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语文课本第一励志文,看过完整版后你还会被它感动吗?

2023-06-17 12:12 作者:崇阿呃呃  | 我要投稿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共四大段,课文节选了“余幼时即嗜学”到“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内容。

未被选进课文的两段大概意思:

现在的你们(马生和其他的太学生),吃的穿的,学的用的,都比我当年好太多。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更应该好好学习。

最后一段是对“序”的完整结尾。


看似平平无奇,但当我们的目光落在“而承天子之宠光”时,浮现出文章另一层隐秘的含义——“颂圣”。


为什么这篇文章要颂圣?

文章诞生的背景:

宋濂的名号——“开国文臣之首”。虽然称号响亮,但背后有着宋濂隐秘而艰辛的难言之隐。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不仅在政治上建立了君主独裁的体制,对士大夫也十分严酷与猜忌。

宋濂为官不到十年,为了明哲保身,请辞回乡。又为了能够安度晚年,每年都要进京面见皇上,并且在各种文章里表示忠心。


《送东阳马生序》就作于宋濂告老还乡后第二年进京面圣的时候。


在后两段中,对皇恩浩荡的感召难以掩饰地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所以即便是作为早年文采斐然的句儒,因为这种“颂圣之语”,宋濂的文章入明后,在后世的文学鉴赏中为很多批评家所不耻。

但其实这种“江郎才尽”的背后所埋藏的是他更多我们在课本里看不到的苦衷。


从明朝开国59岁到请辞返乡68岁,宋濂的大部分时间几乎都耗在了这些奉命应酬的文章上。因为被盛赞为“文章之首臣”、“当今文章第一”,所以人们都以得到宋濂的文章为荣。《送东阳马生序》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并且像这样题材的文章还有很多。那些年,宋濂只要提笔,所被迫写出的几乎不是赠文就是碑文。

这样的人生让他感到太过疲惫与厌倦了,甚至在《故巾山处士林君墓碣铭》中写到:



所以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我们能读到的不仅是一代文豪的求学故事,更是曾经血肉鲜活的文学才子在宏大的封建体制中如何消耗着生命的灵光从高峰走向死亡。

语文课本第一励志文,看过完整版后你还会被它感动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