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思辨逻辑体系的修订文章一
中医辩证逻辑的体系研究 阴阳 表里 寒热 虚实 正邪 局部全体 有无 上下 升降 出入 进退 动静 剧烈缓和 强弱 多少 循断 主观客观 克制 状态是背景如六经,关键辩证症状是关键 总论 阳是运动形式、状态 阴是物质基础。 中医的辩证逻辑是:收集症状对抽象的证的肯定和否定达到一个更准确的本质的抽象的证。在这个辩证过程中要用经验、判断、理性、感性的思考找出与这个证关系密切的症状来肯定或否定这个证。 中医的治疗逻辑:假定一个药物或药物组成的方剂能够达到某个有目的性的的令这个证相关的症状的平息,则说明这个药物或方剂有改变证的作用,但这个改变是一种无法从微观观察过程的,所以这可以是坏的、好的、剧烈的、缓和的改变。人们主观能动的将好的、缓和的、符合预期的改变记录下来。 感性认识之内有理性联系 理性认识之外有感性通达 引导论述 温补用于似乎热证的探究 诸多如黄芪,当归,人参等温而补气或温而补血的药物,有时看似违背常理的运用在热证阳证上。 他满足:当认为这个症状判断为热证,用这个热证反问患者另一个或多个有没有关联度很高的同证症状时回答却是相反的时,(这里要能知道什么症状与什么症状是一体的,同属于一个矛盾)可以推断出这是一个假的热证。 他的发生机制是:“阳反在外,阴反在内”就是说,本里面有的运行的阳由于阴盛导致此阳反在于外,里阴则无法被运用。(主观和客观的对立) 比如:渴而不多饮水,渴是阳证,按理应该喝水,但是回答却是否定,说明是阳反在上,不能让里面的阴有转化为津液的动力。用人参白术干姜汤 又如:饥而不欲食,知饥是明显的阳证,但是用阳证的立场问是否加多饮食答案确实否定,这说明是阳反在胃,阴在脾。用干姜白术麦冬汤。 (身体对同一个对象的矛盾表现中主观愿望更高级) 又比如更难辨认的:发热烦燥,口渴欲饮,目赤面赤而脉虽浮一按杳无。常理脉是三部皆有,纵使浮脉也只重按见轻不会无。这站在阳热证上看是无法归同的。因此必须要审视,即此是由于阳气在外,阴在里不能化为用。 这里就和当归补血汤结合参看,当归补血汤证,在大失血后有如上症状,那么可见失血是丧失气更多是进入亡阳的状态,先要补气,在用气来成就血。用当归补血汤加人参。(此段有待重新确论) 抽象提取程式 而字句,可以充分的发出辩证思考,善于用而子句来形成辩证思维,可以看出伤寒的端倪。 比如下:“发热而夜甚”,一个人有发热,认为是热证那么应该在白天阳气更强时候发热加重,然而回答是夜晚发热严重。那么这就不是最板正阳证热证,这里面参杂有阴虚,因为白天阳气通于外也即卫气行于外,夜晚阳气居于里即卫气行于里,里的阴虚不能胜任阳,则显现阳的症状明显。用犀角地黄汤。 (本条也涉及到了一个阴阳的对抗,而产生了一个症状,他符合:是阳证但不是一个“板正”的阳证。如,举一个症状是阳证,但在症状发生的层面上却依赖于阴的一面,但不能否定这个症状是阳的症状) 再如:“昼则烦躁不宁,夜则安静而脉沉微,身无热”一个人白天烦躁不得安静,晚上则安静,用阳证看来这个人应该发热脉数,然而客观症状却相反,可见者不是真的阳证,而是白天阳气通于外则身里之阳气不足,所以躁动不得安宁来产生内之阳,夜晚阳气内居则安静。用干姜附子汤。 (对一个病中谁更高级,一般来说在里面的那个拥有更高级)结论存疑,并且需要和厥证热厥寒厥作比较。对于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探讨阴气阳气在这个病问题中谁是那个引起问题的关键一方。难度在于如何方法知道谁是关键方。也许这就是需要分析的,需要综合的,需要考察然后才能发言的那个地方,它也许不是一个总是如此的公式,而是基于真实材料的分析(目前有通过位置、时间、主观与客观来分析但无法找到总是可以用来确定的路径。) 运用程式继续探究 寒凉药用于似乎为寒证的探究 他符合:出现的这个热证可以从根本上(即从它阳性症状的来源上、体质上、位置上)来否定阴证的立场,即如果为阴证根本不能出现该症状。 比如:阴证可以饮水,但不可能饮冷。 阴证可以躁扰,但不可能烦心。 阴证可以有渗出液但不可能为热性的性状。 有如: 白虎汤(四逆冷而口大渴饮冷) 固经丸(恶寒身冷脉沉弱而月经质粘稠而红) 现象的内在思考 在其其现象更深入的是:1、阳在里必会伤耗阴(有滋养作用的物质) 2、阳会断阻阴的运行,阴在外也不能柔和阳以平稳运行(会四逆、恶寒、身冷等) 3、液体的性状和多数情况下脉很有参考价值。 出现的特殊化情况的本质 此外还有一种:阴阳互解,达到平和的情况。也即虽然有症状相反对,但是阴阳相互和解而产生的,阴欲引入阳则阳合其阴,阳引阴入则阴合其阳。 这种称之为自愈,自愈有其特点:久虚则引物欲进,久实则去邪有出,和平有时见欲寐,喷嚏。 辩证体系的内在问题 尽管以上的论述总结和抽象有些启发和令人赞叹处,但深思以上所诉将出现一个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一句话(即一个辩证题目),可以先以阳症状来否定阴症状,但其实也可以转换成阴症状来否定阳症状。这就变成了不可捉摸的相对变换的无客观的辩证了。这显然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也是中医发生这么多不统一的辩证结果和角度的可能原因。因此必须要正式面对且处理好这个问题。相对的就一定无法被确定吗? 要解决这种情况要从三点入手: 只能对一个症状进行证的思辨 1、(或者说一个症状的两个证哪个)两个症状哪个更本质,即探究到底是更阳症状支持阳在更本质更里,还是阴症状更支持阴在更本质更里。 2、引入第三个症状,且关联性非常大且有客观性。(一般引入的第三个条件为:是否是阳更里看其所欲所入(饮水冷热、饮食); 是否是阴更里看其所出所不欲(液体性状、不欲饮水、不能得冷); 3、那就要看谁的症状客观性更大了,也即客观性的东西更支持的那一方。主观的是感性认识,是从属于客观现实的) 总结后提出的辩证程式 十四纲辩证 (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有无、(是主观感受和客观现象是否统一)、轻重、真假、滞结、) 局部整体(针灸局部的,药物整体的) 出入、枢机的转换是消长、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