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研讀 三字经研读 徐醒民先生

)诵三字经方法
)吟诵三字经全文示范
)我只记了一些自认为的重点,不是视频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帮大家浏览视频。
人之初,性本善。
性:天命之为性。如何见明知性?了生死,讲生死看透就可以明白什么是真我了。有生有死的时候是假我。
善:教导小孩子看事情要从善而角度去发现。君子儒,人人都受到向善的教育,对于社会的不良风俗都有矫正作用。
性相近,习相远。
相:性的本体,没有善恶,只有远近。现在很多人只能认识到自己的这一具身体,不能认识到真性,只能意识到小我。小我具有习气。人顺着习气的时候,就有善有恶了。父母教育小孩子的时候,不能让小孩的习气任由环境发展,应该让孩子朝着善良的本性去发展。
习气是未出生时就带着有的。古代女子怀孕呢,这十个月里面,眼睛不该看的都不看,耳朵不该听的都不听,因为这都会给孩子的习气造成影响。怀孕妇女的一切行住坐卧都要端正。喜怒哀乐保持中和。饮食上不吃荤,不吃过辣过酸。这样重视胎教,生下来的孩子娘胎里就受到很好的教育了。
苟不教,性乃迁。
小孩的良知良能会随着错误的教育,会朝着习气发展。
教之道,贵以专。
怎么样教小孩子呢?用小孩子能理解的东西,比如说用好的音乐给他听,好的颜色给他看。等到大一些了,教他洒扫应对,学习办事的程序。
专:专是专心。就是说大人教小孩,从小就教,不能说小学教了中学就交给中学老师了不不教了。要专心的,从始至终的去教。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他的母亲非常会教导孩子。首先孟子家在屠宰场,第二次在哭丧的家旁边,第三次在学宫旁边。
孟子母亲正在用梭子织布,梭子就是一种杼,小孟子这时厌学回家了。孟母一看小孟子小小年纪就不想读书,于是拿了一把刀,把正在织的布划破了。孟子就跪下来哭,问为什么要把织的好好的布给划破呢?孟子母亲说,你学习就像织布一样,逃学就是把布整个划破了。孟母用这件事来启发孟子学习的重要,不能中途停止。
不要用苛责,而要用启发。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是五代时期的人,五代就是梁唐晋汉周。窦燕山是那个时候的唐朝人。窦燕山是北京人,那个时候北京还叫燕京。窦燕山原名窦禹钧。
窦禹钧教他的小孩子都要从小学习道义。他的五个小孩子最后都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窦禹钧怎么教的呢?现在不太好知道了,有一个说法是窦禹钧做梦能知道未来,有一天他就睡醒之后突然开悟了,整个人就变了。开始做很多慈善,办了很多私塾,邀请了很多有才能的人去他的私塾里教书。除了教他的小孩以外,也供贫苦人家的孩子读书。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小孩子一生下来父亲就要教。小孩子一怀上母亲就要教。这里的父之过说的是父母,父母如果没有把小孩子送到学校去,这就犯了没有养的过。
送到学校去了,老师的教导要严格,千万不要迎合孩子想做的事。要用启发的方法,让孩子自动的觉悟。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生下来,是没有性别的,无论男女统称为子。子的甲骨文就是一个大头娃娃的样子。
小孩子好不容易被父母送到学校去了,就要好好的学习。不好好学就是非所宜。
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学习都应该有一个专门的方向去学,学到成年就应该学成就了。将学成的东西结合到本性上去,用本性来处处服务于社会,这是我们这辈子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幼年的时候不好好学,成年之后哪一门技能都没有学好,从幼年到老年都是依靠社会的帮助,这怎么能行呢?
老何为这句话很严重哦。老话都说,这辈子我报答不了你了,下辈子我做牛做马来报答你。如果这辈子一无所成到了老了,下辈子就是要做畜生来回馈社会的。
懂道理的人知道这辈子总是在某个人身上吃亏,想通之后就明白了就是这辈子来报答他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我们学习儒学,就是要把身上的善性开发出来。求学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品德。要懂得无私,要知恩图报,礼尚往来。比如说别人给你个桃子,你要还给他一个更好的东西,要还一个李子,因为古代李子要比桃子好。
学校里面现在教的文化知识,要不要好好学呢?当然要好好学,尤其是学习了道德的教育之后,不但不妨碍学校的教育,而且可以对学校的其他教程学的更有效果。
当一个小孩子还没有长大之前,一定要亲近师长和学校的同学,为什么呢?可以习礼仪。习礼仪就是讲形式。对父母“出必告,反必面”。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汉朝的时候有个人叫黄香。黄香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冬天天气冷了他在父母睡觉之前就先铺好棉被给父母暖被窝。夏天呢,黄香知道给父母拉蚊帐,当蚊帐里有蚊子的时候,黄香就用扇子轻轻的把蚊子赶出蚊帐。
孝顺父母这件事,必须紧紧的握在手里,不能说今天孝了明天不孝了。天天都要做,时时刻刻都要做,这叫做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黄香属于孝,孔融属于悌。孔融四岁的时候,吃梨的时候把梨子让给哥哥弟弟吃。
一个人走到哪里都要明白让着别人,只要你懂得谦让,走到哪里都不会让人讨厌的。做家长的教孩子,不要教着孩子总是要赢别人。这样教小孩小孩就一直开开乐乐的没有什么烦恼,将来学习圣贤之道也会很快入门,因为普通人到圣人的区别就是明白世间的烦恼不过生死而已。
一个人的烦恼太多是会堕落的。一个人处处和别人作战,用各种方法去打压别人,这是会入恶鬼道的。问题很严重。
首先要学会孝悌,这个人的品德就能立住。其次才是知识。老师教小孩子不要认为小孩子不懂,小孩是能听懂的,社会上的一些不好的东西,要说给小孩听,开拓小孩的见闻,并且告诉他们那是不好的不要去学。只要老师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个种子,真的到了社会上小孩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小孩就会应对了。
知某数识某文,数学很重要,文学也很重要。下面就开始说数字和文学了。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这说的是十进制。
易经说的是二进制。二进制就是说世间万物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的。每一个数字都有含义的。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才,说的是草木从地面上冒出来的意思。代表着潜在的能力。
为什么是天地人?因为天地所生的万物只有我们人能意识到天地生出了万物,我们人需要效法天地,这是其他生物都做不到的。如果我们不懂得给与,还反过来我们还不停的索取,就违反了天地之道。
三光是什么?当我们抬头看向天的时候,就会看到日月星辰。日月星辰如果那里运行不正常了,古代的天文学家就认为可能会影响我们整个的社会。研究天文有更多的意义在其中,不仅仅研究天气。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纲领就是一旦确立就不会乱了。纲有正的意思。
汉朝的儒学之士共同编纂了一本书叫做《白虎通》,这本书就最初的规定了三纲。
三纲五常。三纲中其实就包含了五常,君臣就有朋友的关系,家中就有兄弟姐妹的关系。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天时。
正月叫孟春,二月叫仲春,三月叫季春。夏天也有孟夏仲夏季夏,以此类推。
古代呢,十二个月配十二地支。每一个朝代对于正月配什么地支是不一样的。从夏商周开始说,夏朝的正月从寅开始,商超从丑开始,周朝从子开始。
虽然说周朝是从子时开始,但是现在我们的农历正月还是从建寅之月开始。也就是仍然沿用夏历。
北斗七星,前四颗星是斗杓子,五到七是斗柄。一斗柄指向为准,当斗柄指到寅位时,就是建寅之月,也就是正月了。建,指向的意思。
《礼记·月令》是从《吕氏春秋》而来,就把十二个月每个月要做什么事说的很清楚。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会影响人的心理哦。无缘无故将要的生出来一些情绪的时候要提前注意避免。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除了有四个方向还有四隅,四隅就是从四个方向来的。再加上下,就是十方。
十天干常常与方位对应。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应乎中:金木水火,东南西北,都要与土或中进行对应才能够定位。
这个中很厉害。所有修行的,都要归乎中。四方都要感恩于中。我们叫中国。
五方还能代表五帝。祭祀的时候用。
为什么古代要重视祭祀呢?这是一种知恩报恩。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五行。这是从河图而来。
天一生水,第六成之。
这些数字,都是从阴阳二气而来,阴阳二气从何而来,从太极而来。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仁义礼智信,分别对应木金,火水,土。
人的本源确定了之后,人才能有定力。
礼这个非常的重要。教导小孩子拿一件东西就要放回原位,这样就会一直效率很高。而且在待人接物上对他人礼让,懂得无论别人尊不尊重我,我都要对他人礼让,时时刻刻明白人人平等,骄傲自大的心理少一点,就时时刻刻在修行。这样子做的话,别人就对我们少一分怨恨,做事情的话也没有什么障碍。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五谷,稻就是每天吃的米,梁就是高粱,菽就是各种豆子,麦有大麦小麦。
稷是一种古代祭祀专用的食物。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豕:念shi
畜:大多数人念chu,如果念xu 也不要说他念错了,因为古时候的通用读音里也有念xu的。
马喜欢顺风行走,牛喜欢逆风行走。因此风马牛不相及的意思就来了。我与你有什么关系呢?只不过各取所需罢了。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本性和天性是不一样的。本性是无私无我的,天性是爱护自己的。
欲和情是类似的。欲和情时时刻刻都有自己的私心在起作用。
七情都是有害的情绪。七情在那里时时刻刻让我们不能心神安定,还是分不清什么是性情,这是很有害的。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这是说的八种乐器。
匏是一种瓜类,用来做笙,竽。
土用来做埙。
皮革用来做鼓。
木用来做柷zhu、敔yu。
石头用来做磬。
金属一类的比如说钟。
丝,比如说琴、瑟。
竹子,比如说笛、箫。
这些乐器的发明非常的古老,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有一个臣子叫做荣成,荣成着手整理了这八种乐器。实际上这八种乐器在黄帝之前就有了。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高祖怎么算?父亲上去是祖父,祖父上去是曾祖父,曾祖父上去是高祖父。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伦:就是次序。
孝顺父母是所有的动物的天性。很多孩子不孝顺呢,是因为染上了不好的习气把他原本的良知良能给盖住了。
做人的根本,就是孝顺。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交朋友最看重的是个信字,你交代了这个人做什么事,这个人一定给你办到,这样的人讲信用就可以成为你的朋友。有的人是不能成为朋友的,需要多次试探才能知道。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十种义务是什么呢?
父母对儿女一定是慈的
子女对父母是孝的
丈夫对妻子一定要和,妻子对丈夫要顺,反过来丈夫对妻子顺,妻子对丈夫和也是义务
哥哥对弟弟要友爱
弟弟对哥哥要恭敬
朋友之间要讲信用
君子有错误,臣子就要提出来,一次不听就劝第二次,再劝第三次,第三次再劝不听就辞职
朋友之间呢“朋友之间不出恶声”,朋友之间一句伤感情的话都不要说,淡淡的疏远而已,后面有改善的时候,还是朋友
总结的来说,就是印光大师所讲的“敦伦尽份”。一定要厚道的把自己的本分做的清清楚楚。
当老师的一定要把上面的道理用小孩能听懂话说清楚。
人所同:所有人都要讲的。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蒙蒙昧昧的时候,就要开始学习了,就叫做训蒙。训诂就是学字的时候把这个字的本源都学,把甲骨文的样子画下来给小孩看。

比如说人这个字,为什么画的是人站在这里?因为人和其他动物都不同,人站在这里,顶天立地,其他动物都不是这样的。天地给了我们其他动物都没有的智慧,因此我们必须要担起来效仿天地之德的责任,其他动物都没有这个责任。
我们学字都要究这些深学问,这些学问里都包含着做人处事的道理,就包含了中华文化必须要懂的一些道理。
尤其是现在社会上有这样的一种现象。父母心疼孩子之心始终不变,但是孩子越读书,越长大就越不快乐,越叛逆。哪一个家长不心疼呢?这是哪一步出错了呢?这就是作家长的从小就要教导小孩子不要和别人斗争,天天和别人斗争,是不会快乐的,斗争是不会有止境的,赢了别人不会快乐,输给别人也不会快乐。从小教小孩不要想着争强好胜,要教他们做好自己的本分责任就可以了。
这样教导儿女,他们无论什么年龄都会懂得做人之道。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教小孩学习一定要先从简单的地方开始讲,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就要用小朋友的语言来讲。对于小学,中学生,就要用他们那个年龄阶段的理解能力能理解的话来讲。
随着年龄的不同讲解的难度由浅入深。
四书是什么呢?记录孔子言行的叫《论语》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做曾子,曾子写了一本《大学》。曾子有个学生是孔子的孙子,叫做子思,子思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庸》。孟子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他写的书叫做《孟子》。
这个以前中庸和大学都在礼记十三篇里面没有单独拎出来。到了宋朝朱熹的时候,就明确的把这两本书领出来了,叫做四书: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子思名叫孔伋,有一个版本是孔伋笔,但是呢这样直呼其名有点不尊敬,因此都改成子思笔了。
学习这条道十分的不容易,但是不要走偏了,不偏不倚,这就是中不偏,庸不易。
郑玄怎么解释中庸呢?“记载中和为用”用这部经来解释中的用。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孝经是孔子给曾子讲的一部经。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讲求就是学生把这些东西都背熟了之后,就可以请求老师来讲解经文意思了。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说的是尚书。
有四篇天子的事情,就是虞夏商周四朝君王的事情叫做典。
谟,在典里面,比如说夏典里面的大禹时代的,叫做大禹谟。
训,主要是天子所颁布的训词,或者是臣子写的。比如说汤王时期伊尹写的叫做伊训。诰就类似这个。
誓就是讨伐的时候写的。
命就是天子颁布命令昭告天下的。
读尚书,学这些就是学古代圣贤是如何办事情的。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尚书都烧没了。但是呢,秦朝不长命,到了汉朝又尊儒术了,就又在天下搜集儒家经典,这个时候,全天下只有一个九十多岁的山东伏生他童子功了得,能把整本尚书背的一字不差。汉文帝就派晁错就去找这个老伏生听诵了下来。这个版本的尚书叫做《今文尚书》。
后面呢有个鲁恭王,鲁恭王要给孔子的故居改建,就在拆除旧墙体的时候,在墙里面藏了许多的书,但是都是用不通行的蝌蚪文写的,汉朝人已经没有几个人认识了,后面孔安国翻译了出来,这就是《古文尚书》。
今文尚书比古文尚书少二十五偏,还少一篇序,其他的一模一样。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六官今天就说是六部了,是周公参考商超的礼乐制度之后创造的。
六官是哪六官?
天官名叫冢宰
地官名叫司徒
往下就按照春夏秋冬,春官以此类推。
秦始皇烧书,周礼也烧,后面汉朝又找,天地春夏秋都有,就冬没了。没办法就把有一篇《考工记》当成冬官填补空缺了。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汉朝鲁国有个人叫做戴德,他就把这个礼记流传下来,后来又传给侄子,侄子叫戴圣。这就是大小戴。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也叫做毛诗,怎么回事呢?汉朝时有一个人山东人叫毛亨,这叫做大毛公,他所拿出来的诗经,就叫做毛诗了。
后来这一个诗经传给了小毛公,小毛公叫做毛茛,生活在山西这一片,战国的话就是赵国人。到了汉朝时,毛亨把诗经给了毛茛。
学了诗之后,人的性情啊就会不自主的展露的十分的率真,待人接物十分的真诚。诗原本就是外交的作用。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四书五经已经读完了,就可以读子书了。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扬子,汉朝四川成都人,著有《太玄经》《法言》
文中子是在隋朝的时候,著有《中说》。文中子的好几位学生到了唐朝都非常有名,比如房九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到这里上面所说的就是所有的经书了。想一想为什么要读这些书?
因为这些书都是记录古代而人生的为人处世,记载的都是圣人之心,圣人之行,圣人所做所有的事为了天下万民。我们后代读书人,首先就要以圣人为榜样,无私无我的奉献自己,去追随圣人的步伐。
我们最后才能读诸子之书。因为诸子之书并不是纯粹的圣人之言,其中有一些东西需要我们自己去辨别,如果没有之前的纯粹的圣人之书,四书五经的铺垫,辨别能力就不完备,诸子之书读过之后就会所求既偏。
读完诸子之后,才能够读史,为什么呢?因为历史人物都是有复杂性的,读过诸子之后,才能会评判一段历史的褒贬。我们一般人都有一个事就是好的习气不容易学,坏的习气一学就会,如果自己的好的习气没有养成,就先看了史书,容易学坏的方面去了。
学完历史之后,就懂得“万事无常”。佛家讲无常,儒家讲天命,其实都是一个东西。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在古代,当一个小孩子读完了经史子集,要开始读史书的时候,首先有一本小册子叫做《鑑略》,鑑略就是从伏羲神农开始讲的。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商朝六百四十多年,周朝八百年,汉朝四百年。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东西两晋十五代皇帝,一百五十四年。西晋在江北,东晋在江南,王羲之大文豪就在东晋。在东西两晋建立的同时,有十八个国家同时也建立了。十八个国家里有一个前秦,有个学佛的皇帝叫苻坚,有个后秦学佛的皇帝姚苌。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宋朝的刘裕,就是逼迫晋朝的皇帝禅让皇位给他,十分戏剧的是,曹丕当时当皇帝时就是逼迫汉朝的皇帝禅让给他。历史告诉我们,你怎么样对别人,别人就会怎么样对你的。
梁武帝非常有名。梁超呢,是受到了齐朝的禅让。到了梁四世呢,就不行了,就把皇位禅让给姓陈的。
宋80年,齐23年,梁56年,陈33年。首都都为金陵,也就是南京。之前的东吴,东晋,首都也在这。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元魏,就是拓跋氏,从沙漠地带来的。之后禅让给了宇文氏,国号周。但是高氏篡位,元魏分为东西魏,高氏国号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最后这个宇文禅让给了杨家,隋朝把南北方统一了。但隋朝37年就亡国了。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这个梁朝怎么来的呢?就是唐朝有个黄巢起义,黄超手下有一员大将,叫朱温。黄巢起义失败,朱温就投降了,唐朝之后重用朱温为外交使节。之后朱温篡位他的长子觉得他不好,就杀了他。结果呢,朱温的第三个儿子,就把长子杀了。梁朝区区十年就灭亡了。
下一个是后唐。这个后唐国君本来姓朱,因为在唐朝做事好,被皇帝赐姓为姓李了,因此国家叫做后唐。后唐也叫做南唐,李后主李煜非常的有名。
下一个是后晋,后晋高祖名叫石敬塘,他本来是后唐明宗的女婿。后晋很快就亡国了,因为石敬塘原本灭后唐是靠着契丹,也就是后面辽的兵力。结果石敬塘死后,他儿子和契丹的关系不好了,契丹就把后晋给灭了。
之后有个姓刘的,刘知远。他把契丹赶走了,刚好他姓刘,于是就有了后汉。刘知远武功很不错,又会打仗,不仅赶走了契丹,把中原各地的叛乱也都平息了,但是他刚刚坐上皇位一年,就死了。位子传给他儿子,他儿子也仅仅当了四年皇帝也死了。
就到了后周。郭威灭汉之后。只传了四代,就又到了宋朝。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一开始读这些的时候,还不能理解,就要口念出来,口念出来,心就会放在这上面。后来长大了,理解能力一天比一天增长了,自然就能理解了。
什么是诵?诵和念还不同。念只是一句句念下去。诵需要把音调拉长。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项橐是古时候鲁国的一个小孩子,他在七岁的时候孔子就拜他为师了。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中书令这个官职就相当于宰相。
赵普他都当宰相了,这个时候他还继续读论语。他的名言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汉朝有一个人叫做路温舒,路温舒家里很穷,一边放养一边想念书,念书没有本子就在野外用蒲苇草编成席子就当纸在那上面写。
有一位公孙弘,他呢年纪很大了还在别人家里养猪。在养猪之余他就把竹子砍下来,在竹条上面抄写经书。
像这两位连书和本子都没有,但是还一心想要念书。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晋朝有个孙敬,他就把自己的头发挂起来这样就不会睡着了。
战国时期的苏秦,他就锥刺股。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车胤家里点不起油灯,就抓萤火虫来照明读书。
孙康呢,也是家里点不起灯,冬天的时候他就把书本对着白雪,白雪就会反射光线到书本上看清字。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汉朝有一个读书人叫做朱买臣,他很穷,就一边砍柴,一边读书。
还有一个隋朝的李密,他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他读的书还不只一本,他把读的书挂在牛角上。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苏老泉就是苏东坡的父亲,老泉是字,名字叫苏洵。他二十七岁的时候才意识到读书很重要。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梁灏是五代后晋时的人,一直运气不好。
朝代顺序梁唐晋汉周,他从后晋一直科举,到了后周都没考上。八十二岁的时候已经到了宋朝了。
宋朝 宋太祖赵匡胤,之后的皇帝是宋真宗。宋真宗时,梁灏以八十二岁高龄总算考上了,不仅考上了,在和皇帝廷对时一举成为状元。
我们读书的过程中,受到的挫折会有很多,毫不灰心,继续努力!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祖莹八岁能写诗。
李泌有一个表兄大他两岁,叫员半千就已经是神童了,但是员半千说李泌远远超过他。唐明宗听说了就去考考李泌,让臣子张说出了个关于下棋的题,让李泌说下文。李泌没有丝毫犹豫对出下文,而且说的义理比张说还好。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刘晏七岁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就拦住唐明皇给唐明皇看,唐明皇看了之后夸他写得好,还封了个官给刘晏当,官名正字。就是每天看看别人写的文章看有没有错字。
刘晏七岁就当官啦。
晏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作为臣子,要把自己的所有都献给君主,不必在意自己在哪一个职位,都是为了造福百姓。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别人给自己的子孙后代都是尽可能多的金银财宝,但是我教导我的子孙后代,都是给他们一部经。一部什么经?一部正在读的经,一部一部的来读。一部通,部部通。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