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关系知识点迷迷糊糊?看完这篇,让你瞬间清醒!
哈喽不期而遇,开始学习今天的内容叭~
目录
古代史中国民族关系常见形式特点
近代相关民族意识的答案模板
现当代的民族关系
相关考题
1古代史中国民族关系常见形式特点
交融的方式
① 友好往来:联合斗争在大统一的局面下,各族人民共同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
② 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
③ 民族迁徙:五胡内迁,江南开发,迁往边疆等。
④ 杂居、通婚: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⑤ 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⑥ 国家政策中央政府管理:册封、会盟、改土归流等。
⑦ 民族战争:魏晋南北朝时分裂兼并战争,辽宋夏金元等政权的战争等。
⑧ 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互市,边境贸易榷场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特点:
①交往形式多样
②中央政府重视
③主流友好交往
④民族交融加强
⑤民族政策方面适时调整
⑥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⑦武力威慑与怀柔政策相结合
民族交融的影响:

2近代相关民族意识的答案模板
名词理解:国家认同
主要体现为个体或群体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为国家维系自身的统一性、独特性和连续性提供重要保障。
“怎么认同”:即通过对心理过程的描述来定义。在明确自己所属国并逐渐认识这个国家的心理过程中,人们逐渐对国家产生认同、热爱之情,从而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支持与依赖。
“认同什么”:由于“国家”的概念在社会文化层面包括领土、主权以及人口等要素,在政治制度层面则包括国家政体、权力机构等要素,所以“国家认同”的内容包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国家主权等相关内容。
(一)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1.发展历程
高度浓缩版
(1)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人们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苏醒。
(2)甲午中日战争——民族的危机意识逐渐强化:甲午中日战争使民族危机空前强化,知识分子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梁启超、严复高举社会达尔文主义,以民族危亡唤醒民众,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梁启超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3)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发展:孙中山深化了民族主义概念,将民族主义扩展到民权、民生,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国民大革命时期又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反帝主张。
(4)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的高涨: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高潮,伴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
详细:
(1)清末民初——形成阶段
① 原因:鸦片战争刺激;经世致用思想;有识之士推动;中西联系加强
② 表现:
a、破除“夷夏之辩”的传统观念
b、民族危机和民族自强意识出现
③特点:外来侵略刺激;挽救民族危亡;封建士大夫主导;维护专制统治……
④影响:增强民族意识;推动学习西方……
(2)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初步觉醒
①原因:民族危机加剧;民族工业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政治运动影响;有识之士推动;西方民族民主思想影响
② 特点: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相糅合;争取中华民族独立与国内各族平等相交织;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结合;资产阶级为主要推动力量
③影响:增强民族意识;促进近代政治运动;推动近代工商业发展
(我们主要展示答题模板,另外两个阶段看看能不能回想起来,如果不能,停下来!现在就去翻定哥的笔记书,找明白再回来!剩下的时间再紧迫,基础也不能随便糊弄!)

【归纳总结】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民族观)
(1)原因
①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②社会经济发展,新兴阶级产生
③近代民族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
④传统民族主义提供了理论来源
⑤西学东渐,西方民族观的影响
⑥有识之士为救亡图存的探索
(2)表现:
①传统天下观改变,近代国家意识形成
②世界意识逐渐形成,近代外交思想萌发
③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主张民族一律平等
④反对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争取民族独立
(3)特征
①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目标
②与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
③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④不断克服狭隘民族情绪,理性民族主义占主流
(4)评价:
①是列强侵华和民族危机加深的必然产物
②有利于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解放
③加速向西方学习进程,推动外交近代化
④有利于近代中华民族整体国家观念形成
2.兴起原因
(1)西方的殖民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重,这是民族主义不断高涨的重要原因。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是促进民族主义兴起的文化基础。
(3)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
3.特点
(1)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2)始终与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
(3)与国际主义相结合,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本质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
(二)近代中国的外交变化
1.晚清政府:晚清列强侵华,打开中国大门,促使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向不平等条约体系转变,西方外交观念的冲击,影响了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变化。
晚清外交体制的变化:
(1)专门性外交机构的设立
①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衙门,成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特设机构。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标志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
②南、北洋通商大臣:《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先后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后演变为南洋通商大臣(办理江浙闽粤内江各口通商事务)。另有北洋通商大臣,其前身为1861年设在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统管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交涉事务,兼管北洋洋务等)。
③官员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开阔了视野,逐渐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外务部则建立了领事制度,厘定了派外使节职制,制定了外交规章,重用受过西式教育与留学西洋的人才,重视职业外交官的培养,在选拔官吏时较为强调专业知识,使得清末外交人员的素质大为提高,改变了中国外交官员对于世界形势、外交惯例懵懂无知的局面,较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近代驻外机构的设立: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逼迫下,清政府允许各国在北京设常驻公使馆。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了第一个领事馆,以后逐渐增多。清政府的外交体制逐步完备起来,走进国际社会,对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保护海外华侨利益,密切华侨与祖国的关系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3)晚清外交观念的转变
①中西交往中的文书格式的变化。放弃“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这一样式很快被中英同类文书所仿效,成为其后清朝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
②中西方官方之间平等往来。以条约形式规定中西方官员间平等往来,如设立总理衙门作为外事管理机构。
③对外派遣常驻使节。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各国先后派遣使臣常驻京城,以便直接与中国交涉。清政府开始遣使出洋,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遣使出洋的具体操作模式。1877年,郭嵩焘作为清廷向外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使节抵达英国。
2.民国初期的外交改革
(1)拟订外交部组织法,制定《外交部官制》,创建了较为完善的外交人才培养体系。
(2)在外交人才的选拔上,废除前清时期的保举制,制定了外交官领事馆任用暂行章程,把兼通一国以上外国语言规定为外交官录用的必要条件,进一步淘汰了清末外交官中的传统型外交人员。
(3)在驻外使领馆方面,收回驻外使团的人事任免权,规定领事按年度编制预算交外交部审核,经费按月拨发,理顺了驻外使领馆与外交部之间的关系。
3.北洋政府时期
(1)袁世凯:1915年“二十一条”与“民四条约”。
(2)段祺瑞:1917年“西原借款”(出让中国东北筑路权、采矿等)与参加“一战”。
(3)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4)北京政府:修约外交(1919—1927)(集体修约到个别废约。特点:①利用列强间的矛盾谈判;②受内政的掣肘;③民众舆论和情绪的推动;④抓住到期修约的机遇)。
(5)南方政府:革命外交(1923—1927)(在以俄为师的背景下,出兵北伐,相继收回汉口、九江租界,并强行开征二五附加税)。
4.南京国民政府
(1)1928年改订新约与关税自主。
(2)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3)1942年反法西斯同盟,1943年废除“治外法权”(抗战时期的废约外交)。
(4)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
(5)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
(6)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3现当代的民族关系
1.现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1)背景: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基于国情而实施的。
(2)确立: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
(3)意义:少数民族实现了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2.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历程
3.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诉求
(1)政治层面:维护中华民族国家统一与主权完整。
(2)经济层面:维护经济利益以实现民族国家富强
①反对全面开放,主张适度开放。
②主张发展中国的战略产业。
③积极推进区域化,建立亚洲经济圈。
(3)文化层面:抵制西方话语霸权以建构民族新文化
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1)背景: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
(2)内容:
①政治层面:维护中华民族统一与主权完整
②经济层面:维护经济利益以实现民族国家富强
③文化层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构民族新文化
(3)影响:民族凝聚力增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展
目标:新时代,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
积极建立平等、和谐、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4相关考题
1.(2011·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答案:A
(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C
(2013·全国大纲卷·16)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答案:D
(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答案:B
材料一 “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1902年提出的。梁启超强调“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的称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而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又强调现实中汉族与满族没有完全同化,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
——摘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 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中共在抗战时期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但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
——摘自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观念的背景。解读梁启超与章太炎关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差异背后所蕴含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复兴”论在当时盛行的意义。
(1)背景: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民族意识觉醒;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影响,中国近代民族理论逐渐形成;梁启超认识到民族主义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原动力;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
差异:梁启超重“文化”,认为接受了中华文化的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章太炎重“血统”,认为有汉民族血统的民族才属于中华民族。
目的:梁启超试图借助满洲贵族掌控的清王朝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章太炎则希望通过排满革命(民族革命)建立汉民族为主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意义:有助于中国知识分子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推动国民革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推动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促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民族工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与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持久抗战和民族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