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舰队的覆灭》——“威尔斯亲王”出战

(一)马里亚海面之战
昭和16年12月10日,一个完全新型的海战再马来半岛的关丹海面爆发——日本飞机与英国战舰在这一海域展开了一场以鱼类轰炸对舰队炮击为主要形式的殊死激战
这一划时代的海战,由日本海军陆基航空部队的95架飞机担任主角;英国方面参战的是威名赫赫的新型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以及战列巡洋舰“反击”号(另外,还有护卫驱逐舰4艘)。交战的双方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激战,英国号称“不沉战舰”的“威尔斯亲王”号终于悲惨地沉没了,全世界为之一展。日本方面所取得的这一辉煌战果不禁使各国评论家万分惊异,目瞪口呆。

11月2日,英国发表公告,宣告英国远东和队组成,主力舰就是“威尔斯亲王”号和高速战列巡洋舰“反击”号。
英国远东舰队的组成对日本舰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这次一举派遣英国海军的至宝、新式快速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到远东来,显示了英国遏制日本南下的决心,也表明了英国力图加强它在远东防卫力量的信心。原来,在南洋日本海军并没有足以能够与英国这一强有力的战舰相抗衡的军舰。具体地说,在日本海军的主力战舰中,能与“威尔斯亲王”号相匹敌的不过是“长门”和“陆奥”这两艘战列舰;即将竣工的“大和”战舰虽说炮火凶猛,足以压倒它,但在“威尔斯亲王”号14英寸的主炮面前,很难断言能够轻而易举地取胜;更何况,当时日本海军的南方部队是以近藤中将的第二舰队为骨干的,其主力是第二流的战舰“金刚”和“榛名”,这2艘战舰虽然也拥有14英寸的大炮,但其火力之猛,远远不如“威尔斯亲王”号。另一方面,小泽中将的机动舰队中没有航空母舰,其主力仅是“鸟海”、“ 熊野”、铃谷”“三隈”“最上” 这5艘重巡洋舰。因此,日
本海军深深地意识到,在南洋,自己在兵力上明显地处于劣势。
12月2日,担任进攻马来亚方面的部队全副武装,于4日拔兵南下,向海南岛方向挺进。预定的作战计划是12月8日发动攻势,实施奇袭登陆。担任增援和护送任灸的是近藤中将的第二舰队和小泽中将的第三舰队。12月6日下午,日本南下部队在法属印度支那由端的卡莫海角海面被英国大型侦察机发现,奇袭登陆的企图显然已经暴露,情形极其危险(5日黎明曾与一条挪威轮船相遇),于是,小泽命令击退一切前来接触的飞机(只击落1架),舰队继续向目的地航进。从12月8日凌晨开始,日军除在哥打巴鲁登陆时遭敌机空袭略有损失之外,在宋卡等6处登陆都获成功,而且,令人忧虑不安的敌机再也没有露面。
12月9日下午2时10分,日潜艇“伊6号”发来紧包报告:在昆山群岛以南(法属印度支那)海面发现2艘英国战列舰。此时,南下登陆的各支日本运输船队获悉情报后大惊失色,紛紛急速转向,选往湿罗湾避难,与此同时, 近藤长官向驻守在泰国基地的空军部队发出了战斗命令,机群正在匆忙地做着进攻英舰的准备,近藤则亲率该舰队的主力舰只毅然向英舰队进发,详细的战斗计划当晚便拟定就绪:第七舰队(重巡洋舰4艘,驭逐舰3艘)和第三水雷战斗队(驭逐舰10艘),应首当其冲挑起夜战,然后从10日 黎明开始,第二舰队(战列舰2艘,重型巡洋舰2艘,驱逐舰10艘)配合发动白昼决战。
决战之初,天助显然在日本一方,因为英国舰队折而快速南下,日本舰队没有追上,但却被重型巡洋舰“熊野”号派出的侦察机一度发现,接着,“伊-59" 号潜艇也曾发现了英国舰队,只因海面风大浪高而丢失了目标。看来,决战的可能性只能放在10日的空战方面了。
(二)日英空战实况
昭和16年11月,威名赫赫的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先头部队在法属印度支那建立了3个飞机场,即西贡机场,土龙木机场和薄僚机场,摆开了南下作战的阵势。由元山、美幌、鹿屋3个航空部队选出的4支航空队,拥有侦察机6架、战斗机39架、攻击机99架,合计144架(称之为第---航空部队),组成了空中打击力量。
日本航空部队接到发现敌目标的情报是在12月9日下午5时10分,此时出断显然为时已晚。当天下午6时,日航空基地派出侦察机4架,15分钟之后,又起飞了轰炸机18架,7时,鱼雷攻击机15架又咆哮入空。日机在茫茫夜空中南下反复搜索,直到12月10日凌晨1时仍然没有发现英国舰队。黎明时分,日本方面又重新整顿力量,于上午6时25分派出侦察机9架,兵分两路,出击距离分别为600海里和250海里。接着,7时55分,34架轰炸机又凌空起飞,1 小时35分之后,又有50架鱼雷机振翅腾空,前往攻击。
日机风驰电掣般地向新加坡方向扑去,沿途精心搜索,并未发现敌舰,飞行队员们个个垂头丧气,悻悻地踏上了返航的路程。搜索并攻击英舰的希望眼看着落空了,就在这紧急关头,日本侦察机终于捕捉到了猎物一第三号侦察机在返航搜索中突然发现了距关丹50余海里的海面上正在南下的“威尔斯亲王”等6艘军舰。
日本各攻击机队发现英舰的时间是上午11时56分,即日机群飞离基地5个半小时之后,据记载,首先飞临英舰上空的白井部队(美幌航空部队)是12时14分开始轰炸的,鹿屋航空队的3支鱼雷轰炸机队是最后参战的,当时已接近下午1时,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日机此次获胜来之不易,并且是极其偶然的。
当海空战开始的时候,“ 威尔斯亲王”号一边笨拙地闪避着飞窜而来的鱼雷,一边以它的大大超过日本战列舰的对空炮火向日本攻击机射击,在3000米高度上的第一攻击队的8架日机在瞬间就有5架中弹。第二次突击扑过去的石原部队的鱼雷攻击机,置身于“威尔斯亲王”号防御炮火和炸弹的猛烈爆炸中,由于战斗十分激烈,机队几乎与从对面船舷突入的友机失去配合。在空袭的尼声中,武田部队的8架飞机在对奄奄一息、摇摇欲坠的“威尔斯亲王”进行最后的致命轰炸时,仍有5架飞机在3000m以上负伤
据统计,在参战的75架鱼雷攻击机中(有一个轰炸机小队没有参战),3架被击坠,1架由于受重伤而迫降, 2架遭重创,25架遭受不同程度的毁坏。2艘英国战列舰对空泡火的命中事平均是41%,这一命中率确实令人吃惊。它的性能优越的8联发炮和20联发机关炮在海战中给予日机极大的威胁。
但是,英舰舰面炮火在对付鱼雷机时,显然不如对付轰炸机那样得心应手。估计这与英舰平素训练不足有关。英国剑鱼式鱼雷机是在时速90海里乃至100海里的时候发射鱼雷的,英舰上的炮手们习惯于这一机速。日本的鱼雷机是在时速为150乃至190海里的时候发射鱼雷的,这一速度导致英国战舰的炮手们在激战中校时不准,动作慌乱,收效甚微。
如图所示,英国战列舰主要是遭受鱼雷袭击才导致沉没的,这与日本鱼雷机在架数上占了优势(鱼雷机50架,轰炸机34架)不无关系。

日本海军航空兵的鱼雷攻击所取得的成果大体如下:15架鱼雷机对“威尔斯亲王”号出击,共发射鱼雷15枚,命中率46.7%,有35架鱼雷机对“反击”号进行了攻击,共发射鱼雷34枚,命中14枚,命中率41.2%。
“威尔斯亲王”号是一艘体现了英国现代先进造舰技术的坚韧无比的战舰。它是以“不沉战舰”那种威风凛凛的非凡姿态第一次出现在新加坡的。海空战中,一枚接一枚的鱼雷飞也似地向它扑来,其中有5枚连续击中该舰的要害部门。当受伤的“威尔斯亲王”’号的速度减少到6海里时,日机又凌空投下了500公斤的炸弹3枚(其中1枚落到舰舷旁的水中),导致“威尔斯亲王”号的火药库爆炸,从而,该舰陷入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尽管这样,遍体鳞伤的“威尔斯亲王”号仍然在海面上艰难地漂浮了30多分钟,直到下午2时45分,才完全在海面上消失。
对“威尔斯亲王”号展开围歼的日本飞机共25架,它们使用鱼雷攻击的战术致使世界上威名赫赫的“威尔斯亲王”号葬身海底,引起了世界舆论的震惊,同时也导致了世界海战方式的一大变革。当时,一部分评论家说:英国舰队没有直接的空中掩护而单枪匹马闯入敌人掌握制空权的海域之内,这纯粹是铤而走险。从后来了解到的事实证明:英国托姆.菲利普中将对此次出击潜在着极大的危险性是一清二楚的。换言之,在这两艘战舰出击前,参谋人员曾经向新加坡总司令部再三申述,要求皇家空军务必在作战时提供空中掩护,总司令部以飞机数量不足为理由没有给予积极的配合。就这样,菲利普不得不编成由6艘快速军舰组成的攻击舰队冒险出击,企图进行一次牵制性的短暂突击。
威尔斯亲王和反击号中共约800人丧生,其中包括菲利普斯中将、舰长里奇。此役称为马来海战。英国首相丘吉尔接报后哀叹:这是对他“一生中最沉重和最痛苦的打击”。

威尔斯亲王号具体参数
排水量35490吨(满载40580吨)
外形尺寸:长227.1米,宽31.3米,吃水8.53米
主炮:14英寸火炮10门(四联装两座,双联装一座)
副炮:5.25英寸16门
防空火炮 40mm高射炮32座,20mm高射炮18座
主机设计功率 110,000马力
设计航速 最大29节
设计舰员 1500-19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