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随堂笔记】“语源学与汉语史研究”专题

2023-04-16 15:59 作者:小僧の神様  | 我要投稿

参考书目: 《文始》(章太炎) 《汉语史稿》《同源字典》(王力) 《汉语语源学》(任继昉) 《上古汉语同源词意义系统研究》(黄易青) 《汉语同源词大典》《语源学概论》《中国语源学史》《<说文解字>精读》(殷寄明) 《语文学论集》(张永言) 《中国小学史》(胡奇光) 《语言》(房德里耶斯) 《语言论》(布龙菲尔德)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Sweester) 语源学研究不可郢书燕说,牵强附会。——“不可寻着梵语之根而舍弃我之吗哪”(Du sollst nicht Sanskritwurzeln klauben und mein Manna verschmähen) 先例:周及徐《汉语-印欧语词汇比较》(2002):上古汉语和古印欧语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语音对应和词汇对应(??) e.g. “武”和“马”(《说文》:马,武也) ★该书时空跨度太大,缺乏代际和更为细分的考察,中间有太多的空白需要填补;对不同语言的掌握程度也影响研究的可靠性 はなす:話す・離す・放す(同音关系 可能有 同源关系) 认知上的旁证——《西厢记》:言出如箭,不可乱发,一入人耳,有力难拔。 一、声训传统: ①《论语》:政者,正也 ②《释名》:百姓日称不知其所以然 二、转语说(“语之转”)传统:扬雄《方言》 三、右文说传统(“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 《中国小学史》:《通雅》(方以智) 《字诂义府合按》(黄生) 《文始》(章太炎):鱼阳对转,若无之与亡... ★章太炎谓黄生...盖文字之原,主声不主形 沈兼士“字族学”(同殷寄明)   ●同类词(结合汉字偏旁);同源词(结合语音)   ●语义和语音之间存在联系 王力《汉语史稿》:明母字表示黑暗相关的概念;影母字表示黑暗、忧愁的概念;日母字表示柔弱、软弱;阳部字表示光明、昌盛、广大、长远、刚强。 杨树达《高等国文法》:提出来古代汉语的十六个否定词,上古均属于唇音,分为“明母”和“帮母”二组:莫、末、蔑、靡、曼、罔、无/亡/毋、勿、未;不、弗、否、非、匪。可以发现,用于禁止语的,一般为明母(勿、毋、无);用于否定叙述和否定判断的,一般为帮母(不、弗、非、匪)。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fl-][gl-][sl-]) 张永言《语文学论集》   ■《关于词的“内部形式”》:论及得名之由(蚯蚓-歌女、鹤-白鸟、蝦、葚、葩、铜)   ■《语源探索三例》:浑脱(《朝野佥载》)、沐猴、渹(《世说新语·排调》)   ■《词义演变二例》   ■《再谈“闻”的词义》   ■《从“闻”的词义说到汉语同源学的方法问题:追答傅东华先生》:“闻”的意义最初是兼包听觉和嗅觉两方面的,以后才仅用于或主要用于嗅觉方面。房德里耶斯《语言》认为“感官活动的名称也是容易移动的。表示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的词常常彼此替代着用,......感觉挪移、通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sense-perception verbs: 

  1.physical sight→knowledge, intellection: e.g."see"

  2.physical vison→mental vison: e.g. "look down on"

smell, taste, feel, hear  

感觉,尝试,听话/悉听尊便(=obedient)

folk etymology(以讹传讹的语源学现象) 物名自呼:onomatopoeia nursery forms(解释了为什么“妈妈”的发音在世界语言中存在普遍相似性)Jakobson: the sucking activities of a child are accompanied by a nasal sound, which can be made while nursing, then the nasal sound first associated with nursing is reproduced to show a desire to eat or impatience for missing food or the absent nursing mother. 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Three Domain Theory)   speech-act domain:宣布xx和xx为合法夫妻 the structure of our metaphors of perception 语源学研究需要贯通古今、融会中西   ■朱冠明《再谈近指代词“這”的来源》(2019):认为“這”来源于上古至中古常见的近指代词“是”,“是”在中古以后,北方成为“這”,南方成为“底”。   ■《应是“敲钉钻脚”》→《应是“敲钉转脚”》:比较clinch/clench

【随堂笔记】“语源学与汉语史研究”专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