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演沪剧》——第一章 沪剧的发展与展望(二)
二 目前沪剧有哪几种形式
解放以后,沪剧表演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凡是爱好沪剧的甚至有些沪剧工作者,都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沪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但究竟以哪一种为主呢?
回想解放几年来所出现的较好的几出戏,根据我们所看到的和我们所知道的,大型剧目中如《罗汉钱》、《金黛莱》、《母亲》、《黄浦怒潮》、《红花满地开》、《战士在故乡》等,小型剧目如《争上十三陵》,街头宣传剧如《插秧船》等,在内容上反映了各个不同的时期的现实生活,但它的表现形式,却各有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较多地运用歌舞形式的,(这之间包括接受传统和吸收其他剧种的舞蹈)如《争上十三陵》、《插秧船》、《卖红菱》等。这种形式,在目前沪剧中大多数是作为迅速反映现实配合政治任务的小戏,以其表现形式简单、活泼,最易表演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欢欣鼓舞的热情。
2.一部分接受传统但也吸收了话剧的表演方法的,如《罗汉钱》、《金黛莱》(第三场),这种形式多数是以其便于着重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又为群众所喜爱。
3.较多地采用话剧表演方法,但仍着重于运用沪剧的说唱形式如《金黛莱》、《母亲》、《战士在故乡》的大部分及《黄浦怒潮》、《红花满地开》等。
以上三类,是根据大致情况来区分的。沪剧在发展历程中,曾不断受到京剧、话剧及其他地方戏的影响,但仍保留着沪剧的原有演唱基础。剧本内容和演唱形式,一般都能求得统一。如《争上十三陵》、《插秧船》、《罗汉钱》等,是以小调为主,基本调尤其是第二基本调为辅,其他的戏就是以基本调为主,而以小调为辅的。
沪剧界的老前辈淡起沪剧表演,总说沪剧的表演主要是唱、念、做。唱当然是最能表现其地方色彩,这直接和地方语言是分不开的,念则有韵白和普通念白之分。总的说来,这是语言的动作,它在表现上,不论是曲调或词汇,都是比较形象而且生动活泼,较易于为群众所接受,这也就是群众所以欢迎的原因之一。如所有曲调一般都不十分复杂(详见后面唱的部分),而且词汇丰富生动易懂,如传统的《庵堂相会》中描写陈宰廷住在破庙里的唱“朝天睏,看见天上七簇星,合扑睏,听见地上蟋蟀声”,《罗汉钱》中小飞蛾唱的“只有那萝卜青菜沿街卖,那有啥,黄花闺女送上门”等都是这样的。关于做的方面,总的来说,是要求形体动作传达细致的内心活动,其中有“表叙性”的程式化的动作,以及在生活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舞蹈等(所谓“表叙性”动作,就是向观众说明意义的动作)。丁是娥在谈到她在《罗汉钱》中饰小飞蛾的表演时,曾对我们说:“小飞蛾的表演中心,就是要使女儿得到幸福”。邵滨孙谈他表演《战士在故乡》中的张伟民,就是掌握着张伟民的“人残心不残”的钢铁意志。石筱英在表演《母亲》中用从柔到刚、从小到大的动作来刻划母亲的成长。筱爱琴谈她演《母亲》中华芳是掌握着角色在斗争中个性的发展过程。与此同时,如石筱英在《母亲》第二场,冒雨去打探儿子消息回来,丁是娥在《罗汉钱》第三场回娘家后重提着篮子回到王家门口,解洪元在《罗汉能》中表演服木匠相亲时走在路上的几个转弯,结合了他们的步伐和身段,形成一种生活性的舞蹈。再有很多地方,如说到我就以手合到自己胸口,说到哪里,就以手指向哪里。此外,传统表演方法中的“链条箍”、“三插花”、“圆场”等都与富于地方色彩的唱念相结合,这就形成沪剧自己的表演形式,这种形式在《黄浦怒潮》、《红花满地开》中都有比较自然的运用。为了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沪剧表演,我们觉得应就沪剧传统表演中的术语怎样在现代剧中的运用,以及在目前演出中如何使做和唱的节奏相适应等,来分别地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