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厨驾到」| 《神一样的餐桌》论坛特别版:中国胃,世界味。



大家好,我们是新一期的《餐饮人日记 X 神厨驾到》。
知味中国·中国(杭州)国际美食博览会,与美食作家神婆共同推出的特别栏目《神厨驾到》,邀请餐饮界的明星人物做客直播间,以直播笔记的形式进行精华摘要,让大家“云学习”。
在此特别感谢口碑网、饿了么与支付宝的联合出品。
我们期待您的阅读与关注。

这次的直播间有些许不同,因为它是实体的熠熠生光,出现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杭州)美食节、第二届中国(杭州)国际美食博览会——知味中国·味道论坛的现场。
神婆请到的嘉宾有《风味人间》总顾问、《舌尖上的中国》顾问陈立,杭州和茶馆创始人、茶文化学者庞颖,艺术家、美食家眉毛,米其林星级厨师、美食家Alan Yu。
神婆喝过庞颖老师的茶席,吃过陈立老师的家宴,眉毛老师的炒饭,整个美食圈的传奇聚在了一起。
当天有幸做一个live show,与大家分享里面的诗情画意。

首先有请到杭州和茶馆的创始人、茶文化学者庞颖老师跟大家分享:
茶赋予美食的神话
庞颖老师第一个上台讲。在她过去人生经验当中,茶似乎跟美食没有关系,但是21年的从业经验,让她学到了太多茶跟美食美妙的关系,健康的关系,神一样的关系。
“我是学理工科的人,阴差阳错干上了茶这一行。书本上学不到我要的东西,我走进茶园,翻山越岭,仿佛看到了神话。”
吃到各地美食,然后喝到那个地方传统的那道茶,发现原来茶可以调动美食,感受那个时候美好的记忆,让你的身体再一次得到巅峰体验。
比如吃潮汕美食,餐后喝凤凰单枞,你知道海鲜有多鲜甜吗?
在闽南寻铁观音的时候,喝完闽南的老萝卜炖排骨汤后去喝铁观音,它的芬芳把闽南菜的鲜甜调动得淋漓尽致。
再比如说杭州人,吃了淡水鱼虾,喝一盏龙井、碧螺春,才会知道淡水鱼虾的鲜甜,是需要绿茶去充分调动的。

“稻米清香,调动鱼虾。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早先没有物流的情况下,就地取材食物,茶杯也是地域性的。
恰恰是地域性教会我如何欣赏美食。” 明末张岱创立的兰雪茶是顶级品牌,重要的是这个能吃会喝的家伙活了93岁。
袁枚是杭州人,很多大厨开玩笑说怀揣一本《随园食单》,吃遍天下都不怕。他会喝茶会做饭,一生与吃的记录都在这本书上,里面明确有茶酒篇章,活了82岁。
“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我没别的爱好,喜欢吃,如何活到老吃到老而没有心里负担。


今时今日,大家有条件吃喝,到中年有忌讳,怕不漂亮不健康,但只要你学会喝茶,就可以活到老吃到老,茶就是餐桌上的神话。”
当天特别荣幸,庞老师带来了茶具,嘉宾们喝一杯她的茶。论坛的场景是新新饭店带来的,带来了民国时候的电磁炉、火锅、勺子,还有放冷泡茶具的老物件。
第二位是知名美食家Alan Yu,他有着博古通今的知识体系,带来的精彩分享是:
现代美食和未来不一样体验

Alan谦虚说是来学习的,来自传统家庭的他,对两河文化有所了解,回中国14年,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厨师,也学习了很多中餐烹饪的手法。自己也是厨师,在上海与广州,都有自己的西餐餐厅。
在Alan看来,国外追求食色香都是健康的搭配,中国人对美食要求高,对与吃的,除了要做得精致之外,还有许多的学问。
“中国说民以食为天,在我心里中国人最会吃,这么多年我在中国学了很多,有自己的见解,跟大家一起讨论美食。“
把庞颖老师和Alan约在一起,一个博古一个通今,神婆笑说两位要不要吵个架。

问到Alan说美国的华人也喝茶吗,他说喝茶方面是在努力学习,能够试茶都会去。
庞颖老师泡好茶说:“请Alan先生喝我的茶,都说茶是苦的,我泡的茶是香的。
受到器具时间空间的限制,一个会讲究的人不会将就,这是我的自豪。” 中国有八大菜系,地域面积大,气候环境相差大,这也是庞颖老师走遍千山万水发现,江南人为什么只喝绿茶。
小时候没有见过普洱,食材跨界了以后,才真正体会到原来不同茶类跟食物有关联。
中国人吃得粗喝得糙,吃得细喝得精,茶文化不是腔调造型,是吃什么食物配什么茶。
如果刚才是饕餮盛宴,喝茶把美味再次调动起来,把压力化解掉,才堪称完美。

神婆问Alan美国中式家庭喝哪些茶,怎么喝茶?Alan说他是中式淳朴的生活,爸妈都是中国人,爸爸喝乌龙茶。
“庞老师说的对,美酒美食重要,一杯茶懂得泡,有仪式感很重要。” 茶师和厨师是同行,厨师用火去烹饪食材,茶师是用水去烹饪茶。庞颖老师解释清淡的茶为什么有很丰满的丰富性:
“水煮沸农夫山泉,我用冷水点三次,用一半的热水泡,另一半是用的冷水加进去。
高温的时候得到的是茶里面的单宁和嘌呤,让它温度迅速降低,氨基酸和芳香就出来了,这我叫温润泡。
温度的变化达到我要的内容,温度持续过热等到冷了以后就过了,茶口感就苦涩,会刺激我们的身体。” 拿一个泡碗,沸腾水点了几滴冷的水,水就重新沸腾。根据清代的记载,“好茶先点水,水即沸冷水点之,再沸再点,如此三次,色味俱尽”。
庞颖老师说开始她看不懂,水开了以后怎么点冷水再煮开,再去点冷水。把炉子离开火就不沸腾了,点了一点冷水之后,发现水这样会翻腾。
科学知识告诉我们水受热的时候分子结构会松散,从冷水到沸水的时候水的分子结构是H₂O,在沸腾的过程中水含氧量下降,松散,水活性下降,萃取茶的能力就下降。
至于为什么要沸水中点三次,点一次视觉看到的是翻腾,分子重新收紧,把空气中的氧气拿进来。一而再再而三,如此泡茶,得到的茶就会厚重丰满。
茶不可以浓烈,要醇厚,庞颖老师做到了。

Alan从小是妈妈做饭给大家吃的,搭配好的蔬菜无需清洗,意大利醋橄榄油直接加,再加上沙拉切黄瓜。
“只要是晚餐都会有。家里对健康看的比较重视。搭配比较地道,爸妈吃米饭,我很少吃,一周一次。” 饮食发达,资产力先进,不一定是好事,人工过程多,食物不稀缺,吃得过多,无法代谢干净。
身体会告诉你什么状态,因为它跟着本能走,吃喝是自我的事情,大部分是受到身体的驱动,而小孩子是国际胃。

“行走的百科全书”陈立老师分享的主题是:
传统味道与现代食材
对于西方理念入到中国菜肴,融合菜系出现他觉得是与时俱进。
中国社会是农耕社会,主要收获来自食物配合,尽可能填饱肚子,古代社会并没有太多的器械,基本来自人的肌肉,所以人丁兴旺和五谷丰登是农耕社会追求的目标。
在这样的目标下我们完成我们的社会进步,文化昌盛,将自己的影响扩大,用丝绸、瓷器去交换很多我们丰富自己生活方式的东西。这是传统的中国,我们控制食材的半径。 今天产业的发展,物流保鲜技术还有现代仓储技术,以至控制食材的办法达到5000公里以上,在过去100-300年间,增加数十倍。
最近这几年随着全球化人员交流趋势变得更加明显,接触到的食物更多,基本上用农耕社会的处理方法,来处理这些新发现的食材,这大概是融合菜产业——
中国人用烹饪来呈现新遇到的食材。

神婆吃过陈立老师家里的一道菜,莼鲈归客,留下了很深的记忆,她请陈老师讲讲故事。
陈老师说菜里的故事,发生在江南,江南出产钱江鱼,莼菜也是本地特产。将鲈鱼做成鱼片,将鱼骨、鱼皮、鱼头用高温菜籽油炸制鱼羹,加滚开的开水煮,获得奶白色鱼汤。
再把鱼骨鱼头丢弃,将鱼汤煮开用盐加日本吃鱼生的芥末酱调味。用水过莼菜,将鱼片和莼菜共同放入,鱼片收缩后即刻起锅,撒上柠檬盐就可以了。

跟神婆一起吃到这道“莼鲈归客“的还有一位眉毛老师,也是陈立老师客厅的常客。眉毛老师分享的主题是:
宋朝饮食对杭州的影响
笔记上的宋朝有个宴会,堪称中国历史上记录最详细的宴会,发生地就在杭州。清和郡王在清河坊请客吃饭,地名现在都留下来了,当时是不得了的规模,请了半个朝廷的官员,196道菜,对后世影响很大。 开筵就看看,吃点干果、咸酸,肉脯虾干。最关键有15盏下酒菜,一盏酒两道菜。后来还有小炒12道,中间果品腌制东西进三次。
这场宴会导致南宋奢靡之风,有说法是“朱门酒肉臭”, 蒙古骑兵把遗骸混在猪骨中散了一地,吃喝要适度,吃喝之风不是值得赞赏颂扬的事情。

“宋朝跟现在饮食有什么联系啊,我们小时候吃春饼就是宋朝流行起来的。历史脉络不仅让我们尝到食物美味,也反思风格、风味、品格。
“ 宋朝饮食影响我们,也影响日本。日本有一套梅子系列菜,这茶道与酿醋的方法,便是从杭州径山寺传过去的。
“这里的醋和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的酿制方法不同,后两者是先成酒,生成乳酸菌。
这个是一气呵成,用的是浙江早稻,煮熟以后不经过成酒的过程,直接成醋,醋酸含量低一点,配合江鲜海鲜很好。
大闸蟹配的就是姜醋,包括韭菜盒子。鼓楼边有个馄饨店,宋朝时候,大臣们上朝就在这里吃。清明上河图上有很多面店,到了南宋有了很多馄饨店。”
陈立老师补充说酸酱的调味,现在依然有柿子醋,用硬柿,不用软柿。西溪湿地有专门的叫炝柿,便可以做柿子醋,北方到东三省,全国都有。

当天新新饭店还准备了下午茶,摆满精致的三层架呈上来。司康饼,水果挞,搭配茶水,下面是三明治,鹅肝搭配小食。
老友相聚的日子,是需要一块喝茶吃点心聊天的。 庞老师有个习惯是一手喝茶,一手喝酒。“无酒不成席,中国也会配酒,北方人吃面食就是白酒,我们呢,则是喝黄酒。找茶的时候,我经常体验到吃完餐,喝完酒再找茶,有多么完美。
饮食系统传承是接近真理的科学,自然选择,美好的饮食经验和健康选择。”

Q&A
美食很有意思,历史人文社科,还有哲学。一个小时下来,台上聊得开心,底下听得满足。
论坛现场的观众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带来中西方美食差异,带来启示。
Q:中国地域广,为什么有这样的口味差别?重庆那边潮湿,需要辣椒祛湿,其实沿海地带也挺潮湿,为什么我们口味会是这样?
A(庞颖老师):江南是水乡,照理比较湿,江南女孩看到太阳撑伞擦防晒霜,成都人没有阳光的地方多阴冷,它是盆地。
A(眉毛老师):现在是北咸南甜,原来不是,原来是北甜南咸。但凡是富有的地方吃的都是甜,因为糖是珍贵的东西。当年北边是中国,南边是蛮夷。
A(陈立老师):北方是甜,这个背后是碳水化合物如何转化,因为甜和糖是两个概念。你吃罗汉果一样甜,不会转化,背后没有碳水化合物。这个是米面杂粮不甜,经过淀粉酶作用可以转化为糖。
关于辣,重庆和江南,人其实不是找食物的功能,更多找的是快乐,辣和鲜都是让人生活快乐的原因,追寻快乐比功能更重要。

Q:关于宋朝菜跟现在的菜最大的分别是什么?
A:动物蛋白来讲,宋朝我们能遇到的动物蛋白差不多。差别主要是三个,一个是植物蛋白,1000多年前,中国碰到的是十字花科和伞花科,吃昆菜,现在找到一把跟十字花科杂交的昆菜就是白菜,植物蛋白方面宋朝跟现在有差别。
第二是烹饪手段,现在铁锅普遍,宋朝铁锅很少。
第三是燃料,今天用煤气普遍,当年主要是柴火,因此形成持久的加热难度高,食物熟靠烤,与现在不同。

Q:连锁餐饮是否会摧毁地方菜系?
A(陈立老师):不会,厨师就是艺术家。连锁餐饮快速满足需求,地方特色饮食店由厨师来做,不是店,是类似于视觉艺术画廊,听觉艺术试音室,味蕾审美的殿堂,所以不比较。
A(眉毛老师):西方把厨师比作艺术家,有创造性的,艺术讲求生活。连锁餐饮是厨工,人工密度大,快节奏生活中需要,但艺术无法缺少。
A(Alan Yu):只要把菜做好,什么类型的店都可以。厨师明星化,精致的中餐差距拉很大,最普遍快餐也是社会层面细分化,结构完整,不会有伤害。

Q:人类社会发展,机械化进入饮食文化当中,手工美食和机器的关系,差异如何存在?评价是什么?
A(陈立老师):厨师肌肉记忆转化为操作,厨师是艺术家,应该有匠心。脑子里对整个食物设计的完成过程,对食材了解,对季节的了解,对环境的了解,对组合搭配和消费者的了解,是匠心。
区别就是肌肉记忆不能替代匠心,只有匠心没有肌肉记忆完不成一道菜。两者结合是厨师,只有操作叫机械人,输入的软件就是你对菜的热爱。
A(眉毛老师):精致方面手工和机械有区别,超市买东西也是因为人口的原因,机械化的事情也很正常,除了味道和匠心之外,可以接受。
繁忙城市里很多食物用机械代替很正常,好吃的有匠心的去餐厅吃。大部分职业80%会被机械替代,但厨师不会
Q:高端餐饮需要中国跟西方的一些技术科技审美做融合才卖得动吗?
A(Alan Yu):中国中餐已经进步得跟国外差不多了,对吃的方面有要求,做得越来越精致,好多东西大家懂得享受。中餐继续更精致更漂亮,是很好的事情。
这次知味中国·味道论坛是中国美食节在杭州重要的一站,也是《神一样的餐桌》论坛特别版——
中国胃,世界味,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