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薙刀的形制和常见问题

所谓“薙刀女子用”实际上是一个源自于现实的误区。我们知道薙刀最早出现与奈良·平安时代。这种武器在早期也因读音Naginata被写作“奈木奈多”,这也是许多人在翻古籍的时候没看到“薙刀”、“长刀”、“眉尖刀”之属的缘故。关于薙刀的历史大家如果比较感兴趣可以百度一下基本也都能搜得出个大概,但是如果你要深入研究的话会发现那些知识实际上是很不靠谱的。


(日本历史上异常凶悍的僧兵)
薙刀真的省力吗?
薙刀的省力是相对的,即一个庞然大物挥动起来却不是那么耗费体力,当然薙刀省力的原因并不神秘,无非是那么几个点,下面主要结合薙刀在柄和刃上的结构与形制,以及具体的技术进行分析。
1、柄型“大判”型和“小判”型:
所谓“小判”、“大判”之属实际上是根据江户时期的流通币形状对柄截面作的形象比喻。小判说来就是小椭圆,大家可以查查看具体是什么形状(其实就是和斧头柄差不多的)。将小判用于薙刀的柄实际上就是一个非常省力的结构了。为什么呢?因为对薙刀术有一定了解的朋友知道薙刀,薙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常性的轮换把位,要做到在与人交手时顺畅地换把且自由地控制刃向是不能凭眼睛的(特别是在夜间作战),只能靠着熟识的技巧,而小判即是为了这实战情况下能够顺利判别刃向而设计的一种柄。其次,小判柄型在挥动时可以有效减少空气的阻力,因此便起到了省力的作用。再次,小判柄实际上是将圆柄削去了两边,这样便在保证柄稳固的前提下大大减轻了武器的重量(薙刀术基本没有用柄与敌刃相抗的技法,因此不会像中国的一些长刀那样刻意使用粗重的木柄)。

(小判)
小贴士:这里就顺带说下“大判”。“大判”是针对小判说的,没有多少人提起过,只有一些武术流派在辨别不同形制的薙刀时会采用。一般男性用的薙刀就会采用大判柄,较小判柄更粗些。也有一些大判柄是比小判截面更窄的,特别是一些很大型的薙刀。
2、刃型“巴型”还是“静型”:
一般说来,薙刀有“巴”和“静”两种刃型。实际上就是根据刀身弧度大与弧度小划分的。“巴"型薙刀多为女性武者使用,而”静“型薙刀的使用者则多为男性。其中缘由,在我看来,一是江户时代对武器审美需求的提升,使得具有优雅曲线的”巴“型薙刀在女性中流行。二则是”巴“型的薙刀基本上属于小薙刀(刃长与柄長相差悬殊,刃很短的薙刀)范畴,即是其轻便,便于女性武者使用。而”静“型的薙刀则多为直型刀刃,刀幅相对较宽,刃长,刀身也厚重些(前面说的大判柄就是为了保证这种相对大型的刀刃在劈砍过程中的牢固度。倘若使用小判柄则有可能会因为刀刃劈擊产生的震荡过大将前端的柄这段。有亲身的血泪教训)。这种形制的薙刀在江户时代以前较多见。

(上图就是典型的巴型薙刀)
3、技术各流派的薙刀术:
练过薙刀术的朋友都知道,薙刀术对人力量的要求其实并不高,这是因为薙刀术本身并没有太多像中国武术那样花样百出的招式。胜负只在几个回合之中,因此要求用最有效、最简洁的方式保持与敌人的距离以发挥长兵器的优势并快速结束战斗。技巧的简洁化实际上也更便于普及,但是否真的像某些朋友说的那样是因为女性“没时间训练”抑或是“技巧差”,就不得而知了。薙刀在江户时代转变为女子武器的阐述

(八重樱剧照,幕末时期薙刀已演变为武家女性必修技能)

(然而剧中,山本觉马亦是薙刀术高手,曾以薙刀击败无礼之人)
这一点马马虎虎地来说倒是没什么问题。然而,一但步入武道史的研究,便要十分谨慎地看这样的问题了。总的说来,薙刀是否真的纯粹称为了只有女子掌握的武器呢?这一点大家当然会毫无疑问地否定之。因为即便是禁止携带大薙刀的江户时代,仍是有许多男子习练薙刀术的。这些人来自于各个传统的武术流派(研习、兼习薙刀术的流派成百上千,数不胜数)以及各座山寺中的护寺僧人(虽说江户时代僧兵总的来说已经不再活跃。然而作为护寺僧的武僧还是存在的)。许多流派为了延续大薙刀术的传承,在流派武术练习时仍会使用木制的大薙刀,而木制武具是不受限制的。
薙刀术传承的阐述:

(大竹利典先生演示香取神道流薙刀术)
薙刀术的传承有悠久的历史。有“兵法三大源流”之称的念流、阴流以及神道流(有不同的说法)都含薙刀术。这些流派衍生而出的众多分支则以此基础之上对薙刀术进行了丰富,使得我们今日所见的古流薙刀术异彩纷呈。薙刀术在传承上有“直传”与“并传”之分。前者即是说薙刀术属于本流派的传承系统(例如天道流、香取神道流等都属于直传)。后者则是指薙刀术本不属于本流派的传承,是后来从其它流派中接收过来的(例如圆心流的薙刀术原属九鬼神流)。更有一些主研剑术的流派也有薙刀术(如北辰一刀流),这些流派的薙刀术则多属于检验本流派剑技之用。(许多合气武术流派中对薙刀术的传承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薙刀术与薙刀道区别的阐述:

(现代薙刀道)
从字面上看,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术”是低于“道”的级别。然而有些人就此评判两者的作法确是有失偏颇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薙刀术的舞台在杀戮场上,薙刀道的舞台则在于竞技场,两种技术体系既相连也相别。总的说来便是薙刀道的许多理念与技法源自薙刀术,而薙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竞技的成分。毋宁说薙刀道是薙刀术在新时代的一个分支,这就是为什么过去许多人将之称为“体育流薙刀”的原因。我们说薙刀道无法替代薙刀术是毋庸置疑的。
4、形制(大薙刀、小薙刀等)

(长巻本来属于薙刀的一种,因装具的形式而名,如今约定成俗,头大反大的一般称为薙刀、其实是室町后的薙刀特征,头小的称为长卷,其实是室町早期以前薙刀的特征。)
薙刀分为几种呢?
许多朋友大概都会答:总的说来就是大薙刀、小薙刀和长卷几类吧!其实不然!下面我就来列举薙刀的具体种类,不过碍于篇幅限制不做一一介绍了。薙刀可以分为大薙刀、小薙刀、眉尖刀(眉尖刀又分两种。一种和小薙刀相仿但刀身弧度较小;另一种则接近于中国的偃月刀,是十分厚重的武具)、长卷(长卷也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总的说来就是因为柄与刃的比例不同造成的。使用长卷要求对于重心的把握十分得当)、键付薙刀、袋薙刀、筑紫薙刀(这是薙刀的一个特殊的种类)还有一些十分特殊难以归类的薙刀,例如用船桨做的薙刀以及与原棍子相接的薙刀(这两类薙刀的刃都是直型的,便于隐藏)。
总结:
综上所述,薙刀实际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兵器,自平安时代起到室町时代就一直是战场的主要武器。而江户以来至近代由于一些历史客观原因,现如今更多的是以薙刀道和女子武道的形象流传于世并充斥于各类影视作品中,才让不少朋友误认为薙刀是女子专用或偏好的。但事实上无论是结构、形制还是技术,薙刀与女性之间一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而关于薙刀技法的传承,历史上也从未间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