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内心的愤怒与仇恨感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灵性方面的课题.[愤怒与仇恨]
很多人拒绝承认自己的这两种情感,那种感觉就像一旦我承认了我会对他人的行为表示愤怒,我对他人的行为表示恨意就是一种自己不够善良的体现.
我们总觉得原谅与仇恨/愤怒与平和是一组相互对冲的情绪,如果再说的严重一点,很多自我道德约束比较高的人群,会陷入这样的自责:“我是不是假善良? 如果我真的善良,为什么我依旧会对一个人如此的憎恨?”
而我们看到的很多灵性内容,都是在极大力度的宣扬善,极大力度的告诉大家应该原谅他人.
而对于自己内心的愤怒,我们要做的只有两个字,那就是 “放下”
于是我产生这样的疑问: 往哪放?怎么放?放下我还捡吗?忍不住捡怎么办?
你看,我就是这么拧巴.我跟你一样拧巴.

遇到问题,我们就解决问题,我采用了假设.
假设我就是放不下愤怒与仇恨,假设我承认了自己没办法达到我过高的道德标准,出于想要让自己的情绪得到释放的想法,我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不了放下,那就解决----- “如何压根就不拿起这两种情绪?”这个问题.
“他人即地狱”
你好奇吧,在聊仇恨的我,怎么突然扔出这样一句话?
这句话来自一个叫做《禁闭》的剧本,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我从脚趾尖同意到头发尖。我认为说得太正确了,对于一个想要避世的人来说,没有比他人更让人感到困扰的存在了。
过了五六年,重新想到这句话,依然同意,可不再想着遗世独立,自愿走进花花世界的我,该如何再次看待这句话?

疑问放在这,插播广告:
今天的广告是关于
【主体性】&【客体性】
主体性:我们经常聊的话题『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命在运前,人能够自由地掌握自己的生命。我们无时无刻由主观意志做决定,我们随时有能力意识到自己才是人生的主宰。我们可以靠自己活出不同颜色的人生。哲学上将这成为人的主体性。
客体性:不啰嗦地讲,我们认为生活中,除了自己一切都应该是客体。
因为我们都想主导自己的生活。
当我的广告播放完毕,你头脑中有没有出现这个问题:
当两个人产生连接,我是主体,对方也是主体。
而我们都想要生活中除了自己,其余的一切都是客体。
于是我们双方都想办法将对方变成客体,以此来捍卫自己的主体性,证明自己的完整,维持自己向往的自由。

那么现在你知道,我们的愤怒和憎恨来自于哪里了吗?
当我们承认了对方的自由,自己无法改变对方的自由意志,我们就产生了对对方的愤怒,如果对方是一只可以自由驰骋的白马,那自己就沦落成只能看见线条优美的白马背影,却怎么也唤不回对方归来的愤怒的牧民。
你会憎恨白马身上的马鞍或是你身处的广袤草原吗?因为你知道,马鞍和草原对于你来说都是客体,而在你承认对方主体性的时候,自己就变成了客体,你憎恨你愤怒,自己变成了“物品”
读到这里,你能够去客观看待自己的愤怒与憎恨,以及那些我们从前发生过的争吵了吗?
如此想来,解决愤怒与憎恨的方法,似乎就变成了 【承认他人也有主体性】以及【接受自己在他人的世界中是客体身份】
悲观主义的视角是:我们没办法既让自己是主体,也让对方成为主体。我们不断的战斗,不断地斗争,因为我们很难找到相互承认、彼此尊重。
而我认为,利用合一的视角,便能解决这个问题,倘若对方就是一部分的我,那么在这一场名为『看谁更能让对方生气』的游戏中,参赛者只有我自己。
如何放下呢,那就是我还拥有着一个权利,那就是不让自己与自己争执,我允许自己过去做了无意义的争斗,但未来,我可以试着,在这一场主客体游戏中,不止做那只想要不断奔跑地白马,也可以做一个开心望向白马的牧民。
因为当我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看着白马离开的我,也拥有了那一片美丽的旷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