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人喝酒都千杯不醉?
古人爱喝酒,曹操用杜康解忧,李白喝四斤酒照样写诗,陶渊明更是嗜酒如命,最厉害的就要数武松了,一连喝了十八碗,还打死了一只老虎

大家看看,古人动不动就是一顿喝,好像还千杯不醉的样子,那古人真的比我们现代人能喝吗?
要评判一个人能不能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们喝的酒有多少度
先拿曹操来说,他生活在三国时期,那时候的酒都是把黍和高粱煮烂后再加入酒曲发酵酿成的,要知道,酒醪里的酒精浓度达到20%之后,酵母菌就不发酵了,也就是说,当时的酒最高不会超过20度,差不多在12~18度之间,跟今天的红酒差不多

其实啊,在元朝之前,中国的酿酒技术不高,所以酿出来的酒度数也都不高

武松在景阳冈喝的酒也就只有十七八度,喝十八碗或许只能喝撑,应该是不会喝醉的

那么,元朝之后,中国人喝的是什么酒?酒的度数又能达到多少度呢?
据记载,元朝时,蒸馏酒和蒸馏器从西方传入中原,中国人这才学会了用蒸馏技术酿酒的方法

也就是先把酒醪加热,得到酒精浓度高的酒气后,再把收集好的酒气冷却,酒气就变成了无色透明的酒液,这种酒液也就是辛辣浓烈的白酒,度数可以达到30度~90度不等

元杂剧中就常有“去买一瓶打剌酥,吃着耍”的句子,这里的“打剌酥”指的就是白酒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白酒还按照香型分成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馥郁香型等等,从此,烈酒盛行,再喝度数低的米酒也就不够劲,不尽兴了

所以,无论是李白豪饮三百杯,还是武松独饮十八碗,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能喝,毕竟,他们喝的酒就只有区区18度嘛

要是你穿越到古代,说不定你们还会喝倒他们呢,大家以为会不会呢?都在评论区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