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0.0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2)

2022-06-13 08:09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一切人的一切活动固然都有其自觉的意图和预期的目的,但各个人的意图和目的,并不是一样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常常是互相冲突、互相矛盾的。这些互相矛盾、互相冲突的意图和目的,在实际生活中并不都能够成为现实。在历史上,在人们还没有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并应用这样的认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的情形下,人们的主观意向,在大多数的场合下所引起的结果,都不是所预期的,甚至是和预期相反的;只在很少的场合下,人们的期望能够如愿以偿。资产jj的革命家曾经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下进行反封建的斗争,他们声称这个口号将引导人们去建立起永远合理和社会制度,但在实际上所得到的结果,只是一个人boxue人的资本主义制度。这里就有两个问题必须解答:第一,为什么同一个社会里,人们的主观意向会有种种不同甚至于互相矛盾、冲突?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中间发生这样的矛盾?第二,为什么各种不同的主观意向,有的能够得到实现,有的不能实现,有的似乎实现了,但实际的结果和所预期的并不一样?很明显,这些问题,决不是在人的主观意识本身中可以找到解答的。认为“意见支配世界”的唯心主义观点,把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归结于人们的思想动机和主观意图,结果就只能在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上陷入一团混乱。如果不能弄清楚隐藏在人们的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力是什么,就不能科学地说明社会历史。

  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曾经试图有系统地答复这个问题。他认为,历史人物所标榜的动机以及真实的动力,都根本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认为这些动机后面还有别的动力,而这种动力是应当加以研究的。黑格尔的这个思想无疑是深刻的,但是他不能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黑格尔回答说,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应该从“民族精神本性”中去寻找。于是黑格尔在批判“意见支配世界”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以后,得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结论。他不是从历史本身去寻找这种动力,而是从历史外面,从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里把这种动力输入到历史中去。在他看来,支配人类历史的“民族精神”无非就是支配整个宇宙的神秘的“绝对精神”的一个发展阶段。

  只有马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才真正找到了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恩老师指出,在研究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的动力、研究历史发展的真正的动力的时候,所应注意的,与其说是个别杰出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推动整个阶级、整个民族行动起来的动机,马主义证明了,人类全部历史[viii],是jj斗争的历史,jj斗争的根源是各jj之间经济利益的冲突,jj的产生和发展是物质生产发展的结果。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发展的状况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和社会意识,这是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唯物主义根本原则在社会历史领域内的贯彻。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者        劳动人民的历史。

  恩老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做了一个经典的说明:“一切历史上的现象,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予以说明,而每一历史时期的人的观念和思想也是如此,可以简单地完全由这一时期的生活的经济条件以及由其所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奠定在它的真正基础之上了;一个十分明显而先前一直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而后才能争取统治权,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ix]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提供了客观地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它可以使我们不为形形色色的复杂的、偶然的社会现象所迷惑,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找出它的最深刻的根源。因而它就完全打破了以往某些历史家否认社会历史领域中存在着任何重复性的观点。的确,社会现象的完全重复是没有的,但是在不同的社会现象中却存在着共同的本质,这里就表现着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复性。导师指出:当人们“还局限于思想的社会关系(即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关系)时,始终不能发现各国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x]因为这样就不能区分社会中哪些现象是本质的、重要的,哪些现象是非本质的、次要的。“一分析物质的社会关系······,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复性和常规性,就有可能把各国制度概括为一个基本概念,即社会形态。只有这种概括才使我们有可能从记载社会现象(和从理想的观点来估计社会现象)进而极科学地分析社会现象。”[xi]

  社会历史告诉我们,尽管各个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但从根本上说来,除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之外,一般都经过原始公社、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四种历史形态。凡是奴隶制社会,不管其民族特点如何不同,都充满着奴隶和奴隶主的斗争。无论是东方或西方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矛盾都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都是无产jj和资产jj的矛盾。这些就是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的必然的、普遍的和不断重复的联系。

  马主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但它决不像资产jj学者所污蔑的那样,似乎低估和轻视社会意识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马主义科学地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以同样科学的正确性指出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就在于:腐朽反动的社会意识如果支配了人们的头脑,它就能够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阻碍的作用,新的进步的社会意识如果得到广泛的传播,并掌握了群众时,它就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绝大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进步的社会意识甚至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因素。教员说:“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他又指出:“当着如同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时候,革命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某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要做,但是还没有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的时候,确定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也就是主要的决定的东西。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xii]

  社会意识的重大作用是必须充分估计到的,但是,它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后决定的原因。因为,当着它成为某一历史事变的原因之前,它的产生是另一更深刻的原因的结果。这一更深刻的、更根本的原因就是社会存在,就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产关系[xiii],而它自己本身只是这个社会存在的反映。进步的社会意识,是社会中的新生的进步势力的要求的反映;腐朽反动的社会意识,是社会中腐朽落后的势力的要求的反映。例如[-]没有马列主义的指导是不能取得胜利的,就这一点来说它有着某种决定的意义;但是引起[-]的根本原因是[-]的矛盾。马主义之所以成为[-]胜利的思想武器,只是由于它适合于[-]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客观需要,由于它反映了[-]和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正确解决,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恩老师说:“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他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的这个原理,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在仔细考察时便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一些最初的结论就给了任何一种甚至最隐蔽的唯心主义以致命的打击。一切对于全部历史事物的因袭惯用的见解,都为这个原理所否定了。全部传统性的政治思维体系崩溃了。”[xiv]

  反动的现代资产jj社会学都以反对[-]、反对[-]、反对[-]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现代资产jj社会学家已不能像资产jj革命时期的他们的先辈那样,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而只是重复那些早已破产了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老调。他们顶多只是作一些肤浅的、表面的类比,错误地把生物机体的生活和社会历史、把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混为一谈。他们愈来愈热心于研究个人的心理状态,企图从心理状态方面对社会生活任意做主观的解释,用以粉饰资本主义日益混乱的秩序,为医治资本主义的不可解救的痼疾提供药方。

  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对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种历史观自然而合理地解释了以往历史中jj统治、jj剥削的存在是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适应的,从而说明了jj统治、jj剥削的现象,在生产得到巨大发展以后是必然会逐步消灭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必然为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马老师、恩老师根据唯物史观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得出结论:jj斗争必然引导到无产jj专政,而这个专政本身是进到消灭任何jj和进到无jj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在今天,社会主义已不再单纯是一个科学的理想,在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内已成为光辉的现实。这一事实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性的无可辩驳的证明。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研究社会生活方面的各门学问能够成为科学。社会科学的各部门,如经济学、政治学、美学、伦理学等,分别地研究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过程的具体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和各个部门的社会科学有所不同,它所研究的是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基本的过程和最一般的规律,是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具体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和一般的规律,是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起作用的,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能适用于社会科学各部门,为这些科学部门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样,并不是科学之科学,它不能代替各门具体的科学,不能把它作为标签硬贴在实际社会生活之上。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德国曾出现过把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的现象,恩老师在批判这种现象时写道:“一般说来,对于德国许多青年作家,‘唯物主义的’这个形容词不过是一个套语,他们用这个套语去处理各种食物,再也不花什么气力去作进一步研究,也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一切都解决了。然而,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个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而不是一种用以按黑格尔学派方式构造体系的手段。全部历史都应该开始重新研究。首先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的生存条件,然后才可试图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司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xv]

  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成为完全可以用科学的方法透彻地理解的事情。依靠这种科学的认识,人们不但能够了解今天发生的事情,而且能够获得关于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历史唯物主义使一切为争取解放而斗争,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斗争的人民看出了明确的前途,增强了胜利的信心,并且能够有把握地进行自己的活动。历史唯物主义是领导人民创造自己的历史的tg的可靠的理论武器。

*          *          *

  马老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经典的论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彼此间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本身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与他们当时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就组成为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所赖以树立起来而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其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恰恰相反,正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和它们向来在其中发展的那些现存生产关系,或不过是现存生产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的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在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中也就会或迟或速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经济生产条件方面所发生的那些可用自然科学精确眼光指明出来的物质变革,去与人们所借以意识到这种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形式,        简言之,思想形式,        分别清楚。正如我们评判一个人时不能以他对于自己的揣度为根据一样,我们评判这样一个变革时代时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恰恰相反,这种意识正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现存的冲突中求得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当它所给以充分发展余地的那一切生产力还没有展开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当它们所借以存在的那些物质条件还没有在旧社会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会提出自己所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我们仔细去看时总可看出,任务本身,只有当它所能借以得到解决的那些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是已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发生的。”[xvi]

  导师根据无产jj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发展了马主义的历史观。导师逝世以后,国际无产jj革命的实践使马列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下面各章将分别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注:

[i]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载,《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44页。

[ii] 列宁:《卡尔·马克思》,载,《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8页。

[iii]《管子·牧民》。

[iv] 风调雨顺或水旱成灾。

[v]《论衡·治期篇》。

[vi] 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0-41页。

[vii] 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7页。

[viii] 指阶级社会。

[ix]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62页。

[x] 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载《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31年版,第120页。

[xi] 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载《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31年版,第120页。

[xii] 毛泽东:《矛盾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2版,第314页。

[xiii] 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关系。

[xiv] 恩格斯:《论卡尔·马克思著<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47页。

[xv] 恩格斯:《致康·施密特》,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87页。

[xvi]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序言,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40-341页。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0.0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