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女儿令”与冯紫英的奥秘
摘自随风飞舞潇洒人生文章
那么最后,我再来说说董小宛的第三任丈夫--承泽亲王硕塞这个人。这个人在书中也是有影射的!影射他的人,就是冯紫英!
书中,冯紫英出场的主要情节。就是他跟宝玉等人一起喝酒行令的那一段。前文已经说过,作者设计冯紫英的父亲是神武将军冯唐,目的是要关联历史上的那个冯唐的儿子冯遂。是冯遂告诉了司马迁关于赵国的赵悼娼后的历史。借此,作者带出到董小宛是个“娼后”的这层含义。同时,这场聚会上还特意安排一个妓女身份的重要人物云儿,这也跟影射董小宛的身份相关。
那这段情节,当然就跟影射董小宛密切相关。具体怎么个相关法呢?我们来看看,参与酒席的有四个男人,分别是宝玉、薛蟠、冯紫英、蒋玉菡。那么对应于董小宛,她的一生也是经历了四个男人的,这四个男人分别是顺治、多尔衮、硕塞、冒辟疆。
然后,书中酒席上四个人所行的“女儿令”,说的恰恰又是关于每个人的婚姻。所以我们很自然能够假设,在酒席行令这个情节中,这四个男人,分别在影射董小宛的四任丈夫。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大家就会发现,这四人的身份,真的太切合其影射的现实中人物了。宝玉自然是影射顺治皇帝。薛蟠,他是抢了香菱来到京城的,所以是影射多尔衮。蒋玉菡,是平民身份,他的婚姻也最幸福,因此他应该影射冒辟疆。而剩下的最神秘的冯紫英,他在书中是贵族武将的身份。那么他所影射的,就应该是硕塞!因为硕塞就是个常年统兵南征北战的武将。
大家记得吗?汤若望日记中,那个满籍军人被顺治“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那么在冯紫英的首度正面出场时,就是讲他“面上有些青伤”,说是“教兔鹘捎一翅膀”,又是什么“大不幸之中又大幸”,这才引出了后来的这场酒席。也就是说后来所有事情的源头,就是冯紫英“面上”的“青伤”。很显然嘛,这个影射的就是顺治的那记耳掴。
那么这个冯紫英,他的女儿令最神秘。因为书中完全没有明写、甚至没有暗示他后来的妻子到底是谁?有的人猜测是湘云,但这并没有文字上的证据。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其他人的女儿令,都是说的非常清晰明白的,甚至直接就是书中情节。如宝玉说的是宝钗,说她独守空闺,化妆打秋千勾引贾雨村。蒋玉涵说的袭人也是这样,还更是用“花气袭人知昼暖”指明是她。
薛蟠的也是。他说的是夏金桂,粗看可能不太好懂,但其实也不难猜。如他说“嫁了个男人是乌龟”,这是指薛蟠在夏金桂面前就是个缩头乌龟,极其惧内。夏金桂还勾引其他男人,让薛蟠戴绿帽。他说的“绣房撺出个大马猴”,实指夏金桂实在是个母猴子。语出《法言义疏》:“母猴者,名也。史记谓之沐猴,今呼马猴,声皆相近也”。所以这同时也是骂夏金桂“沐猴而冠”。还有他的“哼哼韵”,指夏金桂就像蚊子、苍蝇般讨厌,整天吵吵闹闹让人心烦。
那么为何作者却是偏偏唯独不写冯紫英的妻子是谁?我认为又是作者的故意而为之。现实中硕塞被顺治抢了老婆,还有董鄂妃的身份,都是满清要极力隐瞒的秘密,同时也是《红楼梦》中最着力去影射的秘密。作者要通过这种极明白与极神秘的对比,来突出冯紫英的隐秘,让读者要注意去解读。
所以冯紫英的酒令,是隐藏了很多秘密的。下面我们就重点来解读。
第一句“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夫”说的就是硕塞,说他“垂危”将死,这个没什么问题。“儿”说的是谁呢?应该不会说董鄂妃跟顺治的那个夭折了的儿子。因为现在冯紫英在代言硕塞,硕塞不可能去说自己死后的事情。那么这个“儿”,我们到后面第三句再说。
第二句“女儿愁,大風吹倒梳妆楼”,这句不容易解。用词既非常普通,书中又没有相关情节可参考。直到最后我终于明白,这解析还是得从典故中来。其取典,就是书中多次提到的西晋富翁石崇和其爱妾绿珠的故事!原来石崇不仅建造了有名的金谷园,还在南皮为绿珠建了梳妆楼,名为崇倚楼。后来,赵王强抢绿珠,石崇被杀。石崇死前对绿珠说:“我现在因为你而获罪啊!”绿珠于是从梳妆楼上跳楼而死。那么大家要注意,作者用这个典故的目的,主要并非以绿珠比喻董小宛,而是以石崇比喻硕塞。作者想表达的是石崇的那句话:“我现在因为你而获罪啊!”
那么绿珠是坠楼而死,并非楼倒了。为何作者写的却是“大風吹倒梳妆楼”呢?这应是借用房玄龄评价此事的写作手法:“至于金谷含悲,吹楼将坠,所谓高蝉处乎轻阴,不知螳螂良袭其后也”。房玄龄说金谷园也仿佛饱含悲痛、梳妆楼也仿佛被大风吹得即将坠倒,用以象征石崇一家的劫难。冯紫英的这句酒令用的也是这种象征手法。
第三句“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这句就很有意思了。我们结合第一句的“儿”字,难道董小宛和硕塞是生了孩子了吗?而且还是双生子?要知道,董小宛跟冒辟疆没有孩子,跟多尔衮也没孩子(多尔衮很可能无法生育),如果跟硕塞有孩子的话,那真的就是头胎。
关于这点,下面重点来了。顺治在《端敬皇后行状》中提到:“后尝育承泽王女二人、安王女一人于宫中,朝夕鞠抚,慈爱不啻所生”。这里面的“承泽王”,指的就是承泽亲王硕塞!顺治还说她“慈爱不啻所生”!这是不是顺治为了宠爱董小宛,连她的亲生女儿也让接进宫来抚养了呢?
不过这“王女二人”,未必就是这双胞胎。因为史料记载,在1660年(也是董鄂妃死的那年),顺治收养的其中一个硕塞的女儿,被封为和硕和顺公主,大婚出嫁。她的出生年是1648年,到1660年刚好13岁出嫁。而多尔衮1650年才死,1648年的时候董小宛按道理不会生出硕塞的孩子。
所以很可能,“儿夫染病在垂危”中的“儿”,说的是董小宛的双生子中,有一个在早年就夭折了。后来入宫的“王女二人”,应是董的另一个女儿以及硕塞另一个福晋生的那个和顺公主。
所以我们看秦可卿死时,不就是有“瑞珠”、“宝珠”两丫鬟吗?其中瑞珠也是死了。另一个宝珠也被认作义女,“贾珍喜之不尽,即时传下,从此皆呼宝珠为小姐”。这丫鬟名字中有“宝”字,这可是跟宝玉同用一个字,说明这丫鬟的真实身份是很高贵的。
最后一句“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这句中恐怕就是为了指出硕塞的名字。“蟋蟀”的发音,跟“硕塞”非常接近。有可能董小宛曾经有过跟硕塞在某花园私自相会的情节,所以其后才会被硕塞所得。
好了,分析完诗,再看冯紫英唱的曲,这基本不用怎么解析,就是说董小宛是个“可人”,硕塞很宠爱她。
这里顺便说一下,酒席中的四个人所说的酒令,其中前四句诗说的是女方,而后面所唱的曲,说的是男方对女方的感情或态度。
故此大家要明白,宝玉的那首《红豆曲》,其实说的并非黛玉,也不是宝钗,而是顺治皇帝!是描写顺治皇帝在董鄂妃死后,对她的无限思念的!所以为什么要说“滴不尽……”、“开不完……”?这是暗示顺治皇帝没有死,而是出家了!他在以后的漫长出家岁月中,孤独地、无尽地思念着董小宛。因此大家也看到,《红楼梦》中宝玉后来就是出家了的。
还有宝玉唱的那句“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为什么“照不见”?因为原来照菱花镜的美人已经不在了,自然镜里就再也照不到人了。这是取马致远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中的意境。剧中第三折〔殿前欢〕有“我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又横心上”。这里面的菱花镜是指昭君用的镜台。汉元帝回宫,只见空空的菱花镜而美人已不在,不禁见景生情。
好了,说回冯紫英的酒令。他结令时说的是“鸡声茅店月”。这是出自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这是描写人在旅途之中的失意和无奈,以及思念家乡情感的名篇。那么冯紫英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乍看起来,温庭筠和董小宛两人风马牛不相及,冯紫英这结令诗说得莫名其妙。那么我们不妨研究一下温庭钧这个人有什么典故。
《商山早行》是温庭筠途经商山时所写,他这时是从长安去襄阳,入幕山南东道节度使徐商。但徐商这时已经回长安了。于是温庭筠继续南下,在江淮一带混日子。这期间发生了一件有名的事件。温庭筠在扬州时,有一天跟朋友混完妓院,也许喝酒喝高了,晚上违反了宵禁令,被巡夜的官兵捉住。酒醉之下起了冲突,结果被关起来大大折辱了一番。史上记载他被“败面折齿”。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就恍然大悟了?原来又是被打耳光之事!那么此事之后,温庭筠相当不忿,他专门写了一篇《上裴相公启》,向当朝大员伸冤,希望平反此事,处罚那个折辱他的官兵。不过这伸冤没能成功,反而在史上留下笑谈。温庭筠也因此事更加混的不好,两三年后就病死了。
所以,冯紫英说的这句“鸡声茅店月”的用意,就是再次影射被顺治打耳光的事情,同时更重要的,他是要表达伸冤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