两个人之间的相同处,与前文的本质相类似。因此两个人之前相同的地方就是共相,很显然,共相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这就没有了比较,每个物体在质料与形式的组合中构成了个体,也就是个别事物。而许多个别事物在一起,就形成了共相,绿的共相,愚蠢的共相,阴间的共相。而共相则就是理念上的物体。因此如果失去了具体事物,共相将不复存在,理念将不复存在。就像我在一群动物中,你无法正确的指出我是帅的,因为帅脱离了这一类分有帅的具体事物后,它将无法被人所知,这便是共相。
而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在理念论上观点的不同归根结底,我觉得是认为两人对知识论的看法有出入,柏拉图的知识论是我们通过回忆,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论则是通过推理(马上说),故二者对理念的接受则拥有了不同。
知识论
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论相比老师的轮回天生异世界大发则相近与我们了许多。但阴间的是,即便如此,他仍然不依不饶地用之前事物的本质:相同与不同,给事物下定义,比如英俊的我和丑陋的老师,相同点是我们都是人,不同点是我们的智商,颜值都有着云泥之别,这边是判断楼主和他的老师的方法,不得不说,这个方法直接准确有效。
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可以不准确说是逻辑学的鼻祖(很不准确),但这不重要,因为你能够读懂逻辑学,因此我随便说几句就够了。
三段论:任何一个命题是由其他两个命题中推导出来的。比如这瓜不保熟是由刘华强买的瓜都不熟和这个瓜是刘华强买的两个命题推导出来的,随便看看就得了。没啥说的
亚里士多德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值得令世人赞扬,而不是在营销号与社会底层费物的怨毒呻吟中,使一个伟大的哲人遭受谩骂,与其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介绍与褒贬中了解一个人(包括我这篇哦),不如自己读一读《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