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思 | “博士”不是博士,“硕士”不是硕士
◎宗守云
作家徐则臣在小说《跑步穿过中关村》(《收获》2006年第6期)中写道:
敦煌看见哲学博士爬上床,脑袋伸得像只鹅看手里的书,他怎么就觉得哲学博士的样子挺傻呢?
外语硕士和数学硕士对他这个艺术系博士不感冒,直到睡着了开始磨牙说梦话,跟他说的也只有一句话:“刚来的啊?”
与小说主人公敦煌同住一室的哲学博士、外语硕士、数学硕士,是在读的博士、硕士,还是已经取得学位的博士、硕士?都不是。请看小说前文的叙述:
其他三个十点半后才陆续回来。一个要考北大外语系的硕士,长一张崇洋媚外的大胖脸;一个考数学系的硕士,戴眼镜,一看就营养不良,下巴尖尖的,体形如同一个放大的问号;另一个考哲学系的博士,眼神不好,却喜欢从眼镜上面看人,挂在鼻尖上的眼镜仿佛只为了摆设。哲学博士看见敦煌在看一本电影研究的书,就问他考艺术系还是中文系。敦煌想了想,说艺术系。听起来气派。搞艺术的,听听。
这里的博士、硕士都是准备考博、考研的考生,还不是真正的博士、硕士。在特定语境中,他们被称为博士、硕士,这是用整个博士、硕士范畴转喻某个子范畴的表达方式。
在语言表达中,用子范畴转喻整个范畴,是常见的。乔治·莱考夫在《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李葆嘉等译)中说:“一个丰富的概念系统中有许多转喻模式,它们被用于各种不同的目的。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为了做出推断或判断,采用整个范畴中的一个成员或子范畴,通过转喻方式来表示该范畴。”乔治·莱考夫举的例子是用某种交通工具去某地,这是一个包含着一定结构的剧本提纲:
预设:你有(或有机会弄到)一种交通工具。
起点:你进入该交通工具并开始启动。
中心:你向你的目的地驶(划、飞等)去。
结束:你停下交通工具并走出来。
终点:你到了目的地。
上面这个剧本提纲是整个范畴。每个部分都是整个范畴的子范畴,当某人被问到怎样到达某地的时候,他不需要把从预设到终点整个范畴回答出来,只需要回答其中某个子范畴,用来转喻整个范畴。理论上说,每个子范畴都可以用来转喻整个范畴。在不同的语言中,存在着不同的转喻习惯。在加拿大中部的奥吉布瓦语中,人们习惯用起点子范畴来转喻整个范畴,当他们被问到是如何来参加聚会的,他们的回答是“我上了一条小木船”等。而在英语中,人们可以用预设、中心和起点这些子范畴来转喻整个范畴,比如“我有汽车”(预设)、“我跳上了一辆汽车”(起点)、“我驾车来”(中心)等。
小说中的哲学博士、外语硕士、数学硕士则是以整个范畴转喻子范畴。当我们在正式场合说“这个人是博士,那个人是硕士”的时候,按照惯例,他们一定已经取得了博士、硕士学位,他们完整地经过了博士或硕士的备考、考试、攻读、获得学位这些过程,是名副其实的博士、硕士。备考、考试、攻读的过程,都是博士、硕士范畴的子范畴。一般情况下,备考和考试的学生是不能称为博士、硕士的,但在特定语境下也可以用整个范畴转喻子范畴,小说中的博士、硕士就是用整个范畴转喻备考子范畴。研究生考试时也有这样的情形,比如,“这是博士考场,那是硕士考场”。在读的博士、硕士是经常被称为博士、硕士的,在这种情况下,用整个范畴转喻在读子范畴是特别常见的,当然必须是在非正式的场合才能如此称呼。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3年第5期《语言哲思》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