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瓦碗里忆往昔,小碗汤中盛旧事

黑瓦碗里忆往昔,小碗汤中盛旧事
——厚坡最高礼遇十碗一架山和小碗汤散记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国的饮食文化更是绵延数千年,在不同饮食审美风尚和各个民族性格特征的影响下,勤劳的中国人民创造出了流光溢彩的中国烹饪技术,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食客们说到中华美食之道,往往喜欢引用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殊不知,孔子的饮食观背后,是其心怀的礼制,其实中国人和食物最早的联结不是味道,而是礼仪。《礼记》所说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大意就是说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礼。说到食物和礼仪的关系,不禁勾起了我那遥远的乡愁,故乡厚坡的传统美食十碗一架山和小碗汤以其香而不腻酸辣可口的特色令在外的游子们经年难忘思乡心切。乡愁如烟,经常会因为一个小小的缘由而弥漫开来,就像上个周末,因为一场对传统美食的盛大纪念,我乘车百里翻山越岭回到久别的故乡淅川县厚坡镇,面对眼前那些带着穿越风味的传统美食和民俗风情,一些故去的人和事顿时在眼前频频浮现,我不由得眼含热泪,彻彻底底沉浸在对美食和往事的深深眷恋之中了。

厚坡是南阳市淅川县下面的一个历史古镇,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所在地,这里是春秋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曾诞生了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著名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等都曾在此留下光辉的诗篇。厚坡之厚,不仅仅在于其一方热土上劳动人民的厚道,也不仅仅来自于其人文历史的厚重,厚坡之厚和其传统美食功底之深厚也有着必然的关联。自70年代初厚坡从邓县划归淅川之后,厚坡美食便以其独特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淅川人的口味,无形中悄悄地改变着淅川人的饮食结构,而厚坡韦集的十碗一架山和小碗汤更是以其特殊的宴请用场和传统的制作手法成为淅川传统美食中的代表。一般的小吃店,墙上总喜欢张贴一段传说,无论我们是否当真,而关于十碗一架山,背后确实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据说,这套菜的发明者是民国时期厚坡韦集河洼村的李景俊厨师,李景俊的厨艺当时在方圆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好,人们但凡有事需要请客,都会请李厨师前去做菜。据说河洼有一家儿子相亲,姑娘要来家里看家,可惜这个家庭实在是太贫穷,没钱购置大鱼大肉,李厨师就灵活变通地用辣椒、萝卜、茄子之类的蔬菜一番加工后裹上面糊在油锅里炸,然后装在黑瓦碗里放进蒸笼里蒸。十道菜上桌恰好能摆成一架山的形状,寓意连理稳如山,根深也更茂。女方家人十分佩服此种接待礼仪,遂同意结婚。十碗一架山由此得名,后不断演变改进,并在周边地域流传开来。

厚坡的传统美食十碗一架山和小碗汤曾经作为当地婚宴送客席和订亲饭桌上最高规格的待遇,终以其传统名菜的身份在南阳地区的部分区域以大同小异的形式扩散开来,只是有的地方称之为扣碗。婚宴作为人生大事,结婚当天娘家人送姑娘到婆家,婆家人自然不能怠慢,儿女大事是每个父母心里天大的事,为了显示对新媳妇和其娘家人的敬重,婆家人愿意在婚宴上做这种费时费力的美味,娘家来送亲的人俗称送客,因此,娘家人的宴席就称为送客席。送客席入席之初,主人家会安排事先请来的执客用特殊的礼仪迎宾入席,这个时候,唢呐是不能少的,在喜庆的铜器声和执客的作揖迎宾中,新娘的娘家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备受尊敬的最高礼遇,自然是一脸满意地入席就座。
行文至此,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父辈去老亲戚家坐送客席的往事。当时,我大概六七岁的样子,在距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兄弟三个同为我家的老亲戚,按亲疏远近和辈分,无论他们三个谁家娶儿媳妇,都会派人来请父亲去陪送客,如果父亲恰好在邓县上班,那就由二叔去作陪。作为小孩子,我就在家巴巴地盼着父亲或二叔赶快散席回来,盼着那黄草纸包着的果子点心快点回来,然而,那时候的物资太有限,那时候的人们也特别讲究礼仪,婚宴的酒席总会分为三场,普通客人坐的是第一场和第二场,送客席总是安排在压轴的第三场,并且那时候人们大都习惯在年底来个双喜临门地结婚,冬天的天黑得早,等父亲或二叔坐完送客席回来,往往已经是天黑,小小的我总是等得元气大伤分外焦躁火冒三丈,可这些都不重要,只要父亲或二叔从中山装侧边的口袋里掏出那包果子点心,我顿时便调皮地一笑不再计较。时隔多年,十碗一架山竟勾起了我对这些陈年旧事的一再回忆,也让我想起了两位已经故去几年的父辈至亲,在双眼湿润的同时,不禁感慨万千。

十碗一架山和小碗汤作为送客席的必备礼仪,有最先上桌的果子盘四个,并且附带八个事先折叠成袋子造型的黄色草纸,这四个压桌碟又称捎包碟,主陪会在这时起身把四碟果子点心按照先主客后陪客的顺序均匀地分发给八位客人,客人自行包裹好,散席后带回家,这就是人们俗语常说的捎个包。端菜的掌盘遵照执客要求,按照八步S形上菜,左桌右手上菜,右桌左手上菜,和着乐队的节拍。和四个果子碟一起端上来的,还有正菜八碟,这八个碟子包括四荤四素,受当时食材和生活水平所限,这八碟正菜也就是普通常见的荤素搭配。在撤去四个果子碟和八个正菜碟之后,经典美食十碗一架山就隆重登场了,这里说的十碗包括酥肉、酥茄子、酥排骨、炸素丸子和一个凉拌莲菜,用来装菜的碗也相当讲究,一律用老式黑瓦碗,这种碗小而精致,吸油隔热,能保留肉食原本的鲜香,软烂不腻,做蒸菜尤其是蒸肉特别好吃,蒸出来的各种肉品别具特色,堪称厚坡一绝。这时候,新郎新娘就开始挨个的在送客席上鞠躬施礼,客人们也相继开始划拳猜枚联络感情,送客宴席的氛围此时已经达到了高潮。十碗一架山之后,是三咸一甜共四碗小碗汤和每人一套小醋水碟小调羹,三个咸汤先上来,然后会上来一碗清水,这是为了防止串味儿,让涮去调羹餐具上的咸味儿,好准备喝第四碗的甜汤。谢客的主食沥水面条会在宴会的最后端上来,客人们简单用过面食之后,相继起身道别,至此,这天的婚宴基本圆满结束。

话说因为十碗一架山的宴请礼仪,当地还产生过一场这样的闹剧:韦集有一家娶二儿媳妇时,按照当时的最高礼遇在送客席摆上了十碗一架山,然后请已经过门十余年的老大媳妇作陪。原本高高兴兴的大儿媳妇,看着眼前端上来的菜肴越来越丰盛,不禁有点闹心,就在这时,掌盘的恰好把十碗一架山送了过来,大儿媳妇内心的怨气实在是忍无可忍了,她丢下碗筷,一拍桌子,杏眼圆瞪地忿忿:“我当初结婚的时候就没有十碗一架山,凭啥老二媳妇结婚送客席就吃上了这十碗一架山,偏心!”正沉浸在喜庆氛围里的客人们顿时一惊,无不很感意外地侧目看向老大媳妇。这时,正在忙碌着招呼客人的婆婆听到了,贤惠慈爱的婆婆立马过来坐在大儿媳妇身边耐心劝慰:“你结婚是在十几年前,那时候条件都太差,当时也还没有这个十碗一架山,可别生气,咱家现在的条件是啥都有了,你随时想吃十碗一架山,妈给你做,啊!”听了婆婆合情合理的劝说,明事理的大儿媳妇顿时消了气。从这个真实的小品剧足以可见,十碗一架山在厚坡当地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宴请地位。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一再提高,厨师们对小碗汤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改版升级,十碗一架山也被不断地改进再改进,直到食材和容器也被更为高档更为流行的物件悄然替代,现在的人就很难再吃到这当年原版特制的美食了。然而,在一代代厚坡人的记忆深处,这曾经最为尊贵的十碗一架山依然会在婚宴和订亲酒席上被一次次提及,毕竟,念旧情结人人都有,老一辈最不能忘却的依然是那个年代最为传统的待贵客之道!本着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秉承着对老祖宗留下的宝贵厨艺的延续和推广,厚坡韦集韩老六胡辣汤隆重推出了这套传统美食十碗一架山和小碗汤,在传承历史的同时,也留住了乡愁。再简单的食物都有自己的灵魂,有很多传统味道是外地人所无法复制的,人们总是习惯用五味杂陈来形容心情,因为味道才是每个人心中固守的乡愁,而家乡传统美食则有着很强大的治愈力量。十碗一架山作为厚坡韦集韩老六胡辣汤的一张特色美食名片,在极力保留原有口感和品质的同时,对传统美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华美食的确历史厚重博大精深,但它的成长之路也是充满了曲折萦纡。转眼当下,美食作为一种文化,在这个物资丰盈的时代里被一再放大,从大手笔的《舌尖上的中国》到各类美食养生节目,美食成了人们追逐的热点,也成了传播中国文化的最佳途径。深入了解到中华美食背后的漫漫征途之后,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下,食客们也许会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产生更深的感悟。中华美食是美好华丽又精致的,同时也是坚毅顽强又隐忍的,中华美食是古老悠远的,同时也是大器晚成的。厚坡韦集的十碗一架山仿佛是一场漫长的蛰伏,为的只是在后人眼前呈现其惊鸿一瞥的魅力,中国美食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兼容并蓄的能力和海纳百川的气度,厚坡的胡辣汤如此,厚坡的蒸面条如此,厚坡的十碗一架山和小碗汤亦如此。
有人说,人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爱已经辜负得太多,美食就不能再辜负了。此时,我真想来一碗河南的烩面,我还想来一份淅川的酸菜绿豆面,我更想去体验一下韦集的小碗汤和十碗一架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