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老县城富顺,不仅仅因为豆花出名,更有文庙底蕴在此

江阳沽酒客并不是富顺人,但是跟富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自己的祖母是土生土长的富顺人,所以骨子里也有一些亲近感,血缘这是很奇特的事情,其实就是爱屋及乌吧。
但是我并没有在富顺生活过的经历。很早祖母就跟祖父在泸州的沱江、长江过日子。她老家的亲戚几十年后已经断了联系,几年前年近百岁的祖母仙逝,在写祭文的时候,才想起她的出生地是富顺。
其实富顺跟泸州有很深的联系。两千多年前有江阳县郡以来,富顺一直隶属江阳县,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还是属于泸州一脉,历史的变化你无法掌控,在泸州莫名的被划归宜宾管理的一段日子里,富顺也归属宜宾。

1983年,泸州终于恢复了省辖市,富顺也从宜宾划出,归民国时期定出来的自贡市管辖,成为富顺县。当然独立出来富顺,也期盼着有自己的发展和进步。
这个地方地下埋葬着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人间第一味“盐”,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划出富世盐井及周围地区设雒原郡及所辖设富世县。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撤郡存县,隶于泸州,县域约15万公顷。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因避讳皇帝李世民的‘世’字,更名为富义县。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升县为监,隶于梓州(潼川)府路,境域约30万公顷。

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避讳皇帝赵匡义的‘义’字,易名富顺县,即富顺盐监。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富顺盐监为富顺安抚使司,20年(公元1283年)升为州,隶于四川行中书省之叙州。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降州为县,隶于叙州府。清代因之。民国前期先后隶于川南道、永宁道。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裁道,隶属四川省。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隶于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区,县域331.2万亩。解放后,富顺县先后隶于泸县、隆昌、泸州、宜宾。

两度因为避讳帝王姓名而改名,并没有改变富顺自身的内涵。当年的盐帮兴盛的时候,泸州跟富顺的往来颇为频繁。人间的味道,它曾经一度给予。
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知县钟铉重整庙坛,兴建学校,砌石泮池。明成祖永乐年间始称“文庙”。此后,文风日盛,教育事业发达,入学中举者逐年增多。

泸州曾经也有规模雄伟的文庙,可惜今天无处寻踪,反而不远的富顺,依然保留,几百年的历史,它作为富顺人文的象征,算得上富顺除了那些停止开采的盐井后的另一个标志。
富顺文庙位于四川省富顺县城中心,是中国保存完好、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宋代建筑。在四川省所有文庙中,富顺文庙以其建筑规模、保存完好以及独特的建筑、雕刻艺术而独树一帜。
富顺文庙自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建县至北宋初年(567-960)的近400年间,由于地处边陲,僚汉杂居,盐业虽盛而文风未开。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朝廷选派太常博士名学者周延俊来富顺任知监,努力兴教化,办学校,培育士子。

在他任职的第六年,即庆历二年(1042),富顺县终于出了第一个进士李冕,全县士民无不欢欣庆幸。在周延俊的倡导下,人们集资于庆历四年(1044),在县城中心的南门,建成一座文庙,主供孔子,时称“文宣网庙”。并在庙内立石质“雁塔碑”,以刻全县历次中试者的名字。此后,历任富顺知监,均热心教育事业,亲任儒学教授,常在从政之余,来庙内为生员讲课,于是文风大开。宋代在雁塔刻名的进士即有67人之多。

元代文庙改称:“先圣庙”。至大四年(1311),富顺知州任显忠,建立戟门,安置礼器,补修大成殿,为两庑里栅栏。英宗时期,县佐王纳速建御书碑亭。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江山,诏天下立学育士,改先圣庙为“先师庙”。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知县钟铉重整庙坛,兴建学校,砌石泮池。以后又经8次修补和小增建。明成祖永乐年间始称“文庙”。此后,文风日盛,教育事业发达,入学中举者逐年增多。有明一代,赴京会试,中进士者达139人,占四川省进士总数的十三分之一,因而获得“才子甲西蜀”,富顺才子内江官"的美誉。

据说富顺文庙有“五绝”:
一是棂星门由3组石坊组成,中间一组石柱高达22.65米,为各地文庙所罕见。
二是大成殿面积532平方米,共用大圆柱50根,殿高30米,整个梁枋、檐板都是精雕的龙凤麟狮、虫鱼花鸟。
三是孔子石刻像奇。此像不着冕旒,线条简洁明朗,衣着飘逸自然、形象逼真,是稀世珍品。

四是龙的世界。文庙内有大大小小各具形态的雕龙300多条,有浮腾在20余米高空的巨龙,有蜿蜒于泮池“状元桥”上的九龙,大成殿屋脊上有飞龙。
五是崇圣祠上裸体男陶人之谜。在1986年翻修富顺文庙崇圣祠屋面时,发现正脊梁三重琉璃亭塔式宝鼎中有一尊古铜色裸体男陶像,其身高25厘米,肩宽10厘米,右手向上举过头顶,左手自然垂下,五官清晰,下身男性特征明显,制作细腻,造型生动,给在封建意识浓厚的北宋时代兴建的富顺文庙披上了神秘色彩。

其实除开这个富顺还是很多地方值得去了解,但对于并不是本地的人来说,你很难把情感和人文联系在一起,这就不如当地人有优势,因为这里的一草一木你并不熟悉,但是我认为民俗文化殊途同归,不管你生活在哪里,家乡的山山水水,历史典故,都是你值得了解和传播的东西。也是你城市的魅力和传承发展的根源。
老街的保留,让老富顺人可以不时的追忆过去的记忆,新县城的建设和开发又让这座城市充满活力,作为一个外地人看来是不错的,我感觉这是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但是人心并不浮躁,虽然节奏慢,依然有条不紊的发展着。
这就是富顺——一座有味道和文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