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知名歌手因抑郁症离世,关注干细胞在抑郁症的应用

2023-07-11 14:03 作者:优尼科尔生物  | 我要投稿

7月5日晚间,歌手李玟因抑郁症轻生去世的消息震惊了无数人,也再一次把“抑郁症”带入大众视野——许多外表看似幽默开朗的人,或许正在默默忍受着抑郁症带来的痛苦。


事实上,抑郁症已经成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而失去生命,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因精神障碍导致自杀的人数占全球自杀人数的77%。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亦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


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后,全球精神障碍疾病负担更加沉重,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病例分别增加了28%和26%,抑郁症患者激增5300万,增幅高达27.6%。



然而,与沉重的疾病负担不相匹配的是,抑郁症防治和识别率极低,在中国,地级市以上的医院,抑郁症识别率仅仅只有20%,不到10%接受过药物治疗,没有被诊断和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依然是“绝大多数”。


同时,国民对于抑郁症的了解还知之甚少,抑郁症患者依然面临着病耻感强、疾病教育缺失、就医困难等问题。


抑郁症只是心情不好吗?它可以治愈吗?为什么看着阳光的人也会得抑郁症?或许,这些关于抑郁症的常识,你应该了解。


注意识别五大异常


抑郁症的症状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个体差异很大,但是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表现:


1.心境低落

核心症状,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和心态悲观,程度轻重不等。轻度患者会闷闷不乐、缺乏愉快感、兴趣缺失,重度患者会感到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痛不欲生。


2.思维障碍

患者常感觉思维变慢、脑子变空,反应慢、记不住事情。思维内容多悲观消极,严重时患者甚至出现妄想等精神类症状,比如因躯体不适而怀疑自己患有重病,也可能会出现关系妄想、贫穷妄想、被害妄想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幻觉,常为听幻觉。


3.意志活动减退

表现为没有意愿和动力做事。比如生活懒散,不愿社交,长时间独处,严重时不顾个人卫生,甚至不语、不动、不食。


4.认知功能损害

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下降或学习费力,总是回忆过去不开心的事情,或者总是想些悲观的事。


5.躯体不适症状

涉及各个器官,导致患者就诊医院的多个科室。常见症状包括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疼痛(身体任何部位)、性欲减退、阳痿、闭经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抑郁症传统治疗方法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一直是困扰科学家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抑郁症是一种生物、心理与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而引起发病的疾病。


目前,抑郁症的传统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物理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对于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还可以使用电刺激疗法。


然而,这些传统治疗手段仅仅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无法从根源上治愈抑郁症。这也就导致了患者的症状反复发作。


对此,科学家们经过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发现抑郁症患者脑内5-HT神经递质含量显著减少,脑内促炎因子如IL-1β、IL-6等基因转录表达水平上升以及海马神经元损伤与重塑等生理病理变化。


因而科学家们联想到干细胞或许能够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干细胞为抑郁症治疗带来新希望


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潜能特性,为很多不可治愈的神经性疾病带来了新的方法。抑郁症的病理机制是颅内海马的萎缩,体积明显减小,因此输入干细胞的疗效,缘于干细胞再生出新的海马细胞,干细胞治疗抑郁症疗效明确,干细胞使每个适合的患者看到了“新生”的希望。


近年来,干细胞在治疗自闭症、小儿脑瘫、脊髓损伤、脑外伤等神经系统疾病中获得了初步的成功,证实干细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修复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为利用干细胞治疗抑郁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们介绍的研究,是由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心理健康研究中心Morozova等研究者完成,2015年发表于Kletochnye Tekhnologii v Biologii i Meditsine(生物学和医学中的细胞技术杂志),题为「脐带血细胞在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中的作用」。



这项试验的研究对象为25 - 60岁的难治性抑郁症女性患者,符合重度抑郁症临床标准的复发性抑郁综合征,且抗抑郁药物治疗6个月后无反应。


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治疗组13人,对照组3人。治疗组每隔一周输注一次浓缩脐带血细胞,共4次,单次细胞剂量是2.5 x 10^8. 对照组则输注经过相同处理和冷冻的外周血白细胞(peripheral blood leukocytes,提示:经俄文翻译为英文)。两组都同时接受标准的抗抑郁药物治疗。


治疗结果显示,抑郁症的情感减退虽然并没有被完全逆转和缓解,但患者病情有所改善,表现为出现乐观态度,及更生动的面部表情。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HDRS-17评分上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束时两组抑郁程度都有下降,伴随情绪低落的好转。

图1 Beck抑郁量表评分对比


从Beck抑郁量表评分来看,脐带血细胞的输注有助于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虽然这一作用出现的较为缓慢。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初始评分相当,接近于重度抑郁。而在细胞疗法结束4周后,治疗组的平均评分下降到14.71(接近中度抑郁评分范围的最低水平)。3个月内,治疗组评分略有反弹,但仍在中度抑郁对应的范围内。而在对照组中,Beck评分在6周时就回到了初始水平。

图2 MCCB评分对比


在研究者看来,最重要的结果是治疗组认知-情感亚量表的改善(图1 治疗组, p<0.001)。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评分)也印证了这一点。


图3 MCCB评分对比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TNF、IL-1p、IL-2和IL-6的初始水平也在正常范围内,无统计学差异。在治疗第6周和第3个月,治疗组细胞因子水平增加(除了IL-1B),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可以解释为脐带血细胞释放了有效物质。


因此,研究者认为,脐带血细胞对抑郁状态下的认知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有助于克服治疗抵抗,且没有不良反应。


对于作用机理,研究者分析可能是「脐带血细胞释放的神经营养因子发挥其旁分泌作用,通过代谢和心理刺激作用在临床上表现出来,促进了患者对基础精神药物治疗的阳性反应。


我们相信,随着干细胞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不断推进,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的细胞疗法大门正渐渐打开,精神病学或将迈向精准医学时代。


知名歌手因抑郁症离世,关注干细胞在抑郁症的应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