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陈久金:西方白虎的故事

2022-08-11 09:57 作者:青海人民出版社  | 我要投稿

文/陈久金

       一、西羌民族的虎图腾崇拜

       西羌的名称出自《后汉书·西羌传》,由于其主体生活在中国西部,故称为西羌。有史可考的文献,最早见于殷墟甲骨卜辞。西羌也叫羌方、北羌、马羌等。西羌主要活动于陕西西部、甘肃的大部,臣服于商朝,与周民族的姬姓有着密切的关系。大约自夏朝以来,他们便结成世代通婚的部落联盟。周人的远祖首领后稷,其母亲就是有邰氏女,叫姜嫄。有邰氏是羌人的一个支系,姜姓,故称太姜。据记载姜人是支持周人攻灭商朝的一支重要力量。秦人的力量强大起来,大批羌人被秦人俘作奴隶,无弋爰剑便是其中之一。无弋爰剑逃归之后,将学到的农耕技术带回羌地,教会羌民耕种,由此无弋爰剑便成为羌人的领袖。羌民也完成了从游牧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过渡。

       据古籍记载,远古的几个帝王,除虞舜生于濮州姚墟为东夷人外,其余大都是西羌人。例如黄帝姬姓为西羌人,炎帝姜姓也是西羌人。故远古的黄帝族和炎帝族,都是进入中原的西羌人。姜、姬二姓,是西羌族中世为婚姻的两个大姓,周人姬姓与有邰氏姜姓的联姻就延续了这种关系。

        古西羌人有明显的虎崇拜痕迹。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当无弋爰剑逃归时,被秦人追赶,因受到虎神的庇护,才得以顺利地逃回。以后无弋爰剑及其后裔世代为羌王,羌人为感激虎神对无弋爰剑的庇护,世代崇祀白虎。这是羌人崇虎起因的一种传统说法。其实羌人自古以来就以虎作为图腾。长沙南沱大塘的农耕遗址中,发现7000年以前的土陶器上绘有长牙獠人面纹,就被认为是炎帝文化的图像符号。该长牙獠人面纹就是人面虎头纹,被看作是崇虎部族的徽记,因为只有虎豹才有此獠牙。

图1 明人西王母想象图
注意该神有一条长长的虎尾,嘴里左右各有一对虎牙

       在上古时被称为西王母的西方少数民族首领都是西羌族系统。文献中对这些西王母的描述,大多是母虎形象。例如,《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西山经》又说:其神“豹尾虎齿而善舞”,“状虎而九尾,人面而虎爪”。(见图1)相传周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曾在瑶池宴请西王母。西王母在宴会上吟诗,述说自己是“华夏古帝”的女儿。这个华夏古帝,应该就是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

       秦汉以后,皇帝自称真龙天子,外出打龙旗,穿龙袍,所住的宫廷建筑也到处刻画出龙的形象,现今的故宫博物院,就是生动的实例。这可能是秦汉帝王出自东方,受到较多东方文化习俗的影响所致。周以前的古帝或首领却不是这样。在原始部落里,人们常将本族的图腾作为徽号,也作为族人的自称。崇拜虎的民族便常以虎自称。至今仍然如此。如西羌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彝族,就曾以拉、罗,即虎给自己命名,各部落酋长也常以虎自称。罗罗即虎,通常作为彝族先民的自称。西王母的统治中心在昆仑之丘,这个古帝的下都由神陆吾守卫着,陆吾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见图2)。

图2 昆仑神陆吾
《山海经·西山经》载昆仑之丘的陆吾神虎爪而人面,昆仑之丘象征西方之地,西方人的图腾象征是虎

      《史记·五帝本纪》载炎帝、黄帝逐鹿中原时,说黄帝曾率领熊罴狼豹貔虎为前驱。周武王克商的战斗也曾得到这些以虎为图腾的酋长们的支持。

       据历史学家的研究,现今羌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哈尼族、巴族、土家族、白族、藏族等,都是古羌人的后裔。而这些民族直至近代,仍然保存着虎崇拜的遗迹。彝族自称罗罗,也与虎有关。《山海经·海外北经》说:“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骈雅》曰:“青虎谓之罗罗。”青近黑。彝族的黑虎崇拜,在古代的文献中即有明确的记载。氐族为羌族的分支,《南齐书》载宕昌羌人说:“俗重虎皮,以之送死。”又唐樊绰《蛮书》说:“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明确地记载了巴人崇祀白虎的习俗。公元6世纪,在青藏高原有一个森波国,其王名叫达甲吾,意思就是白虎。所有这些事实,都说明古羌人非常崇拜虎。以往有人据汉字羌的上方是羊字为由,认为古羌人以羊为图腾,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我们认为,羌字从羊,只是汉字羌读音韵母方面的考虑,与羌人的图腾毫无关系,羌人以虎为图腾是无法推翻的历史事实。

       二、周人与虎图腾的关系

       周人是源于西羌的,但是,至今仍有少数人不愿意承认这一历史事实。尽管他们可以承认彝族先民有虎崇拜,西羌人也以虎为图腾,但他们并不承认彝族是西羌后裔,且认为周人并没有虎崇拜的直接证据。正因为有这些不同意见,这里还有进一步阐述的必要。

       在四川的西北地区,现今仍有羌族人。当然,上古的羌人人数比现今要多,只是在历史的变迁中,大部分西羌遗裔分化融合成其他民族,例如,现今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藏族等。民族史家也大多承认彝族、白族等是古西羌的遗裔,而在这些民族中,古西羌的文化习俗在彝族中保存得最为完整。这是由于他们主要活动在四川大凉山的腹地,直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还保存着奴隶制度,较少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

       当然,古代文献中直接记载周人崇祀虎的地方并不多,即使如此,我们仍可找到许多崇祀虎的痕迹。例如,周人用于祭祖先和天地的青铜器上的纹饰,前人习惯地称之为饕餮纹,据前人的解释,它象征贪得无厌的穷奇,而穷奇是被东夷首领流迁四方的四凶之一(见图3)。所谓四凶,正是当时不服舜统治的西方虎民族的四个酋长。近年来考古学家马承源先生指出,将西周青铜器纹饰定名为饕餮纹是不对的,应更名为虎头纹。周人的礼器以虎为纹饰,正是周人以虎为图腾的标志,是周人祖先崇拜的反映。

图3 《山海经》中的穷奇神像

       其次,我们知道,后世天子都自比为真龙天子,在禁宫中以龙为纹饰。但据《周礼·地官·师氏》记载,周王处理政事的路寝之门则称为虎门,门外画的是虎象。那么周天子办公之处就不称龙廷而应是虎廷了。

       再次,据《古今图书集成·虎部》记载,周人习惯于在死人墓前立石虎象以镇墓。所有这些,都表明周人有崇虎的习俗。正如唐樊绰《蛮书》所说,“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周人祭祀方面的习俗与樊绰所载相当,说明周人也是虎图腾氏族之后。以上证据表明,周人是古羌人的后裔,无论是羌人还是周人,以虎为图腾的证据都是确凿的。以“羌”字从羊来解释羌人以羊为图腾,那是违背历史事实的文字游戏。再则古羌人并不懂汉字,他们的图腾想必是不会由汉字怎么写来决定的。

       周人及迁居中原的原古西羌遗裔所留下的虎崇拜遗迹比较少,这一现象正好表明在华夏地区社会日益进步的环境下,图腾观念逐渐消失。实际上,图腾是原始人类的一种宗教信仰,它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淡忘消失。周人在夏代就担任农官,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其灭殷成为华夏共主之后,文明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图腾意识的消亡是必然之路。

       三、西羌族的地域分布与白虎星座分野的关系

       古西羌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和四川西部地区。但古西羌族与现今的羌族已有很大区别,今天的羌族仅生存在四川西北的狭小地域,是人口只有4万左右的少数民族。大部分的古西羌遗裔,已融入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有的则演变融入现今的彝族、纳西族、白族等。先秦时的戎狄,具体而言有犬戎、鬼戎、赤狄、白狄、长狄等,与周、晋、燕、齐、卫等国发生过多次战争。

       古西羌族的一些支系也向中原地区发展,对中国上古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有炎帝、黄帝系统,伏羲、颛顼系统,戎狄党项系统和西南夷系统等。炎黄系统总是伴生在一起,结成世代的婚姻集团,这就是黄帝系统的姬氏和炎帝系有邰氏的姜氏集团。他们主要分布在山西晋南地区、山东鲁南地区、河北中山与邢台地区、河南新郑与开封地区、陕西渭河流域。炎帝的后裔可能有一支迁至湖南,但已与南方少数民族相融合。在华夏地区,炎黄后裔的主要聚居地都建有祭祀其祖先的建筑物,如在陕西眉县、山西运城市稷山县、闻喜县,都建有姜嫄墓、后稷祠、后稷墓、邰亭等。晋人向北发展以后,又在侯马、太原等地建有台骀庙和圣母祠等。山东费县也有台亭等多处炎黄后裔祀祖之地。

      《淮南子·天文训》曰:“奎娄,鲁;胃昴毕,魏;觜觽,赵。”《天官书》曰:“奎娄胃,徐州;昴毕,冀州;觜觹参,益州。”《晋书·天文志》说:“奎娄胃,鲁,徐州;昴毕,赵,冀州;觜参,魏,益州。”

       以上文献细分来看互有出入,但总的来说,西方白虎所对应的地域可分三块,一块为鲁地,一块为晋地,包括后来的赵、魏二国,另一块为益州地,即益州。西汉时的益州地界很广,包括云南和贵州、四川、陕西的西部和甘肃的一部分。

       前已述及,陕西眉县和山西南部是唐人周人的发祥地和活动中心,所以将其分配在西方七宿并且是西方白虎的主星,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东周以后关中雍州为秦人所替代,成为秦人的根据地。周宗室只得东迁伊洛,寄居三河中的狭小之地。这个地区原为鸟夷的居地,周王室借居之后,周王室的分野则成为南方分野的一部分。晋鲁为周人的后裔。晋又是在唐人的根据地建立起来的国家,无论是唐人或周人,都是古羌人的直接后裔。羌人崇拜虎,故将西方七宿作为羌人的主星。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赵占有山西的北部和河北中部及后来从韩国夺去的上党等地,他们都是典型的西羌后裔。魏国的基地在晋南的河曲,是传说中的唐都所在地。其逐渐向东扩展,至河南的北部和中部的开封。正因为魏占有唐人的故地,才成为西方白虎主星的分野之地。韩国以上党为基地,又夺得河南的颍川、南阳及郑国,向黄河以南发展。自从上党为赵占有之后,韩人实际借居了郑国之南部。每一种分野理论的建立,都决定于当时国家的疆域范围。《天文训》以周代为疆界,其余以汉代为疆界。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理解《天文训》为什么不载益州了。

       不明白恒星分野理论实质的人,就不理解较晚的分野理论何以将益州补在西方白虎的名下,又将并州补在北方玄武的名下。实际上,这个补充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但保证了国家疆域分布的完整性,也促进了分野理论的完善和统一。这是因为,它不仅表明中国西部的领土不能没有益州,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益州之民是重要的虎图腾的信奉者。同样道理,《淮南子·天文训》北方玄武的分野不载并州,《天官书》《晋书·天文志》等补入并州也是很必要的,并州不但位在正北方,更重要的是并州为夏人的后裔匈奴的生存地。作这些补充,正是恒星分野观念与民族图腾有关的重要证据。但是将益州补在魏的名下和将并州补在卫的名下又都是不妥当的,正确的办法是觜参对应于梁州、益州,室、壁对应于卫和并州。卫只是豫州的地界,分野与东方七宿之地相接。

      《汉书·地理志》在解释鲁地属西方七宿的理由时说:“周兴,以少昊之虚曲阜封周公子伯禽为鲁侯,以为周公主。其民有圣人之教化……今去圣久远,周公遗化销微……然其好学犹愈于它俗。”是说鲁地之民受到周文化的教育,而习俗与周相同。实际上,如笔者以上所言,早在周建国之前,已有有邰氏迁居鲁地,并建有邰亭,是鲁地有羌民的物证。这正是将鲁地纳入西方七宿的道理所在。由于鲁地在赵、魏之东,故将鲁之分野置于西方七宿之首。

摘自《中国古代星空解码》

青海人民出版社




陈久金:西方白虎的故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