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最热offer都来了,和保研的持续斗争

基本背景
学校:中国人民大学
GPA: 3.85+/4.0
实习:四大+行研+ABS
录取情况:LSE MSc in Finance, Uchicago MPP($5000奖),Columbia MPA, WUSTL MSF, JHU MSF($18000奖), UIUC MSF
前言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典型的留学申请者,直到大三下7月之前,我都一直在保研和留学之间犹豫。于是,不可避免地,我错过了很多留学申请过程中可以提升背景的关键时间,但所幸托福和GRE都在申请季开始前准备过,没有让自己处于太过被动的地位。不过作为一个“脚踏两只船”的过来人,我还是建议,最好能够尽早地确定自己的方向,而不是选择两者兼顾。
我的申请季开始于大三暑假的结尾,在寒假一开始拿到了第一个Offer。回顾这半年多的准备时间,除去八月GRE备考的焦灼期,我的申请季并没有经历过太多跌宕起伏,可能也是我性格中的“佛系”因素使然,我似乎从来不会把自己逼到绝境期待有所突破,所以结果从来不是最好,但总体上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个人经历
我学过一年德语,大二的时候转入到市场营销专业,同时修读了金融科技的双学位,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有二学位支撑,我在金融知识方面的积累相比于金融专业的同学,还是相差较大。我高中时候学的是理科,在修读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尽管涉及了较多的统计学知识,还是觉得课程比较偏文,所以研究生阶段想要换一个方向尝试。但同时由于我本科阶段学习的计算机课程较少,申请BA这样的专业一方面需要补较多计算机课程提升背景,另一方面需要具备相关的实习,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一条更加稳妥的申请道路,主申金融,同时再申请几个排名靠前学校的公共政策项目。
回顾大学四年,大一我在寒假期间在新东方学习了托福,暑假的时候在重庆参加了支教和社会调研;大二参加了UCB的暑校,选择了两门哈斯商学院的课程,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回国后就又开始参加GRE的课程学习;大三寒假做了第一段实习,大三下学期基本一直都在为保研做准备,直至暑假才开始准备出国申请的材料。如果说这过程中有什么遗憾,那可能就是我因为转专业需要补课的缘故没能参加学期的交换项目,因此没有国外教授的推荐信,没能于大二暑假就开始第一段实习,浪费了大三暑期实习的宝贵机会。现在回忆起来似乎都是一些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的经历,但当时我也确实经过了一番思考才做出每一个决定。因为种种原因,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得不面临一些权衡取舍,这其中失去的许多机会既然已经丧失了,就不必纠结。我们需要相信的是,只要是我们的选择,那就是最好的结果。
GT备考
我第一次考托福是在大二的寒假,当时距离我学习托福课程已经过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所以寒假开始后,我大概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回顾课上的内容,一边做题一边背单词,最后的成绩是105分。我个人认为,托福考试比较偏向于英语的应用,如果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没有太大的把握,通过课程学习答题技巧还是很有必要的。
大三寒假结束,我参加了第一次GRE的考试,目的其实是为了免除保研笔试,并报名了GRE考试一周之后的托福。虽然有过之前GRE课程的学习,但我并没有很认真地背过单词,再加上是一边参与年审实习一边准备考试,基本在考试前半个月每天准备GRE的时间还在一个小时以下,所以最终的成绩并不理想。成绩保研勉强可以使用,但出国的话需要再考。由于当时我还并没有下定决心出国,所以GRE的准备与考试也就暂且搁置。不过,我的托福成绩这次提高了两分,又正好在两年的有效期内,这个成绩最终也成为了我申请出国时使用的托福。
到了大三的7月份,我得知保研夏令营的结果并不满意,这时才决定出国。于是那个暑期我才开始疯狂地背GRE单词,并又一次报名了八月中下旬的一场GRE和一场托福。现在回忆起来,我当时的心态其实调整得并不好,心里总是放不下保研的机会,效率其实很低,最后并没有背完一遍单词就去考试了。最后的结果是,我的GRE仅仅提高了两分;托福改版后,作文仅拿到了21分,最后成绩只有104。那一段时间可以算是我申请季唯一的一段低谷。
考完那次GRE以后,我参加了世毕盟的留学咨询,当时得知其实我的GRE基本达标了,107的托福成绩也是够用了,所以语言成绩的压力并没有那么大,相反其实软背景的提升才更加急迫。这次咨询让我放下心来,考试心态也比之前好了好多。后来,我抢上了秋季学期开学前一天的GRE考位,并于那次考试考出了325+的成绩,因为学校课程冲突的原因也就放弃了继续参加托福考试的机会。GRE和托福备考期间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完全没有必要为语言成绩一两分的差距不停地刷成绩,再加上准备语言考试的过程确实很焦虑,所以能少考尽量少考,不必对自己如此苛求(这句并不适用于对自己有极高要求的大佬们)。当然,我的GRE考试确实准备时间较短,如果是早就准备出国的同学,建议还是留出4个月以上的背单词时间,并且尽量在大三暑期前结束备考。我能很明显地感觉到,我周围GRE在330以上的同学,背单词都在4遍以上,并且在考试前做过非常多的题目。
背景补充
由于转专业加上二学位的原因,我的大学课程一直都十分紧凑,加上我不太愿意为了实习旷课,所以基本很难满足日常实习“一周三天”的要求,实习背景不足成为了我申请的一大劣势。在世毕盟的建议下,大四上学期一开始,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三段实习,以此来补充我的软背景。不论是英国还是美国,实习对于金融硕士项目而言,真的非常重要。如果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尽可能多做相关的实习,并利用好大三暑假的实习机会,若能拿到return offer,对于之后的申请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之前提到的,最好在大三暑假前考出语言成绩的原因所在。
关于GGU
GGU可以说是我申请过程中的一颗定心丸。去年八月我决定出国的时候,对于留学申请基本属于“两眼一抹黑”,不知道自己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补充,是GGU让我明确了最后冲刺阶段需要有的放矢和提高的方向。在这里特别要给大家推荐GGU的申请培训课程,课程中对于申请流程及各个环节的介绍,能够让我们对于申请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提醒我们各个部分需要注意的细节,防止发生不可逆转的错误。这让我对于自己的申请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控,心里也不会那么焦虑和无所适从。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培训师姐姐和Mentor。培训师姐姐会在各个阶段提醒我们需要准备的内容和完成的进度,在申请季开始前对于整体流程给出详细的安排,并且及时地回答我遇到的任何问题,保证我的申请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Mentor对于我的简历和文书的内容及思路给出了建议,告诉我哪些内容需要放入,哪些内容可以省略。美国我申请的每一个项目,文书题目都不一样,每次我写完初稿后,Mentor都会一一地检查,给我提出建议。在他们的鼓励下,我才能平稳地度过我的申请季,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结语
申请季的过程中,我们确实会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保研的同学开始享受生活,为后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做准备;其他申请的同学可能先你一步拿到offer,于是提前终止后续学校的申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做的,是对自己有信心,同时在准备阶段对于各个学校的录取时间和顺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白自己当前处于哪一个阶段,接下来是哪一个学校的面试或者decision date,而不被周围人的进度打乱自己的节奏。相信有这样的信念支撑,大家都可以“平平淡淡”地度过自己的申请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