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相不游街”说杨九郎对粉丝的态度

2020-11-20 16:38 作者:修者竹也  | 我要投稿


老郭:什么叫相不游街啊?就是走到台下千万不要让人认出来你是台上的那个艺人。当年没有私家车,演员说完相声往外一走也坐公交车,如果说刚才听相声的这几个人跟我一趟车,我宁可等下一趟。

相声演员既要和观众交朋友,又不能和观众交朋友。


和观众交朋友,是台上要把观众当朋友。

老先生们表演的那个年代不挂节目单,演员上台先和观众聊天,投石问路把点开活,看起来是随意自然地和观众聊闲天儿,其实是在摸观众的文化层次、审美取向,以便决定今天使什么活、活怎么使。

现在的演出节目是事先定好的,但是观众群的变化不在演员掌控内,所以依然需要用闲聊来摸观众的路数。

这就是“散垫话”。张寿臣说“活”是银,“垫话”是金,“散垫话”是金刚钻儿。用朴实真诚如老朋友们唠家常的金刚钻儿,打破观众和演员的壁垒,拉近心理距离。

当观众把演员当朋友,演员的台缘儿有了,这演出也就顺了。


我们老觉得杨九郎的散垫话无比真实,比如和烧饼合作的那场,他说下午就来了,比如说“我有一代言叫斑布,我用纸擦好不好?”

有人诟病九郎嘴碎,然而事实是他越是嘴碎,观众越觉得真实。最后就出来一个矛盾的局面:喜欢杨九郎的观众说不出来杨九郎的业务好在哪,甚至无法反驳别人对杨九郎业务的指责,可是就觉得杨九郎说相声可乐。在正常的包袱结构内,塞入恰如其分的垫话,引人信以为真的发笑,就是相声舞台上的金子。

所以相信你自己,杨九郎就是业务牛逼。


相声演员台上要亲近观众,台下要远离观众。远,才能保持演员的神秘感。保持神秘感,才能很好地塑造人物。


很长时间里,我和闺蜜都觉得杨九郎这个人复杂、看不透,很多相反的形容放在他身上都不违和。

就是因为他矛盾多面,可萌可横可憨可A可丑可帅可傻可精,所以他塑造的人物都真实可信。上一番还揪着师兄弟的头发暴打,很帅地踢大褂,下一番就被师爷抵住脑门儿,把胳膊抡得像风车。同一个捧哏,不同的人物层次,避免了人物片面单调。每一个形象每一个层次,观众都觉得是真的。


因为杨九郎秉承“相不游街”,所以粉丝常感觉到他有距离感。

那么,杨九郎对粉丝是什么态度?答案:他对粉丝抱有极大的期待和耐心,希望粉丝能够通过他们听懂相声、爱上相声。


关于粉丝和观众的区别,一直有争论。其实粉丝这个词是个舶来品,fans的本意就是喜欢xxx的人,只是后来被粉圈文化弄得含义狭窄了。

有手艺的人对自己的吃饭本事都自矜。歌手希望粉丝爱的是他们的歌,演员希望粉丝爱的是他们的戏,作者希望粉丝爱的是他们的文,杨九郎希望粉丝爱的是他们的相声。


近年在多方因素合力作用下,德云社迎来流量暴涨。演员“红”,不代表业务“成”,未成先火,对演员是极大的考验。

对于因为各种原因入坑的粉丝,杨九郎的态度是尽量将粉丝转化为观众,一方面,精益求精打磨业务,非工作需要不营业,另一方面,在不影响演出的前提下给观众设计出可参与的环节,既满足观众的需求,又保证了演出的顺畅。

比如《买卖论》里没有眼力见儿的小张,需要现场众筹的歪唱,挨层点名的小锣,都是留给观众的参与点。观众领会到了哪一part是自己的,也就不在不是自己的part里参与。

双赢。

这个过程,演员得付出极大的努力,台下思考台下尝试,不断调整,才能逐渐摸索到有效方式,逐渐控制住演出节奏。


可能是台上的试探调整过于润物细无声,加上杨九郎一直嚷嚷“我们台下从来不对词儿,没人和我对词儿”,搞得真有人觉得他躺着就成了人生赢家。

然而,这是相声演员的一贯准则。

杨九郎永远不会告诉你他有多努力,他做了哪些尝试,只是呈现出一场比一场精彩的演出,让你欲罢不能。

相声演员是手艺人,不是偶像。他们卖的是能耐,不是人设。

持之以恒地打磨业务,精益求精地说好相声,就是对粉丝、对观众最好的回馈。

因为他是个说相声的。

从“相不游街”说杨九郎对粉丝的态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