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窝头会馆》
09年的版本,这场和平女士演的田翠兰,于是之相当欣赏的演员自然是不错的。除了三个年轻的角色由年轻演员出演,剩下的都是叫得上号的著名演员 ——饰演古月宗的濮存昕,常常和和平女士开展“宗教战争”的“穆蓉”徐帆,等等。
故事发生在1948年,夏天到冬天。苑国忠是窝头会馆的房主,田翠兰古月宗周玉浦三家是租户。儿子苑江淼和周家的女儿子萍是进步学生的代表,肖保长父子为委员长和总司令办事。人物关系不算复杂。随着长春、徐州、傅作义这些词语的出现,戏剧的情节逐渐走向高潮。
苑国忠来收租,但不得不说出了经常出现的“把掐架的事留给公的”,翠兰和穆蓉可以因为各种事情吵架。不管是猪肠子脏了药笸箩还是被讹半袋白面,两位女主人永远可以立刻开战,然后不知不觉的拐到信仰上来,哈利路亚和阿弥陀佛永远在女人口中较量。戏里的信仰很多,穆蓉搬出了玛利亚,翠兰让大肚子塑像笑话穆蓉,“开山鼻祖”的主义,孙文先生的思想,“棺椁”,饶一个笑料“悬壶济世”,最终都落在了申请表的信仰栏“钱”上。翠兰永远想办法给苑国忠凑租子,周家则是想尽办法不给,苑家父子也因为当年买窝头会馆的钱的来路产生了长期的误会。前六种信仰的拥护者最终都在“钱”上展示了自己的人物。目的不同,手段不同,他们总绕不开钱。翠兰做暗门子养活自己的女儿,周家坑人害人让自己好一些,苑国忠为给儿子治病,钱成为了戏剧冲突爆发的统一基础。
布莱希特的间离理论在这出戏中实践的很巧妙。所谓的“打破第四堵墙”,其实和中国戏曲相声等艺术形式中的“打背躬”有很高的相似性,它们都是将一个人物从表演中抽离出来,抽离之后就是演员和观众的单独交流,当然,有些情境下其他的演员也能听到某一演员的“内心戏”,不过相同的是剩下的演员就摆着造型在台上不动。配合上灯光等舞台调度,情绪的渲染要比一般的叙述更有力量,戏剧动作这一“支配戏剧的法律”才能产生强大的张力,让观众更过瘾。第三幕枪响之后很多的“打破第四堵墙”出现,苑国忠在临死前向儿子交代了买窝头会馆的钱的来历,托付翠兰照顾儿子,所有事情既说给人物,又说给观众,解开了观众的困惑,不至于让戏剧的台词出现一些不起作用的语言。

发生在北平的故事,整部剧里的方言浓度相当高,以后拿它复习一下语音。翠兰和穆蓉的吵架语言也很生动,学会了以后教舍友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