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媒体后,我开始追求“新闻理想”
按照惯例,每年高考后都有新的“专业劝退指南”,这一次终于轮到新闻学。作为一个新闻学专业出身,且在传统媒体、传媒公司和自媒体都工作过的人,这个问题我想是可以且有必要聊一下的。
首先,有两个基本判断必须说在前面。其一,“难找工作”的主因不是所谓“选错”专业;其二,在学校里能习得的有用知识并不多,教育与就业分离已久。
事实上,大多数人所赖以为生的技能,往往是工作后才真正掌握的。“专业对口”如此,“专业不对口”更是如此。
基于对上述前提的共识下,再聊“新闻学劝退”的问题,我觉得可以离问题本身更近一点。
就我个人而言,当初选择新闻学是源于一个巧合。
2012年夏天,为了准备高考我甚至连伦敦奥运会都没看,直到闭幕式的那一天,才终于忍不住去赶个尾。于是,我在看了一场载歌载舞的盛会后,听到某知名主持人在闭幕式结束时说的一段话,大意如下:
“这是一届欢乐的奥运会,但是战争、饥荒、欧债危机不会因此而消失,依然需要全世界去共同面对。”
在如此欢快热闹的世界盛会上,听到这样一段冷静且满富人文关怀的表达,对于当时18岁的我来说是一种振聋发聩的体验。
于是,我决定,我以后也要做这样的事情。
后来的故事就是,我如愿读了新闻学,进传统媒体,竭尽全力想去做一些自认为有意义的报道,但却往往遇到各个环节的障碍。甚至,临发稿前被撤下的情况也遇到过。
关于那一段经历,思来想去,所涉及的方面较多,不便细表,总之结果就是我选择离开媒体。
此后的几年,我在一座海岛上写过两年多的人文故事,又先后在深圳、北京、广州的传媒公司打工,有时写书、有时拍片、有时做政务媒体、有时做医疗媒体,依工作所需产出不痛不痒且并非我所愿的内容。
直到我遇见了我的伙伴,两个从村镇出来不着主流调的青年,在田地里组成了遇真纪事。
“遇”是我,“真”是她,命运般地交织在一起。
此时,我想我终于找到了生命的锚点,并愿意为之一直奋斗下去。
回到“新闻学劝退”的问题,除去所谓“难找工作”的原因,剩下的就是价值感了。对于我这类人而言,在媒体的确很难感受到,但这两年在遇真纪事的创作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且越来越强烈。
何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我所理解的就是发声,特别是为那些失语的人发声,而新闻理想就是为完成这样的事情而拼尽全力。在这个意义上,新闻理想是一种理念,并非只是新闻从业者才能够拥有。
所以,遇真纪事从诞生之时就确定且永不更改的个性签名就是:偏爱小地方和小人物,让被忽视的,得以被看见。
同路人,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