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国时代抵御过吴蜀进攻,却被演义忽视的重臣——司马望(下)

2020-08-30 21:12 作者:TzuMoSa  | 我要投稿

二、司马望的军事经历


1、司马望与姜维的交锋

司马望到任不久,就受到了蜀汉的军事威胁。在曹魏二年、蜀汉延熙二十年(即公元257年),爆发了三国历史上几乎是规模最大的战争——"淮南三叛"。曹魏扬州都督诸葛诞在寿春起兵反叛司马师,诸葛诞收拢了淮水一带十几万屯田兵,又征募四万人;东吴作为诸葛诞的盟友,也派出三万的前锋部队进入寿春,更大规模的援军也在赶赴前线。为了消灭诸葛诞,司马昭调集了徐州、青州、豫州、荆州、兖州、关中等地的军队,加上中军总计二十六万,一方面围困寿春,一方面应对东吴的援军。


关中的一部分兵力被抽调,也给姜维带来了北伐的契机。其实这个时候的姜维有些尴尬,虽然在"洮西之战"中取得诸葛亮都未曾有过的巨大胜利,但也在次年的"段谷之战"中遭遇诸葛亮未曾遭遇过的惨败,"洮西之战"中刷的声望全报销了。不过在曹魏发生"淮南三叛"的时候也确实是北伐的好机会。于是姜维又率领数万人,从傥骆道进攻关中。当时关中粮食众多,但是士兵很少,面对姜维的北伐有些不知所措。


司马望和邓艾采取防御的策略,借助防御工事与姜维对峙。姜维几次挑战,司马望、邓艾闭营不出,选择司马懿对峙诸葛亮的策略。刚刚经历"段谷之战"的失败,姜维也不能再经历一场失败。尽管关中兵力较少,但姜维也不敢强攻。双方一直对峙到诸葛诞兵变失败,姜维在无奈之下也只好退军。


2、司马望与东吴的战争

除了姜维以外,司马望还有与东吴对抗的经历。司马望在关中八年后回到朝中,升迁为卫将军、骠骑将军、司徒,领中领军,等到司马炎代魏后封为义阳王,改为太尉,领中领军如故。中领军是一个权重较高的官职,中护军就隶属于中领军,司马望之前的护军将军其实就是中护军资历较深者,中领军资历深者为领军将军,职权其实差不多。可以看到司马望在西晋初始时的地位,位列三公,而且有实权。


在西晋泰始四年、东吴宝鼎三年(即公元268年),东吴后主孙皓发动多路大军伐晋,其中包括江夏、襄阳、合肥、东关以及交州等地。司马望率领两万中军到龙陂镇守,随时支援江夏与襄阳;等到江汉战场平定之后,司马望又赶赴淮水一带对抗孙皓,最后逼退了孙皓;另外在西晋泰始七年、东吴建衡三年(即公元271年),孙皓再次北伐西晋,司马望继续率领中军对抗孙皓,不过这场战役并没有碰撞起来。东吴士兵对这次北伐非常不满,军中有"遇敌便当倒戈"的情绪,最后孙皓只好撤军。


总结:司马望作为司马氏的重要人物,曾经因为曹髦和司马昭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而选择出镇地方,等到曹髦被司马昭杀死之后,司马望终于还是服从了家族利益。可见司马望并非对曹魏忠诚,仅维系在曹髦这个个人身上。司马望在关中地区抵抗了姜维的北伐,又两次对抗孙皓的北伐,都是作为一军主将。虽然没有爆发激烈的战争,但也可以判断出司马望应当具备一定的军事能力。司马望在最后一次对抗孙皓的同一年去世,也就是泰始七年,享年六十七岁。



三国时代抵御过吴蜀进攻,却被演义忽视的重臣——司马望(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