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鞋”节奏不断,有人要搞“得物”?谁才是背后的推动者!
最近节奏比较多,不论刷抖音还是B站,都能看到一些暗访莆田的新闻,还有真假鞋对比的视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z411e7XQ/
新闻中所述,莆田厂家在鞋未发售时,就提前从国外拿来研发,和“毒”上的品质一样,而其中又提到,拿鞋去鉴定“一点毛病没有。”更有一些专卖店会在他们这里拿货。
这让我想到这两天一个新闻:上海合生汇商场卖假球鞋被抓。

而事件的起因是有顾客在此商铺购买球鞋后,回家鉴定发现是假鞋,随即报警。

随后,经过警察的一番调查,涉嫌售假的嫌疑人杨某承认其在商场内销售的是假冒的贴牌运动鞋。

(视频截图来自看看新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此事一出,之前在商场内购买的群众看到新闻后,纷纷赶赴现场要求赔偿。

其实我心里是有些奇怪的,假鞋这事儿早就屡见不鲜,商场里随便搭个棚子就卖哪个城市都会有,莆田的这些说辞在我看来也就是让fake仔求个心理安慰(无恶意)。
那么,为什么这些事儿近期突然这么火?
是巧合还是有人带节奏?
直到我看到了“得物”的新闻。

新闻指出:618期间,得物APP涉及假冒伪劣、鉴定费、优惠券等问题。
剑指“得物”APP!
不知道从谁那里看到的一句话:当你不知道事情如何时,就想想这一系列事情的背后,谁会收益。
这样看来,“得物”APP是不是被人“操作”了呢?
“一家毒大”这个词也是很早就出现,也表达了对于“得物”APP占据球鞋交易大额市场的不满。
其高额的服务费、差劲的售后、球鞋品质问题也一直为人所诟病。
假设,“得物”被搞,谁是最大的受益人或者群体?
同类型平台以及线上线下买手店。
而除了“得物”之外,同类型平台APP我更是不想提,用过的自然懂,二者我宁愿选择前者。
在交易平台出现之前,买手店是国内入手球鞋的一个最大的选择。而交易平台的出现,极大的冲击了这些店铺,也是为球鞋买卖提供了场所,所以人们自然而然的愿意在这些平台进行交易,而不是在买手店。
假如不在这种平台买鞋,就只能去买手店买,买手店的价格一般都是比平台上贵,所以买手店也会是收益的一方。
虽然淘宝上某些大的店被爆出过假鞋,但粉丝基础还是有的,销量更是不低。
那么让我们捋一下,“得物”似乎成了某些人的眼中刺,蛋糕被你分的太多,你不死我永远起不来。
除非有同类型的平台再站出来,赢得消费者信任。
但阴暗点的想,其实这种同类型平台才是最想“得物”“死”的。
注意:本文仅是个人想法,仅代表本人立场,文中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