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
我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感受,随着年月累积、年龄渐长,有些东西就越来越羞于启齿,最明显的便是理想。
不单是我自己,就连周围的人,也很少再听他们谈到理想之类的话题了,有时会很疑惑,但还不至于矫情到专门为此写一篇文章。
直到有一天和别人聊天,聊到理想有多么重要的时候,却被反问一句:“理想有什么重要的?”
这时我觉得是时候了,既然有人这么问了出来,那么我肯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理想是重要的。
如果你仔细回味一下之前的人生,就会对于理想是怎么诞生,又是怎样被淹没这一问题感到好奇。
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会把理想这个词汇教给我们,一直延续到小学四年级,这段时间大概我们对于理想的认知是最强烈的。
那时的我们也会积极给予反馈,当老师问将来你们想做什么的时候,我想答案肯定会如河流一般源源不绝。
再往后推,我们的自主意志开始觉醒,老师转变成了对立面,他们滔滔不绝地诉说着学习的重要性,苦口婆心地劝解学生放下一切想法,专注于学习。
“等你们长大了,找到好的工作了,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你们一定听过类似的话。
我到现在还是不喜欢这种话,即便它有一定的正确性,我也很难认同里面包含的价值观。
这段话仿佛是在告诉你: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必须先把本职工作做好。
我知道有的人已经觉得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话了,但为什么你想做一件事的时候还必须有个前提呢?为什么本职工作就不能是我想做的事呢?
因为现在这个时代有理想并不能让别人给你一口饭吃,但你帮别人做事会得到报酬。
所以你学习越努力,以后你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你在追逐理想的路上才没有那么多的绊脚石。
是这样吗?这是建立在努力就会有回报的前提下的,事实上人的一生会为无数件事努力,最后成功的能有几件?
我不是在藐视知识,我只是觉得我们把知识推到了金字塔的顶端,却并没有几个人真正尊重过它。
很多人将人生中最美好的几年全部献给了学习,最后却发现能在生活中用到的知识寥寥无几,这一点或许高学历的人更能体会到。
因为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只有当中最拔尖的人才有资格使用。
老师也几乎忘了告诉你,你在学校的这几年,是对于理想最狂热,最有底气追逐的时间段。
明白了这一点后,你会发现画饼不是从参加工作的时候开始的,而是在你懵懂的时候就开始了。
这时候,你会发现根本没有时间考虑理想的事了,因为怎么活下去这个问题占据了你的大脑。
人就这么莫名其妙地反复做同一件事,拿同一种薪水,以及思考如何在同一件事当中拿更高的薪水。
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将勤劳、踏实、本分奉为美德的国度里,老百姓们一边歌颂着盛世的伟大,一边望着飞涨的物价惊叹,最后沉沦在自我沮丧的泥沼之中。
中国人不太会将自己的止步不前归咎于外部因素,大多数的人努力过后没有得到回报,只会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
因为我们太喜欢拿一些凤毛麟角的成功案例举例了,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成功,总是会想到这个人肯定很有钱,而不去想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这让我觉得很可怕,什么时候人们觉得金钱比理想重要了?一个人没有理想可以,但一个国家的人都没有理想,彼此勾心斗角,就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你想在这种国家生活吗?
努力是一种优秀的品质,这是肯定的。
为了钱而努力应该吗?当然应该。可是我最害怕看到的是人们开始把钱当做自己安全感的来源,人不应该把赚钱当作理想,而是应该把赚到钱之后想做的事情当作理想。
钱并不会给人安全感,人的安全感来源于亲人、朋友以及伴侣,当一个人害怕失去金钱的时候,我希望他能明白他害怕的是没有钱以后失去亲人、朋友和伴侣。
如果仔细想想,就能够发现这也是一件十分离谱的事情。
努力并没有错,如果将力气用在理想本身那就太好了,这样的话即便失败也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把力气用在达成理想的前提上面,前提可是没有尽头的。
我们无数次地嘲讽过西方的教育环境太差,他们的学生成绩都不太好,可为什么到现在出国留学还是一个很热门的选项呢?
如果把十个中国高中生和十个西方高中生放在一起考试,我相信中国的学生肯定可以考过他们,但为什么一旦拿到了出国的资格,你身边的所有人都会劝你出去呢?
根据我自己查资料和听别人聊天得知,西方的教育环境不太会强迫学生学习,所以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样一来,我有了一个毫无根据的猜想,西方的学生学习好是不是因为他们本身就热爱学习,而中国的学生学习好是不是因为他们只能学习?
我们总是在说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理想的国家,我相信大多数的人都觉得这个理想国已经建成了。
只不过没人在里面聊理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